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杀菌剂对马铃薯晚疫病防效快速评价方法初探
《贵州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快速评价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采用687.5 g/L氟吡菌胺.霜霉威悬浮剂、64%噁霜锰锌可湿性粉剂和对照(清水)3个处理对马铃薯叶片上病斑扩展距离和霉层产生情况进行了试验,且与传统分析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3种处理病斑扩展距离理论抽样数分别为16、18和17个病斑;药后1 d不同处理病斑扩展距离开始有差异,药后2 d两药剂处理与对照之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药后3 d不同处理之间病斑扩展距离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病斑上霉层产生情况也有显著的差异;此结果与第2次药后7 d的病情指数及防治效果差异一致。该方法可作为快速评价杀菌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效果的评价方法。


水稻不育系紫A的开花习性及异交结实性
《贵州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掌握新选水稻三系不育系紫A的异交特性,对其开花习性及异交结实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花时集中在9:30-16:00,11:30时达到开花高峰期,午前开花率占68.2%;颖花张颖角度变幅为20°~29.4°,开闭颖历时9.5 h;单穗开花高峰期为始花后的3~6 d;柱头较大且在施用"九二2"情况下外露率高达79.88%,人工辅助授粉的情况下,紫A的异交结实率为73.69%,自然授粉的异交结实率仅为59.65%,变化幅度大且异交结实率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


贵州地方猪品种HSL基因多态性与屠宰性状的关联性研究
《畜牧兽医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旨在分析HSL基因多态性与地方猪品种瘦肉率之间的相关性。采用RFLP方法,以二元杂交猪(长白猪×大约克猪)为对照,对贵州地方猪品种糯谷猪和萝卜猪的HSL基因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贵州地方猪品种HSL基因外显子1中存在BsaH I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从3个猪群体中都检测到AA、AB和BB基因型,克隆测序后证实,A等位基因于第442 bp处发生了单碱基突变(G→A),导致氨基酸Val→Ile替换。地方猪品种以A等位基因占优势,杂交猪以B等位基因占优势。将猪胴体性状与HSL基因型之间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大部分年龄段的猪品种中,BB、AB和AA 3种基因型的瘦肉率和眼肌面积均表现出从高到低的变化趋势,而背膘厚则完全相反。结果提示,HSL外显子1的B等位基因具有增加胴体瘦肉率和眼肌面积、降低背膘厚的遗传效应,可作为贵州地方猪品种瘦肉率的分子标记。
关键词: 激素敏感脂肪酶基因 瘦肉率 糯谷猪 萝卜猪 RFLP


无土草坪基质的研究进展
《贵州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综述了无土草坪基质的研究现状,介绍了无土草坪基质的种类、基质的配比、基质对草坪生长的影响和其优缺点。阐述了非织造布、秸秆、粉煤渣在无土草坪基质的研究及应用,提出了采用新技术和环保材料进行草坪生产是今后无土草坪生产和发展的新方向。


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的研究进展
《贵州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前对猪高致病性蓝耳病在流行病学、免疫学及致病机理、实验室诊断技术、综合防制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对PRRS的诊断与防制已成为当前国内研究的热点。为了全面了解近年来国内外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研究状况,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病原及生物学特性、流行特点、临床表现、病理变化、实验室检测、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新兴特色水果甜杨桃的引种栽培试验
《贵州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引进的香蜜和水晶2个甜杨桃品种进行了2年的试种观测。结果表明:嫁接苗春季定植,当年即初花试果,第2年正式投产,单株产量8.3~15.5 kg,平均产量687.5~863.5 kg/667m2,产值达到2 750~3 454元/667m2。在贵州低海拔河谷区表现出适应性强、生长快、结果早、产量高、品质优、病虫害轻、耐旱耐寒、经济生态效果好、投资回报快等特点。适宜在贵州红水河及南、北盘江流域海拔600 m以下、年均温19.5℃以上、年积温6 500℃以上、土层深厚、水肥条件较好的低热河谷区推广种植。


大豆猝死综合症病菌枝状镰孢的活性检测研究
《菌物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来源于美国、阿根廷的我国对外检疫性有害生物大豆猝死综合症病菌枝状镰孢Fusariumv irguliforme共8个菌株,分别在43℃至47℃5个温度梯度下水浴处理1min至5min5个时间梯度,荧光染色后,经单细胞微量分析系统进行活性检测分析,设置传统萌发试验作为对照,结果表明:该病菌在47℃水浴处理4min即全部失活,SPSS统计分析得出该病菌的活性检测值与处理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而与处理时间(除菌株2-1和22825呈显著负相关外)均呈极显著负相关;所设置的孢子萌发率与处理温度和处理时间之间也呈极显著负相关;活性检测值与萌发率两者之间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本研究表明活性检测可以替代传统的孢子萌发方法,从而大幅度缩短该病菌活性检测时间,明显提高检测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