科研产出
聚氨酯包膜尿素对马铃薯生理特性及根际土壤无机氮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随着农业发展方式从资源消耗型向绿色生态型的转变,发展绿色新型肥料成为一种趋势。探究新型肥料聚氨酯包膜尿素对马铃薯生理特性及根际土壤无机氮含量的影响,为新型控释氮肥在马铃薯种植的合理施用提供依据。采用盆栽试验,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不施氮(U0)、普通尿素常规施氮处理(N 0.1 g/kg土,U1)、普通尿素高氮处理(N 0.3 g/kg土,U2)和聚氨酯包膜尿素处理(N 0.1 g/kg土,CRF)。结果表明,施氮显著增加了马铃薯产量,其中CRF处理增产优势明显。第20 d时,U1和CRF处理增加了马铃薯根、茎、叶、块茎生物量;第40 d时,施氮处理比不施氮处理显著提高马铃薯的生物量,但施氮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第60 d时,CRF处理不同程度增加了块茎生物量、叶片SPAD值、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和根系活力。与U1和U2处理相比,CRF处理促进了马铃薯氮素积累,增加了中后期根际土壤铵态氮(NH4+-N)含量,而显著降低前期硝态氮(NO3--N)含量。相关分析发现:马铃薯产量与40 d的根生物量和60 d的叶片和块茎生物量、SPAD值、总根长和氮素积累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聚氨酯包膜尿素通过增加根际NH4+-N含量而显著提高了40 d马铃薯根生物量和60 d茎生物量,通过增加根际NO3--N含量提高了60 d的块茎生物量、氮素积累量和SPAD值。
关键词: 马铃薯 聚氨酯包膜尿素 生理特性 根际土壤 氮养分


基于区块链的远洋捕捞产品新鲜度评价与可信追溯模型研究
《农业机械学报 》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远洋捕捞追溯流程缺少产品新鲜度定量分析,分析结果可信度差等问题,以三文鱼为例,详细分析远洋捕捞追溯流程,基于层次分析法建立了远洋捕捞产品新鲜度指标评价体系,提出新鲜度得分公式,实现了标准统一的产品新鲜度评价。结合ECDSA签名技术与智能合约实现了追溯责任的精准定位,通过引入信誉积分数据,建立了奖励、惩罚、补偿机制三位一体的企业双向信誉评价模型,保障了信誉评价主体的积极性及新鲜度得分数据的真实性,实现了产品新鲜度的可信追溯。安全性分析表明信誉积分的攻击难度等价于ECDSA私钥的破解难度,证明了信誉评价模型可信、安全及不可篡改的特性。性能测试结果显示,追溯数据读写吞吐量保持在500笔/s与150笔/s以上,读写成功率分别为100%与98%,数据写入平均耗时为0.416 s,数据查询平均耗时为0.142 s,相比基于可靠企业信誉评估机制的区块链农产品可信追溯模型,存储与查询效率分别提升55.8%与63.4%,基本满足产品实际追溯业务需求。
关键词: 三文鱼 远洋捕捞产品 区块链 椭圆曲线数字签名算法 层次分析法


玉米秸秆水热生物炭施用对土壤重金属Cd生物有效性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玉米秸秆水热生物炭(简称水热炭)施用对镉(Cd)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及作用机制,通过盆栽试验,分析了不同水热炭在不同添加率下(1%和3%)对土壤Cd生物有效性和作物吸收的影响,并探究了不同条件下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水热炭施用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和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土壤中二乙烯三胺五乙酸提取的Cd(DTPA-Cd)和油菜叶片Cd含量分别降低了5.01%~20.98%和10.82%~34.16%。提高水热温度和水热炭添加率有助于降低土壤DTPA-Cd含量。此外,施用水热炭显著增强了根际土壤细菌的多样性和丰度,且明显改变了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对照组相比,施用水热炭显著降低了根际土壤中Actinobacteriota的相对丰度,提高了Proteobacteria和Bacteroidota的相对丰度。冗余分析表明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是影响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关键因素。因此,水热炭对重金属污染土壤有很大的修复潜力,但其对土壤重金属的长期效应有待进一步研究。


