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杆状病毒性的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病原和病理学
《海洋水产研究 》 1995
摘要:1993年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患病对虾经光镜组织病理学研究和电镜观察,在对虾的皮下组织(包括前肠上皮、后肠上皮、真皮和鳃等)、结缔组织、造血组织、触角腺及血淋巴细胞等的细胞核均发现核肿大和深的嗜酸性着色.在电镜下,病变组织的细胞核内为一种杆状病毒充满,病毒大小为120NM*360NM,有囊膜,在细胞内不形成核型多角体或颗粒体类包涵体,属于杆状病毒属的无包涵体型杆状病毒亚群,即C型杆状病毒亚群.根据该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症状、病毒感染的靶组织和病毒的特征,该病毒被认为是一种新的对虾病毒,暂定名为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
关键词: 对虾暴发性流行病 病理学 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 新病毒


沿黄大面积低洼盐碱荒水养鱼技术研究
《淡水渔业 》 1995 北大核心
摘要:沿黄大面积低洼盐碱荒水养鱼技术研究刘兴连,管 薇,陈复兴,王中乾,延文济,张晓明,明东广(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河水产研究所,西安710086)(陕西省水产研究所)黄河从西向东流经九省区350多个县、市、区,为世界含沙量最大的一条河流,平均含沙量为37...


青鳞鱼加工和利用的研究
《食品科学 》 1995 北大核心
摘要:测定了青鳞鱼的组成.通过一系列工艺技术改良青鳞鱼制品的品质和减缓脂肪氧化,以达到开发利用多脂鱼的目的。
关键词: 青鳞鱼,多脂鱼,抗氧化,风味改良


长江渔业资源动态监测的研究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1995
摘要:从长江水系渔业资源的特点出发,对长江流域渔业资源动态监测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以及动态监测体系的系统构成、职责分工、经费来源和管理原则等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长江,渔业资源,动态监测


GPS简介(六)
《渔业机械仪器 》 1995 北大核心
摘要:9 关于提高动态定位精度的措施9.1 利用多普勒效应平滑定位: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种随机干扰,在某些时刻的定位数据波动较大,与用户载体的实际运动情况并不相符。为此,对一系列的定位数据要进行平滑处理。积分多普勒是措施之一。其方法是对每经过一个△t后,有一个多普勒计数N,测出比N值,再进一步求出伪距的变化量。设i时刻的伪距估值为,△t前的估值为,则(94)而估值,可以i个△t时间进行估值。其方法R_(oi)=1/(i+1)sum from j=1 to i()(95)式中的值可以用载体未动前的已知纬度取得,也可以在未运动前在静态下用统计平均的方法求得较准确的值。式中项标用“”表示估值,用“一”表示测量值。


中国北方盐田和盐湖高盐水域藻类的初步研究
《海洋与湖沼 》 199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1986年3月-1990年9月,对中国北方一些盐田和盐湖的高盐水域(盐度61.0-320.0)中的藻类(主要是浮游藻)进行调查。在青岛东风盐场和天津汉沽盐场每月2次定点采集藻类标本水样72份以及随机在山西解池、青海尕海、新疆达板城盐湖和巴里坤湖采集水样5份。鉴定出蓝藻5种,绿藻8种,硅藻8种。结果表明,均是典型的耐盐或喜盐种类,但其种的多样与水体的盐度呈负相关。藻类种群生物量以春季和秋季最为丰富,夏季次之,冬季最少。夏季的数量变动除了与水温有关外,可能还与卤虫、轮虫、原生动物等动物的摄食有关。


鲥鱼的驯养与生物学研究Ⅱ.池养鲥鱼的生长特性及其与温度的关系
《应用生态学报 》 1995
摘要:研究了池养鲥鱼生长特性.结果表明,其生长速度随季节和水温而变化,以9月中旬至11月中旬和5月中旬至7月中旬生长较快.适宜生长水温为25—32℃.应用VonBertalanffy方程求得体长、体重生长方程L1=518.95[1—e(-0.3751(t-0.8763),Wt=2205.5[1-e(-0.3751(t-0.8763)]3,体重生长拐点位于2.8053处,属性成熟拐点.其生长速度和加速度曲线能反映生长过程的变化特点.池养鲥鱼具有良好的生长潜力,可进行池塘商品化养殖.
关键词: 鲥鱼,池塘,驯养,生长特性


北部湾底层渔业资源的数量变动和种类更替
《中国水产科学 》 1995
摘要:根据渔业统计资料和底层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分析了北部湾底层渔业资源的数量变动和种类更替。(1)北部湾底层渔业资源的密度指数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是本海域主要底层种类生长、死亡和补充共同作用的结果;(2)主要经济种类的组成随捕捞压力的增加而变化,其种类更替的趋向是质量差、寿命短、个体小和营养层次低的种类的比例上升,质量高、寿命长、个体大和营养层次高的种类的比例下降;(3)多鱼种渔业资源的潜在渔获量随着增加捕捞压力所引起的种类更替而上升。目前北部湾渔业资源的潜在渔获量为60—65万吨。
关键词: 底层渔业资源,数量变动,种类更替,北部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