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266条记录
小米分离蛋白提取方法优化及对蛋白组成的影响

中国食品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小米分离蛋白(MPI)提取率不高,蛋白质含量低的问题,本文对比碱法与5种酶法的提取效果,结果三酶复合法(α-淀粉酶/糖化酶/复合纤维素酶)所得MPI提取率、蛋白质含量高。除碱法外,酶法提取对MPI的分子质量分布及二级结构无影响。在6种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取pH值、温度、加酶量及酶解时间为影响MPI蛋白质含量的主要因素,以MPI蛋白质含量为响应值做Box-Behnken响应面分析,构建数学回归模型。试验结果表明:三酶复合法提取高蛋白质含量MPI最佳工艺条件为:pH 4.7,酶解温度48℃,加酶量2.2%,酶解时间10 h。该处理条件下MPI蛋白质含量达(69.49±0.23)%。

关键词: 小米 分离蛋白 响应面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马铃薯品种挥发性风味成分及代谢产物相关性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考察与马铃薯挥发性风味组分变化规律相关的代谢化合物,寻找潜在的挥发性风味组分代谢前体,为马铃薯风味品质改良提供参考。【方法】使用气相色谱仪质谱联用法(GC-MS)非靶向检测青薯9号、华颂7号、希森6号、后旗红、冀张薯12号、D545、D727七个品种(系)中,块茎代谢组和熟化后的挥发性风味组分。【结果】在7个马铃薯主要栽培品种中,品种间差异显著的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共22种,多数在冀张薯12号中含量较高,华颂7号中相对较低。利用检出化合物进行聚类分析,可将7个品种分为特征风味强弱不同的两组;组1中,品种华颂7号在空气炸制的熟化方式下香味更为浓郁;组2中,冀张薯12号马铃薯烘烤风味最为明显。对7个品种块茎进行非靶标代谢物测定,共检出69种代谢化合物,其中19种化合物在两个品种分组间差异显著。主要代谢产物和挥发性风味化合物间存在一定相关性,蛋氨酸、丙氨酸、苏氨基酸和蔗糖等与甲硫基丙醛和2-甲基呋喃显著正相关(P<0.05),脯氨酸、异丝氨酸等与反,顺-2,6-壬二烯醛、反,反-2,4-癸二烯醛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含量变化受品种因素影响;蛋氨酸、丙氨酸、苏氨基酸和蔗糖是最有可能影响马铃薯特征风味构成的代谢化合物;相关性分析结果可为寻找潜在代谢途径提供参考。

关键词: 马铃薯 空气炸制 风味物质 代谢化合物 聚类分析 相关性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胫病菌(Leptosphaeria biglobosa)在油菜叶片和茎中的侵染过程观察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黑胫病菌(Leptosphaeria biglobosa)在甘蓝型油菜叶片和茎中的侵染及扩展过程,利用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黑胫病菌株接菌油菜叶片,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菌株在油菜叶片和茎中的侵染过程。结果表明,接种油菜叶片7 h后,分生孢子萌发并长出芽管;17 h后,芽管侵入气孔;24 h后,分生孢子全部萌发;36 h后萌发的芽管形成菌丝;120 h后,菌丝在叶片表皮细胞间隙蔓延,并侵入叶肉细胞。13 d后,菌丝侵入茎部皮层组织;15 d后,菌丝在皮层细胞间隙蔓延,并侵染至茎表皮;21 d后,菌丝侵染至维管组织;23 d后,菌丝侵染至茎韧皮部;25 d后,茎导管被侵染,并向木质部扩展。本研究发现的L. biglobosa在油菜叶片和茎中的侵染过程,可为油菜与黑胫病菌互作的研究、黑胫病致病机理及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黑胫病菌 侵染过程 绿色荧光蛋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褪黑素对内蒙古绒山羊皮肤上皮细胞增殖及wnt10b和β-catenin基因表达的影响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褪黑素对内蒙古绒山羊皮肤上皮细胞生长的作用模式,将褪黑素浓度设置为0、100、300、600和900pg/mL 5个试验组,利用CCK-8法检测各组皮肤上皮细胞增殖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Wnt10b和β-catenin基因的表达,ELISA检测Wnt10b及β-catenin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300pg/mL褪黑素对皮肤上皮细胞增殖效果最佳(P<0.05),Wnt10b和β-catenin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综上,300pg/mL的褪黑素可显著促进皮肤上皮细胞增殖,且显著提高Wnt10b和β-catenin的表达。

关键词: 内蒙古绒山羊 褪黑素 皮肤上皮细胞 细胞增殖 Wnt10b β-catenin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苏尼特羊不同生长时期肌肉组织lncRNA的差异表达分析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鉴定和分析苏尼特羊肌肉不同发育时期lncRNA的差异表达,利用RNA-seq技术对120d苏尼特羊胎儿和5月龄羔羊肌肉组织进行了lncRNA比较分析,筛选出差异表达的lncRNA及其靶基因,并对预测的mRNA进行了GO和KEGG分析,同时对随机筛选的差异表达lncRNA进行qRT-PCR验证。结果显示,120d和5月龄羔羊肌肉之间差异表达的lncRNA数共为626个,共靶向1 273个mRNA编码基因。GO和KEGG分析表明,这些差异基因主要涉及代谢过程的调控,生物合成,基因表达,蛋白结合以及mTOR信号通路、FoxO信号通路、胰岛素信号、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调节、Wnt信号通路和间隙连接等信号通路。qRT-PCR验证证明,随机选取的8个lncRNA在肌肉组织中的表达量与RNA-seq结果一致。综上,本研究利用RNA-Seq技术分析了苏尼特羊120d胎儿和5月龄羔羊的差异表达lncRNA及其靶基因,发现其参与了不同生长时期苏尼特羊的肌肉发育和生长过程,为从lncRNA的角度更好地理解苏尼特羊肌肉生长发育的遗传调控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绵羊分子辅助育种提供参考。

