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甘肃省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与战略选择
《农业现代化研究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立足甘肃省实际,采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甘肃省农业发展区位、特色农业产业、农业产业化、县域经济整体实力、高科技农业、示范区建设具有的优势;农民收入、劳动力资源、农业信息、农业市场化程度、农业资本盈利性低的劣势;政策、经济、社会文化、自然、交通环境方面的发展机遇;以及经济增长与政策性限制、总体规划、城市发展压力、市场经济发育、管理体制方面面临的困境。应用SWOT矩阵分析,提出甘肃省农业发展的战略选择。从政府领导、科学规划、技术创新、土地使用、运行机制、农产品营销、利益补偿提出了发展对策;提出了区域经济中心、经济转型、绿洲节水、农牧业特色、工农业崛起5种发展模式。


辣椒苗期性状杂种优势的预测及相关性和配合力分析
《北方园艺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对8个辣椒亲本及其组配的16个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的11个性状进行了杂种优势、相关性和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R21、R14的2个组合在苗期各性状中表现优良,在育种上可着重考虑;11个性状均具有一定程度的杂种优势,且地上部干重和根干重的超亲优势较高,可把这2个性状作为苗期杂种优势预测的参考依据。相关性分析表明:单株产量与10个性状间有明显的相关性,除了茎粗、每周叶产量、根鲜重外,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地上部干重、根干重与单株产量间的相关系数较大,分别达到0.517**、0.505**。配合力分析表明:R21、R14、R13、R10的总配合力高,在杂交育种上有一定的利用价值。R1、R6一般配合力表现较为理想,是杂交育种上的良好亲本。


中国新育油用亚麻品种(系)木酚素含量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中国新育油用亚麻品种(系)木酚素含量与基因型和地点的关系。【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11个油用亚麻品种(系)2005、2006年在4个代表性试点的木酚素含量。【结果】11个亚麻品种(系)88点次木酚素含量变幅为6.487~13.127mg·g-1,以97047平均含量最高,伊04的最低;4个地点中以河北坝上点最高,新疆伊犁点最低。方差分析表明,基因型、地点以及基因型×地点互作效应对木酚素含量的影响均达到1%显著水平。不同品种(系)木酚素含量的稳定性存在明显差异,以97047和伊04的稳定性好。【结论】基因型是影响木酚素含量的首要因子,品种选育是提高木酚素含量的首选措施。不同品种有不同的适种地区,参试品种(系)中97047为木酚素含量高且适应性广泛的品种(系)。
辣椒苗期杂种优势生理指标的早期预测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8个辣椒亲本及其组配的16个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的生理指标进行了杂种优势、配合力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除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叶绿素a/b含量外,16个辣椒杂交组合的其它指标的超亲优势均较好;一般配合力分析表明,R1、R5、R8亲本的表现较为理想,是辣椒杂交育种上的良好亲本;相关性分析表明,杂交组合辣椒单株产量分别与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总量呈显著正相关,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综合F1杂交组合的超亲优势分析和特殊配合力分析得出,R21、R23和R14 3个杂交组合表现优良,在将来的育种工作中可着重考虑.


接种根瘤菌对蚕豆/玉米间作系统氮营养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下蚕豆接种根瘤菌GS374对蚕豆/玉米间作系统氮营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施氮肥的蚕豆/玉米间作系统中,与不接种相比,蚕豆接种根瘤菌GS374显著提高了系统中蚕豆、玉米的生物学产量和籽粒产量,但在N225水平下则差异不显著。在本试验的N0水平上接种根瘤菌与不接种只施用N 225kg/hm2所获得的系统总产量相当。无论施氮与否,在蚕豆/玉米间作系统中,与蚕豆不接种相比,蚕豆接种根瘤菌对蚕豆、玉米地上部植株含氮量均无显著影响,但对整个系统的植株地上部吸氮量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换句话说,在不施氮的间作系统中,蚕豆接种处理的系统吸氮量比不接种处理提高了19.5%,在施N 225 kg/hm2的间作系统中也提高了14.1%。同时,在不同施氮水平的蚕豆/玉米间作系统中,与蚕豆不接种处理相比,接种根瘤菌并不能显著影响0~20cm土壤的全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因此,本研究认为豆科作物接种合适的根瘤菌,是进一步提高豆科/禾本科作物间作系统氮营养间作优势的又一重要途径。


施氮对蚕豆/玉米间作系统蚕豆农艺性状及结瘤特性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旨在探明施氮对蚕豆/玉米间作体系蚕豆农艺性状和结瘤特性的影响,为河西走廊灌区豆科/禾本科间作体系氮素管理和高产高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06-2007年在甘肃省农科院白云试验站分别采用裂区设计和原位根系行分隔法设计了蚕豆/玉米间作体系的氮梯度试验和根系分隔微区试验,研究不同氮水平下蚕豆/玉米种间互作对蚕豆农艺性状和结瘤特性的影响。【结果】施氮对蚕豆地上部生长和产量性状均无显著影响,但显著地抑制了蚕豆结瘤,产生了"氮阻遏"效应,且随着施氮量增加和蚕豆生长,"氮阻遏"效应愈加明显。随着蚕豆与玉米两种作物生长发育,作物根系相互促进作用逐渐增强,显著地促进了根瘤发育,且产生了"减缓效应",平均为14.4%;根系互作相对于无根系互作处理蚕豆结瘤平均增加10.2%。【结论】蚕豆/玉米种间根系相互作用促进了蚕豆结瘤,减缓了"氮阻遏"效应,显著提高了蚕豆产量性状而实现了蚕豆增产。
关键词: 蚕豆/玉米间作 蚕豆 生长参数 结瘤特性 根系分隔 施氮


兰州高原夏菜产业现状与发展思路
《中国蔬菜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兰州能成为我国五大商品化蔬菜基地之一,高原夏菜功不可没。经过10年发展,高原夏菜已成为兰州及周边地区的优势产业,自2003年以来,在国家级蔬菜质量安全检测排名中,兰州夏菜连续5年名列前茅。


黄芪高产平衡施肥效应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材黄芪的平衡施肥技术。[方法]以蒙古黄芪为供试品种,施肥处理设4个P水平(0、75.0、112.5和150.0kg/hm2);4个K水平(0、37.5、75.0和112.5 kg/hm2),每个处理均加入N 150.0 kg/hm2,研究磷钾配施对黄芪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在甘肃高寒阴湿区采用黄芪高产栽培技术和平衡施肥技术,黄芪产量可超过当地平均产量1.5倍。黄芪在磷中低水平时减产,在磷高水平(150.0 kg/hm2)时增产效果显著,施P较P0增产16.5%,增收6 499.5元/hm2,每公斤P2O5可增产黄芪5.0 kg,产投比为8.3;施K较K0增产10.7%~25.1%,增收3 582.0~9 132.0元/hm2,每公斤K2O可增产黄芪4.3~20.4 kg,产投比11.9~60.9。[结论]黄芪获得最高产量的氮磷钾量分别为N 150.0 kg/hm2、P2O5150.0 kg/hm2、K2O 112.5 kg/hm2,氮磷钾比为1∶1∶0.75,获得最经济产量的氮磷钾比为1∶1∶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