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科技期刊摘要常见问题及修改
《传播与版权 》 2019
摘要:为了帮助科技人员提高科技论文摘要写作质量和水平,对《福建农业科技》期刊来稿中常见的摘要写作不规范情况进行总结,并提出修改意见。《福建农业科技》期刊摘要常见问题主要表现在:摘要结果不具体、没有使用第三人称、出现评价性语言、摘要过于简短、摘要目的不明确、摘要要素不全或不具体,摘要与引言雷同、摘要缺乏自明性、摘要是正文一级标题的罗列、摘要过于冗长。《福建农业科技》来稿中大部分科技论文的摘要写作质量较差,编辑应引导作者掌握科技论文摘要的写作方法,逐步提高科技论文摘要的写作水平。


休闲生态农庄规划探析——以永泰青龙溪生态农庄概念规划为例
《现代农业科技 》 2019
摘要:休闲生态农庄规划应以营造多形式休闲玩赏一体的休闲生态农庄为规划目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依托生态本底,尽可能减少人为干扰。本文探讨了休闲生态农庄分区原则、设置与项目安排等,以期为类似生态农庄的规划及发展提供参考。


稻-稻-油菜轮作对土壤枯草芽孢杆菌数量的影响研究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检测长期进行稻-稻-油菜轮作土壤中枯草芽孢杆菌的数量变化,以长期稻-稻连作土壤为对照比较。在连续30年轮作和连作的大田(湖南安仁试验基地)进行试验,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两类土壤中的枯草芽孢杆菌的数量进行检测。试验于2015年7月、10月和2016年4月3个时期对定点试验土壤进行取样。通过枯草芽孢杆菌特异性引物进行荧光定量PCR扩增。3个时期采样土壤的检测结果:轮作土壤中枯草芽孢杆菌数量比连作土壤分别增加37.50%,27.06%和20.20%;轮作和连作2015年7月采样土壤中枯草芽孢杆菌数量大于2016年4月采样土壤测定值,大于2015年10月采样土壤测定值。研究结果表明稻-稻-油菜轮作提高了土壤枯草芽孢杆菌的数量,使土壤中对作物生长有益的特定功能微生物数量增加,有利于改善土壤生态环境。
关键词: 稻-稻-油菜轮作 枯草芽孢杆菌 荧光定量PCR 土壤环境


基于无患子科ITS序列探讨龙荔的系统发育
《福建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利用无患子科间隔转录区序列(ITS)探讨了龙荔的系统发育地位。【方法】通过无患子科27个属62个种ITS序列信息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探讨龙荔和龙眼、荔枝之间的系统进化关系。【结果】基于ITS序列信息可以清楚区分无患子科内不同的种属,其属间ITS序列相似度为(91.0±4.4)%、种间为(96.3±2.8)%。龙荔与龙眼、荔枝之间的ITS序列同源性均为92%,低于龙眼与荔枝间的同源性(93%),但高于和红毛丹的同源性(91%),其ITS序列中有4.5%的碱基位点与龙眼和荔枝均不同,主要表现为T和C互换、A和G互换,共占序列差异位点的56.5%。以韶子属红毛丹为外类群的系统发育树显示,龙荔、荔枝、龙眼之间的进化发育明显,龙荔最早自成分支,其次是荔枝,最后是龙眼。【结论】ITS序列信息分析结果支持龙荔作为独立属的分类可能。


镉对食用菌生长的影响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生态环境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食用菌产品重金属污染中,镉超标所占的比例相对突出。生产实践表明,镉在食用菌中的富集不仅会导致其减产并影响其品质,而且会通过食物链的传递而危害人体健康。文章在分析不同食用菌品种对重金属镉的响应的基础上,重点综述镉的污染途径及相关富集机制,主要包括不同品种差异、生产环境影响、不同阈值效应、要素交互作用、梯度激发响应等内在规律,阐述相关食用菌品种具有富集甚至超富集镉元素的生理特性,发现金属硫蛋白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生物活体内且比较容易被重金属、激素和各种细胞因子诱导的低分子量金属结合蛋白物质;金属硫蛋白在菇体内的生物功能,主要表现为与重金属结合,包括形成螯合物,改变重金属离子赋存形态,从而降低重金属离子毒害程度。文章也关注防控食用菌生产过程对镉富集的技术研究进展,并结合生产实践,提出了合理选择品种、添加有益元素、优化栽培方式、优选生产材料、合理选择土壤等技术对策,以求为食用菌产业的绿色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的克隆、育种利用及稻瘟菌无毒基因研究进展
《植物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稻瘟病是世界上影响水稻(Oryza sativa)粮食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抗病基因的发掘与利用是抗病育种的基础和核心。随着寄主水稻和病原菌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基因组测序和基因注释的完成,水稻和稻瘟病菌的互作体系成为研究植物与真菌互作的模式系统。该文对稻瘟病抗病基因的遗传、定位、克隆及育种利用进行概述,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探讨了水稻全基因组中NBS-LRR类抗病基因在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分布情况,同时对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的鉴定及无毒蛋白与抗病蛋白的互作进行初步分析。最后对稻瘟病抗病基因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水稻抗稻瘟病育种发展和抗病机制的深入理解提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