关键词: 苏尼特羊 lncRNA 肌肉 差异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动物营养学科发展在战略方向上的重大突破:构建动物健康营养理论和技术体系及其实际应用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重点介绍本人近年来逐步形成并首次提出的动物健康营养理论和技术体系。这是国际动物营养学科发展在战略方向上的重大突破。本人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由自由基稳态失衡为主导的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免疫功能失衡三方联动效应健康营养的核心理念,揭开了病理条件下营养代谢基本特征,同时也是动物疾病,特别是非传染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为动物健康营养管理提供了正确的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在此基础上,本人首次提出动物健康营养理论和技术体系,为健康养殖提供了一个系统集成型的营养技术方案。

关键词: 核心理念 健康营养 动物健康营养理论和技术体系 健康管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亚麻木酚素含量的SSR关联分析

华北农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进一步揭示亚麻木酚素含量的遗传机制,对220份亚麻核心种质进行2 a 2点重复检测木酚素含量,通过关联分析挖掘木酚素含量相关的SSR标记,为高木酚素含量的亚麻新品种选育提供基础。结果表明,220份亚麻种质木酚素含量变幅为3.24~11.76 mg/g,变异系数为20.34%,广义遗传率61.03%,2 a 2个环境条件下重复检测筛选出7份高木酚素含量亚麻品种。30个SSR引物扩增出203个多态性位点,平均扩增率为56.28%,有效等位基因数平均为1.41,引物多态性含量平均值0.43。群体结构K=4时,220份亚麻种质分为4个群体。203个SSR多态性位点和220份亚麻木酚素含量的关联分析,在GLM模型分析共检测到18个SSR位点,表型解释率为2.07%~13.18%。MLM模型分析共检测到16个位点,表型解释率为3.06%~15.03%,其中LU83b位点在GLM(13.18%)和MLM(15.03%)下表型解释率均较高,LU203、LU661和LU330位点2个环境条件下均检测到。

关键词: 亚麻 木酚素 SSR标记 关联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d29A启动子驱动AmDHN基因转化紫花苜蓿

分子植物育种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获得抗逆性强、生长正常的转基因紫花苜蓿植株,本研究以野生型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和蒙古沙冬青(Ammppiptanthus mongolicus)为材料,利用PCR和DNA重组技术,克隆了拟南芥Rd29A基因ATG上游共1 520 bp的启动子区域;克隆了蒙古沙冬青脱水素基因(AmDHN)共572 bp的开放阅读框,构建了Rd29A启动子驱动AmDHN基因表达的植物表达载体pCHF-RD-DHN。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ua)品种‘敖汉苜蓿’的下胚轴和子叶为受体材料,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构建的pCHF-RD-DHN表达载体转入‘敖汉苜蓿’中,经筛选获得了抗性再生植株。通过PCR检测显示,Rd29A启动子驱动的AmDHN基因已转入‘敖汉苜蓿’的基因组中。利用20%PEG模拟干旱胁迫后,经RT-PCR分析证实,当用20%的PEG胁迫转基因苜蓿植株时,转基因苜蓿株系中AmDHN基因表达量明显增强,而在水处理的条件下,转基因植株中AmDHN基因微量表达。本研究结果将为逆境诱导型启动子驱动抗逆基因在牧草中的表达研究及其遗传改良提供依据。

关键词: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脱水素基因 诱导型启动子 转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向日葵抗列当品种的田间鉴定与筛选

植物保护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寄生性植物向日葵列当Orobanche cumana Wallr.已经成为我国向日葵产业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种植抗性品种是目前控制向日葵列当最经济有效的途径。本研究在2012年-2017年以田间自然鉴定的方式对124个品种(食葵85个,油葵39个)进行了188批次的抗列当田间鉴定试验,参试品种包括了近10年来向日葵产区内的绝大部分市场销售品种以及部分新杂交组合。本项研究明确了上述品种的抗列当等级。筛选出免疫或高抗列当的向日葵食葵品种26个,油葵品种25个,其中部分商品性较好的免疫品种在向日葵列当综合防治技术集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结合田间试验鉴定的结果,本文还对田间自然鉴定法存在的问题以及抗性等级的划分标准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向日葵列当 品种抗性 田间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气相色谱法测定土壤中酰胺类除草剂

分析试验室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从土壤中同时提取甲草胺、乙草胺和丁草胺并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的分析方法。采用丙酮-石油醚(2:1,V/V)为提取液,经弗罗里矽硅土固相萃取柱净化,超声30 min、振荡10 min。测定结果显示,甲草胺、乙草胺、丁草胺的保留时间分别为16.333,16.019,20.249 min;线性相关系数> 0.9990; 6个平行样品在0.10,0.50,0.90 mg/kg的添加水平回收率在84.9%~101.0%之间;对3种酸碱度不同的土壤样品进行了重复测定,得到相对标准偏差(RSD)在0.88%~4.3%之间。方法的检出限分别为甲草胺300 ng/kg,乙草胺400 ng/kg,丁草胺400 ng/kg。定量限分别为甲草胺3.3μg/kg,乙草胺3.9μg/kg,丁草胺3.9μg/kg。方法可同时检测土壤中甲草胺、乙草胺、丁草胺残留量。

关键词: 甲草胺 乙草胺 丁草胺 土壤 残留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