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266条记录
沙蒿多糖组合制剂对滩羊羔羊瘤胃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沙蒿多糖不同组合制剂对滩羊羔羊瘤胃菌群多样性的影响。选择健康、体重相近的断奶滩羊公羔60只,按体重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15只羊。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1组、试验2组和试验3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5.5 g/d沙蒿多糖+5.5 g/d包被丁酸钠、5.5 g/d沙蒿多糖+5.5 g/d丁酸甘油酯和5.5 g/d沙蒿多糖+1.1 g/d莫能菌素的试验饲粮。预试期为15 d,正试期为60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1组和试验2组滩羊瘤胃液乙酸、丁酸、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和乙酸比例显著提高(P<0.05)。2)试验2组的Chao1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试验2组的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有高于对照组的趋势(0.05≤P<0.10)。3)门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试验1组瘤胃液中软壁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厚壁菌门和丝状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有升高的趋势(0.05≤P<0.10);试验2组瘤胃液中绿弯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而疣微菌门的相对丰度有升高的趋势(0.05≤P<0.10);试验3组瘤胃液中蓝藻菌门和互养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4)属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试验1组瘤胃液中理研菌科RC9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解琥珀酸菌属和丹毒丝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试验2组瘤胃液中Sharpea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假丁酸弧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试验3组瘤胃液中理研菌科RC9和Sharpea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 <0.05),互营球菌属的相对丰度有增加的趋势(0.05≤P <0.10)。由此可见,饲粮添加沙蒿多糖组合制剂均可提高滩羊羔羊菌群多样性,改善瘤胃微生物区系,且以添加沙蒿多糖+包被丁酸钠的效果最好。

关键词: 沙蒿多糖 滩羊 菌群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氮肥对阴山北麓饲用燕麦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灌溉排水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阴山北麓地区饲用燕麦渗透调节物质对氮肥的生理响应及差异变化,提出适宜的施氮量。【方法】本研究以饲用燕麦为材料,设置了0、150、200、250、300、350 kg/hm2施氮水平,在苗期、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追施氮肥用量的15%、35%、30%和20%,于孕穗期、抽穗期、灌浆期进行指标测定分析。【结果】随着施氮量的增加,饲用燕麦叶片的可溶性糖量和淀粉量逐渐降低,未施肥处理显著高于施肥处理(P<0.05);饲用燕麦叶片的可溶性蛋白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250kg/hm2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游离氨基酸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逐渐增加,施肥处理显著高于未施肥处理(P<0.05)。【结论】适当增施氮肥有助于饲用燕麦的生长发育,在阴山北麓地区种植饲用燕麦建议施肥量为250 kg/hm2

关键词: 阴山北麓 饲用燕麦 氮肥 渗透调节物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除草剂对毛叶苕子田杂草的防除效果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CSCD

摘要:选用2种土壤封闭除草剂和3种茎叶除草剂开展毛叶苕子(Vicia villosa)田间杂草防除试验,以筛选防效好且安全性高的除草剂。结果表明,土壤封闭剂防效好且对作物安全,能够提高毛叶苕子长势。整体上,960 g/L精异丙甲草胺EC对杂草株防效最佳,防效达73.41%以上;土壤封闭剂对杂草鲜重防效均在55%以上,其中330 g/L二甲戊灵EC+960 g/L精异丙甲草胺EC对禾本科杂草防效可达89.54%,对阔叶杂草防效在74.12%以上。茎叶处理对毛叶苕子具有一定药害且并未提高其长势,960 g/L精异丙甲草胺EC+108 g/L高效氟吡甲禾灵EC+48%灭草松AS和960 g/L精异丙甲草胺EC+108 g/L高效氟吡甲禾灵EC+250 g/L氟磺胺草醚AS对杂草株防效较好,组合处理对杂草鲜重防效均在50%以上。各处理均能显著降低杂草的丰富度和密度(P<0.05)。综上,土壤封闭剂尤其是960 g/L精异丙甲草胺EC是毛叶苕子田较为适宜的除草剂,茎叶除草剂仍需进一步筛选。

关键词: 土壤封闭除草剂 茎叶除草剂 毛叶苕子 防治效果 杂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土壤污染及乳酸菌添加对紫花苜蓿青贮品质的影响

