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266条记录
休耕对小麦和油菜田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以小麦和油菜轮作模式为基础的休耕制度提供理论依据,以休耕后的农田土壤及后茬作物油菜和小麦为研究对象,研究农田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变化规律以及作物产量对休耕的响应。2 a试验结果表明,各项指标受气候因素影响较小,均表现为休耕后的小麦和油菜田土壤生物学性状优于小麦-油菜常规轮作模式。休耕后茬小麦田和油菜田的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和磷酸酶的活性都高于小麦-油菜常规轮作模式,其中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的差异达到显著性差异(P<0.05);休耕后茬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B/F值均高于小麦-油菜常规轮作模式,土壤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的差异在2 a间略有不同,但总体表现为大于小麦-油菜常规轮作模式,真菌表现相反;休耕后茬作物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显著高于小麦-油菜常规轮作模式(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作物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与酶活性、微生物量和细菌丰富度呈正相关,而与真菌的丰富度呈负相关。休耕能提高后茬作物农田土壤的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细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降低真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提升耕地质量,增加作物产量。

关键词: 小麦 油菜 休耕 土壤微生物 土壤酶活性 细菌 真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施肥量及种植密度对帚高粱农艺性状和穗帚产量的影响

东北农业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施肥量、不同播种密度对帚高粱农艺性状和穗帚产量的影响,为帚高粱规模化生产中合理施肥与合理播种密度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7~2018年以帚用高粱品种赤笤100为试验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A(施肥量)因素为主处理,设有3个水平,即:A1为磷酸二铵150 kg/hm2和硫酸钾75 kg/hm2,拔节期追施尿素300 kg/hm2;A2为缓释长效复合肥450 kg/hm2;A3为复合肥300 kg/hm2,拔节期追施尿素300 kg/hm2;B(播种密度)因素为副处理,设有4个水平,即:B1 6.75万株/hm2、B2 9万株/hm2、B3 11.25万株/hm2、B4 13.5万株/hm2;3次重复。【结论】不同施肥量、不同种植密度的穂帚产量间均有显著差异;肥料密度互作不显著,最佳A处理和最佳B处理的组合A1B3为最优处理组合,穂帚产量达到3 972.87 kg/hm2

关键词: 帚用高粱 施肥量 密度 农艺性状 穗帚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基因组内含子与mRNA相互作用的保守性特征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拟南芥、葡萄和水稻3种植物的基因序列为研究样本,采用Smith-Waterman算法进行局域比对后,获得mRNA序列和相应内含子序列之间的最佳匹配片段。然后分析了mRNA序列上最佳匹配片段序列特征及匹配频率的分布规律,同时分析了这种相互作用分布的保守性。研究发现,UTR区与内含子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低GC片段倾向与3′UTR区作用,而高GC片段倾向结合到5′UTR区;在外显子上游EJC结合区域的匹配频率出现极小值分布;翻译起始位点和翻译终止位点可以通过它们的最佳匹配频率分布被识别。研究表明,内含子序列与成熟mRNA序列是协同进化的,并通过相互作用完成应有的功能。

关键词: mRNA序列 内含子 局域比对 最佳匹配片段 GC含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肌肉生长发育可变剪接研究进展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动物肌肉生长发育可变剪接调控过程最新研究,本文对近年来人、小鼠和其他多种动物肌肉生长发育的可变剪接调控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整理与分析,总结了肌肉生长发育可变剪接的发生、调控蛋白多样性的分子机制、人和动物的肌肉发育过程中可变剪接的调控研究进展及可变剪接的数据量化方法。结果表明:肌肉是表现出最高水平的组织特异性和保守可变剪接的组织之一;可变剪接的发生与胎儿发育进程并不统一,而是集中于出生后的前两周;牛的肌肉内含子保留类型最多,其次为跳跃外显子类型;猪与鸡肌肉发育中可变3’剪接是最常见的剪接类型;可变剪接的分析方法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由通量低(qRT-PCR和ESTs)、噪音高(ESTs和芯片)的分析方法逐渐发展为以太平洋生物科学(PacBio)和牛津纳米孔技术(Nanopore)为代表的第三代测序方法(IsoSeq),成功识别了许多具有良好特征的转录本和可变剪接。综上,随着测序方法和分析软件的开发与更新,对动物肌肉发育可变剪接研究的逐渐深入,将为揭示肌肉的发育机制奠定基础。

关键词: 可变剪接 蛋白多样性 肌肉发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蒿属植物活性成分对哺乳动物乳房炎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长期以来,动物乳房炎对全世界畜牧业造成了巨量的经济损失,随着抗生素在全世界范围内逐渐被禁用,人们开始致力于寻找低毒副作用、高性价比的天然植物源替代物防治动物乳房炎。蒿属植物在我国有着悠久的药用历史,来源广泛,在诸多替代物中备受青睐。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蒿属植物活性成分对哺乳动物乳房炎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成果,旨在为蒿属植物在畜牧业的应用及其进一步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 乳房炎 蒿属植物 抗炎 抗氧化 抗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生育期对'118'饲草谷子青贮品质的影响

