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甘肃小麦白粉病抗源材料的筛选及抗病基因库的组建
《植物保护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2-2005年,对收集到的30份已知抗白粉病基因载体品种在甘肃省的不同生态区进行了抗病性监测,结果表明:Pm1、Pm3 a、Pm3 b、Pm3 c、Pm3 f、Pm4 a、Pm5、Pm6、Pm7、Pm8、Pm17在田间抗病性丧失,失去利用价值;Pm2、Pm19、Pm4+8、Pm4、Pm5+6、Pm13在田间抗病性较低,不宜单独作为亲本利用;Pm1+2+9、Pm2+6、Pm2+mld、Pm2+talent、Pm4+2 x、Pm4 b、Pm4 b+5、Pm20、Pm21、Pmxbd在田间抗性表现良好,在今后的育种工作中应充分加以利用。同时经过4年抗病性监测,从省内外2 638份小麦品种(系)材料中筛选出了抗病性强、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92R137、贵农21等优异材料10余份,初步组建了抗白粉病基因库。文中还对抗病基因现状和利用及今后如何避免由于抗源单一化带来的白粉病流行进行了初步探讨。


辣椒疫病抗性机制研究进展
《北方园艺 》 2008 北大核心
摘要:近年来,辣椒疫病在我国不少地区为害严重,成为我国辣椒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如何采取有效的防治方法减轻其为害是辣椒增产增收的关键。了解辣椒疫病的抗性机制可为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现系统综述国内外有关辣椒疫病组织结构和生理生化抗性方面研究的主要成就,并展望今后辣椒疫病的主要研究方向与前景。以期为我国开展辣椒疫病的防治和抗病育种工作提供借鉴。


兴电灌区主要带田养分循环与平衡研究
《水土保持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兴电灌区6种主要带田种植模式为对象,采用田间实地调查,在典型地块划定小区按籽粒、秸秆和根茬三部分测重并取样分析化验的方法,研究了各模式的养分输入与输出状况及其养分循环与平衡特征。结果表明:除小麦/黄豆带田出现氮亏空外,其它5种带田种植模式的氮、磷、钾循环都是良好的,但其平衡条件是有足够的农家肥投入和有豆科作物的共生固氮。农家肥提供了总氮量4.62%~8.93%、总磷量17.34%~22.31%、总钾量72.61%~82.07%的养分;豆科作物提供了总氮量14.08%~42.45%的养分;化肥氮和磷占其养分输入总量的52.27%~76.06%和61.40%~70.91%;由降水和灌水携入的N,P,K分别占其养分输入总量的8.35%~12.04%,3.72%~7.74%和9.20%~17.48%。从施肥结构来看,6种带田种植模式的氮、磷、钾养分输入比例极不合理,在生产上应提倡"控氮、增磷"策略,同时注重化学钾肥的施用,并推行秸秆还田和高茬收割技术,以提高养分循环再利用的效率。


栽培管理对荻生长特性及生物质成分的影响
《草地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草本能源植物荻(Triarrhena sacchariflora)在华北地区的科学种植,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施肥量和灌溉处理对其生长特性、生物质成分及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第一个生长季,种植密度对分蘖、生物量和茎叶比影响显著(P<0.05);灌溉对茎叶比、干鲜比和生物量影响显著;施氮肥对所有生长指标和生物量影响显著。在第二个生长季,种植密度对茎叶比影响显著;灌溉对分蘖影响显著;施氮肥对各生长指标及生物量影响不显著;种植密度对荻生物质N、H含量的影响不显著,但种植密度4.0 plant.m-2降低了C含量;灌溉显著增加其生物质C含量,降低N含量;施氮肥增加了其生物质的N含量;灌溉与施氮肥的交互作用对荻生物质纤维素含量的影响显著,在灌溉条件下施氮肥降低了纤维素含量。栽培管理的关键是在合理种植密度基础上,通过适当灌溉补水和施肥优化其生长特性并提高生物质产量。


水分胁迫下旱地小麦品种形态及生理特性研究
《农业现代化研究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2004-2006采取田间小区试验,并结合室内模拟实验对甘肃中部广种的春小麦品种陇春18、陇春8139、定西24的抗旱形态特征、叶片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等生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水分胁迫条件下,分蘖力强、次生根条数多、叶面积较大的品种抗旱性强,干旱条件下产量高,陇春18大于陇春8139大于定西24;同时,室内模拟实验进行抗旱机理鉴定结果表明,在水分胁迫条件下,耐旱品种陇春18和陇春8139胚芽鞘与主胚根生长受影响小,定西24较差。旗叶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测定表明,在水分胁迫条件下,抗旱系数高的品种旗叶光合速率高,叶绿素含量下降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