控释掺混肥对麦玉轮作体系作物产量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环境科学 》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控释掺混肥一次性施肥对华北平原麦玉(冬小麦和夏玉米)轮作体系作物产量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于2020~2022年在德州市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开展田间试验.冬小麦和夏玉米均设不施氮对照(CK)、农户习惯施氮(FFP)、优化施氮(OPT)、CRU1(包膜尿素与普通尿素在冬小麦和夏玉米上的掺混比例分别为5∶5和3∶7)、CRU2(包膜尿素与普通尿素在冬小麦和夏玉米上的掺混比例分别为7∶3和5∶5)共5个处理.对比分析了不同处理的作物产量、氮肥利用效率、施肥经济效益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差异.结果表明,施氮可显著提高麦玉轮作系统单季和周年作物产量(P<0.05).与FFP相比,CRU1和CRU2处理的夏玉米、冬小麦和周年产量分别提高了0.4%~5.6%、-5.4%~4.1%和-1.1%~3.9%(P>0.05);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了-8.6%~43.4%、2.05~6.24 kg·kg-1和4.24~10.13 kg·kg-1;周年净收益提高了0.2%~6.3%.施氮显著增加了麦玉轮作体系的土壤N2O和CO2的周年排放(P<0.05),但对CH4周年排放没有影响(第1年FFP处理除外).CRU1和CRU2处理的土壤N2O周年排放总量较FFP处理显著降低了23.4%~30.2%(P<0.05).施氮显著增加了麦玉轮作体系的周年全球增温潜势(GWP)(P<0.05),但各施氮处理通过提高作物产量降低了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与FFP相比,CRU1和CRU2处理的周年GWP降低了9.6%~11.5%(P<0.05),周年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降低了11.2%~13.8%(P>0.05).综上所述,一次性减量施用控释掺混肥在减少氮肥和人工投入、提高作物产量、经济效益和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具有积极作用,是促进华北平原粮食作物清洁生产的有效氮肥管理措施.
关键词: 麦玉轮作体系 产量 控释掺混肥 氮肥利用效率 温室气体排放 全球增温潜势


基于文献计量的全球生物降解地膜研究进展与热点分析
《土壤通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生物降解地膜是解决塑料地膜残留污染重要途径之一,在农业生产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文章采用文献计量分析与可视化工具,对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以biodegradable plastic mulch或biodegradable mulching films为主题的文献从发展路径、主要研究力量、研究热点及前沿等方面进行了剖析,以此探讨全球生物降解地膜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发展态势。结果表明,生物降解地膜的研究发文数量不断增长,尤其2019年以来呈快速增长态势;中国的累计论文发表数量最多(177篇,占全球总发文量的34.44%),在国际合作网络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发文质量及影响力仍需通过创新及研究深度的拓展进行提高;关键词共线分析表明全球生物降解地膜研究热点主要为“生物高分子材料的制备、性质与降解行为”、“生物降解地膜在可持续农业中的应用”、“生物降解地膜对作物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以及“生物降解地膜对土壤质量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四个方面。从突现词分析可知,生物降解地膜产生的微塑料(microplastics)所引起的土壤污染及潜在环境风险是未来该研究领域的重要方向和热点内容。
关键词: 生物降解地膜 文献计量 Web of Science 农业 生态环境


促进与抑制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复杂组态-基于NCA与fsQCA方法的分析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 2024 CSCD
摘要:文章从复杂性视角出发,结合NCA与fsQCA两种新兴方法,以实地调研案例为研究样本,探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复杂条件组态。研究发现:单个要素不构成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促进性组态有3种类型,不同的组态代表着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多重实现方式。抑制性组态同样有3种类型,不同的组态代表着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受困的多重原因。进一步分析发现,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具有因果非对称性、殊途同归性、困因多重性。因此,各主体应通过多重条件的适配来实现发展路径的切实可行,同时加强要素间的协同联动并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整体性推动农村集体经济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促进与抑制 农村集体经济 NCA fsQCA 复杂性


不同贮藏温度对甜糯玉米贮藏品质的影响
《玉米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不同贮藏温度对甜糯玉米贮藏品质的影响,以农科糯336甜糯玉米为材料,研究20、4和0℃贮藏对其外观品质、硬度、淀粉和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贮藏温度相比,低温能有效维持甜糯玉米外观品质、色泽和硬度,且0℃对其保鲜效果最好。甜度下降是鲜食玉米采后品质劣变的重要指标之一,4℃和0℃贮藏可延缓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可溶性糖组分及其他糖类含量的下降和淀粉含量的升高,促进非淀粉多糖和麦芽糖的积累,维持鲜食玉米较高的甜度。4℃和0℃贮藏相比,0℃冰温更好地维持鲜食玉米的糖度、硬度、感官等贮藏品质。