草业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确定饲草谷子(Setaria italica)调制青贮的最适生育期,本研究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选用'118'饲草谷子为供试品种,分别在其灌浆期、乳熟期和蜡熟期时收获,调制成小包装青贮饲料,厌氧发酵60 d后,对比其营养成分、发酵品质和微生物组成.结果 表明:1)随着生育期的推进,青贮饲料中的干物质含量逐渐增加,然而粗蛋白质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呈降低趋势,乳熟期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2)青贮后,乳酸菌的数量有所增加,其中乳熟期处理组数量最多,各处理组中均存在一定数量的霉菌、酵母菌和一般好氧性细菌.3)不同生育期的pH均较高,且乳酸含量偏低,但均未检测到丁酸的存在.4)利用隶属函数值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现为乳熟期>蜡熟期>灌浆期.虽然不同生育期的青贮品质存在差异,但青贮品质未达到高品质青贮饲料的标准.研究结果表明,外源添加青贮添加剂是改善饲草谷子青贮品质,减少营养物质损失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 谷子;青贮;生育期;营养成分;发酵品质;微生物数量;综合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向日葵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效应研究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更好地为生产者和技术人员提供推荐服务,本研究汇总和分析各地试验数据,以明确向日葵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的优势,促进向日葵养分专家系统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2017-2019年在向日葵主要产区进行了84项向日葵养分专家系统田间验证试验,分析比较了向日葵养分专家系统与当地习惯施肥的节肥效果、增产效果、肥料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向日葵养分专家(NE)推荐养分用量较农民习惯(FP)减少了氮(N)投入7 kg/hm2,减少磷(P2O5)投入23 kg/hm2,施肥更加优化合理。NE较FP平均增产293.1 kg/hm2(增产率为8.4%),经济效益增加1754.4元/hm2,氮和磷农学效率增加1.7和3.6 kg/kg,氮磷钾养分回收率分别提高8.7、6.1和6.0个百分点。向日葵养分专家系统具有节约氮磷肥、增加产量、增加经济效益、提高肥料利用效率的良好效果,向日葵产区可以根据向日葵养分专家系统进行推荐施肥。

关键词: 向日葵 养分专家系统施肥推荐 产量 养分利用效率 经济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SFC-Q-TOF-MS法鉴定4种家畜乳甘油三酯及特征分析

食品科学 2021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家畜乳尤其是特种家畜乳脂肪甘油三酯(triacylglycerols,TAGs)进行系统鉴定和研究.采集荷斯坦牛、山羊、蒙古马和双峰驼原奶样品31份,用超临界流体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supercritical fluid chromatography-quadruple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SFC-Q-TOF-MS)检测鉴定TAGs组成,并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结果 表明:4种家畜乳共鉴定出145种TAGs,相对分子质量为470~888,酰基链总碳数为24~54,双键数为0~9;由14种碳数4~20、双键数0~3的脂肪酸构成.牛、山羊、马和骆驼乳分别鉴定出60、66、74种和44种TAGs.马、骆驼、牛和山羊乳不饱和TAGs相对含量依次为82.2%、61.1%、51.7%和43.8%;马乳含亚麻酸的TAGs高达45.43%;骆驼乳TAGs脂肪酸组成最简单,至少含肉豆蔻酸、棕榈酸、硬脂酸和油酸中的一种;驼乳脂肪O-P-O相对含量最高,为5.04%,山羊乳脂肪最低,仅为1.8%;山羊乳主要TAGs都由饱和脂肪酸组成.4种家畜乳的基峰色谱图差异明显,对TAGs进行PCA4种家畜乳样品以物种聚类明显分离,距离远近符合物种分类学,提示TAGs可建模判别家畜乳的物种.

关键词: 乳;甘油三酯;超临界流体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蒙古马;双峰驼;山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紫花苜蓿挥发性成分萃取条件优化与定性、定量分析

草业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挥发性成分是判断苜蓿干草品质优劣的基本感官指标,苜蓿干草在贮藏过程中受环境变化和微生物的作用,挥发性成分发生明显改变,直接影响苜蓿干草的适口性.目前我国牧草行业内缺乏针对苜蓿干草挥发性成分的分析鉴定方法,为此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S-SPME-GC-MS)分析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挥发性成分,结合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化合物的相对含量.结果 表明:萃取温度90℃、萃取时间80 min、解析温度250℃、解析时间3 min为最佳萃取条件.该萃取条件下紫花苜蓿中共检测出52种化合物,包括酮类化合物9种,占总挥发物的37.55%;醇类化合物12种,占总挥发物的21.74%;醛类化合物15种,占总挥发物的19.31%;酯类化合物6种,占总挥发物的9.41%.其中β-紫罗兰酮含量可达到总挥发物的20%左右,苯乙醇、反式-2-己烯醛、2-苯基乙醛、壬醛、癸醛、6-甲基-5-庚烯-2-酮、3,5,5-三甲基环己-2-烯酮、胡薄荷酮等对紫花苜蓿挥发性成分贡献较大.

关键词: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挥发性成分;适口性;萃取温度;萃取时间;解析温度;解析时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杆菌介导油菜黑胫病菌遗传转化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优化建立农杆菌介导的油菜黑胫病菌遗传转化技术体系,以携带潮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的pCH-sGFP为载体,农杆菌LBA4404为介体,对油菜黑胫病菌的分生孢子进行转化。油菜黑胫病菌的最佳转化体系为:分生孢子浓度106个/mL,农杆菌OD600值0.6,乙酰丁香酮浓度200μmol/mL,pH 5.8,25℃,共培养4 d,获得120~161个转化子。随机选取26个转化子连续培养5代能够稳定遗传,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表达的菌丝和孢子可见绿色荧光。PCR鉴定发现T-DNA已整合进油菜黑胫病菌基因组中,Southern blot鉴定发现T-DNA以单拷贝的形式插入黑胫病菌中,转化子均能够稳定遗传。建立油菜黑胫病菌遗传转化体系为该病菌的致病机制研究和功能基因分析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油菜黑胫病菌 遗传转化 转化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