寄主植物和温度对截形叶螨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截形叶螨Tetranychus truncatus Ehara分布广、食性杂、繁殖速度快、抗药性强和短期内易暴发等特点,使其成为一种为害严重且难防治的重要害螨,同时该螨也可作为一些天敌昆虫优质的天然饲料。本试验以截形叶螨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寄主植物和温度对截形叶螨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截形叶螨在25℃、28℃、31℃和34℃下均可顺利完成世代发育,且该螨在28℃下,种群加倍时间(0.15)和内禀增长率(1.73)最短,净增殖率(80.26)及周限增长率(5.64)均大于其余3个温度,此温度下产卵期与25℃基本一致,但产卵量持续高于25℃;在取食8种寄主植物后,截形叶螨各螨态寿命及产卵前期均存在显著差异,并可在四季豆、玉米、茄子和辣椒4种寄主植物上存活繁殖,且繁殖后的种群数量呈增长趋势,其中产卵量由多到少依次为四季豆、玉米、茄子、辣椒、花生、番茄、棉花。截形叶螨在茄子和四季豆上产卵期基本相同,最长均可达到28 d,在辣椒上的产卵期最短,最长仅可产卵21 d。综上,截形叶螨最适合生长发育的温度及寄主植物分别为28℃和四季豆。本研究旨在筛选出截形叶螨室内繁育较适寄主植物和温度,以期为以叶螨为食天敌昆虫的饲养提供稳定的饲料来源,同时也为截形叶螨的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新型杀虫剂溴虫氟苯双酰胺对烟粉虱不同虫态的毒力与防效
《应用昆虫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新型杀虫剂溴虫氟苯双酰胺对不同发育阶段烟粉虱Bemisia tabaci的毒力与防治效果。【方法】采用室内浸叶法,测定溴虫氟苯双酰胺对烟粉虱卵、若虫和成虫的毒力,并采用喷雾法进行不同虫态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溴虫氟苯双酰胺对烟粉虱卵和成虫的毒力较低,LC50分别为959.168和2 935.736 mg/L,对1龄和2龄若虫的毒力较高,LC50分别为3.212和27.602 mg/L。在防效试验中,溴虫氟苯双酰胺1 000、2 000和3 000倍液对卵和成虫的防效较差,对卵的防效低于9.38%,对成虫的防效在2.31%-35.38%之间,但对1龄若虫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药后10 d的防效分别为92.76%、82.50%和70.11%,14 d后的防效分别为93.82%、80.08%和72.53%;溴虫氟苯双酰胺对2龄及以上未成熟期混合虫态的防效较差,1 000、2 000和3 000倍液药后7 d的防效分别为50.54%、36.56%和25.49%,但均高于对照药剂氟啶虫胺腈2 000倍液的14.49%,药后14 d防效分别为57.74%、48.49%和22.26%,高于22%氟啶虫胺腈2 000倍液的18.70%。【结论】溴虫氟苯双酰胺除对烟粉虱低龄若虫有较高活性,对其他发育阶段的烟粉虱毒力较低。针对烟粉虱不同虫态的药剂敏感性,可混用氟啶虫胺腈和阿维菌素等药剂进行科学有效的防治。


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IFN-γ基因克隆、原核表达和单克隆抗体制备
《生物学杂志 》 2024 CSCD
摘要:利用转录组信息克隆西伯利亚鲟IFN-γ的可读编码框(ORF)528 bp,编码176个氨基酸,具有IFN-γ的特征序列和核定位序列,参照此序列构建N端含有6His (组氨酸)的原核表达载体Pet30α-IFN-γ,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经IPTG(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诱导表达,SDS-PAGE蛋白电泳和免疫印迹Western Blot鉴定,重组蛋白为22.8 ku,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温度37℃时的最佳表达条件为0.75 mmol/L的IPTG诱导6 h,利用镍柱层析得到纯化的重组蛋白,重组蛋白免疫小鼠,进行细胞融合获得8株阳性细胞株,利用protein G亲和层析纯化的单克隆抗体效价为2×10~5,为深入研究西伯利亚鲟IFN-γ免疫学功能奠定基础。
关键词: 西伯利亚鲟 IFN-γ基因 原核表达 重组蛋白 单克隆抗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