中国草地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不添加土壤和乳酸菌为对照,设土壤添加、乳酸菌添加及土壤与乳酸菌混合添加处理,在室温罐贮条件下测定贮藏第7d、14d、28d和49d的pH值、发霉率以及贮藏49d青贮微生物数量、营养成分和发酵品质,分析土壤污染和乳酸菌添加对紫花苜蓿青贮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添加处理苜蓿青贮饲料的pH值和发霉率从青贮14d开始显著高于对照(P<0.05),青贮49d时大肠杆菌数是对照的10倍以上(P<0.05),粗蛋白含量比对照降低了10.6%(P<0.05),灰分含量比对照增加了62.9%(P<0.05);土壤与乳酸菌混合添加青贮14d时的pH值显著低于对照和土壤添加处理(P<0.05),青贮28d才有少量的发霉现象,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降低(P<0.05),霉菌与酵母菌数量约为对照的1/10(P<0.05),大肠杆菌数量约为对照的1/100(P<0.05);表明土壤污染导致紫花苜蓿青贮饲料发霉率增加,发酵品质和粗蛋白含量降低,增加了灰分含量,而乳酸菌添加能够有效抑制被土壤污染的苜蓿青贮饲料的不良微生物数量,降低发霉率,减少了土壤污染对苜蓿青贮造成的损失.

关键词: 土壤污染;紫花苜蓿;乳酸菌添加剂;发霉率;微生物数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羊草SPL转录因子基因家族分析

中国草地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从山羊草全基因组中鉴定出18个AetSPL基因,定位于7条染色体。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山羊草AetSPLs基因可分为5个组,与小麦的进化关系最为接近。基因结构和基因的保守序列分析发现,山羊草SPL基因家族具有相对保守的基因结构和功能结构域,基因的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主要与光响应、生长素反应和胁迫应答有关。miR156靶位点预测显示,AetSPL3、AetSPL5、AetSPL7、AetSPL8、AetSPL10、AetSPL12、AetSPL14和AetSPL16中具有miR156的识别位点,可能是miR156的靶基因。

关键词: 山羊草 SPL基因家族 转录因子 基因家族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垄膜沟播与秸秆还田对内蒙古黄土高原玉米农田土壤水分、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全覆膜垄膜沟播种植和秸秆还田措施下玉米农田土壤保水改土效果及增产效应,在内蒙古黄土高原旱作区对比分析了全覆膜垄膜沟播结合秸秆还田(S+M)、秸秆还田(S)、全覆膜垄膜沟播(M)、秸秆不还田不覆膜(CK)4种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水分、酶活性变化规律及玉米产量形成特性。结果表明:全覆膜垄膜沟播种植和秸秆还田均能提高玉米各生育阶段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尤以0—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差异最为显著,且全覆膜垄膜沟播种植提升效果优于秸秆还田,两者耦合后土壤含水量表现为最大;垄膜沟播和秸秆还田均可显著提高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且随玉米生育期推移,土壤酶活性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在大喇叭口期达到峰值;同时,垄膜沟播和秸秆还田均能提高玉米干物质量和产量,由高到低次序为S+M>M>S>CK,与CK相比,S、M、S+M处理玉米产量分别提高11.84%、37.83%、45.13%,全覆膜垄膜沟播结合秸秆还田明显优于其他处理,可作为内蒙古黄土高原旱作区玉米节水增效增产栽培模式。

关键词: 垄膜沟播 秸秆还田 土壤水分 土壤酶活性 玉米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褐色脂肪组织发育规律及生热作用研究进展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体温维持是新生动物重要的生理过程.褐色脂肪组织(BAT)是动物产生生热作用的主要场所之一,通过激活位于线粒体内膜上的解偶联蛋白1(UCP1)负责为机体提供热量,新生幼畜的成活高度依赖于BAT产热,以维持核心体温去适应外周寒冷环境.BAT在形态、发育阶段及解剖位置等特征上均与白色脂肪组织(WAT)存在差异,而在寒冷或β-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诱导下,WAT内还可产生一种新型产热细胞——米色脂肪细胞,其在结构和功能上与褐色脂肪细胞相似,均基于UCP1的解偶联作用,通过消耗体内葡萄糖及脂肪来产热,因此,二者被认为是提高幼畜存活率及防治人体肥胖和代谢疾病的潜在手段.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对绵羊及啮齿类动物生热作用及其体内BAT和米色脂肪组织的研究概况,主要阐述其发育变化规律、生热作用机制及应用等,以期为后续相关研究领域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褐色脂肪组织;生热作用;解偶联蛋白1;体温维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利用方式下草地土壤理化性质及碳、氮固持研究

草业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退化的天然草地与人工草地在土壤理化性质,碳、氮变化以及固碳效应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本研究通过野外取样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阿鲁科尔沁旗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天然草地、放牧人工草地以及刈割人工草地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验区土壤水分含量、土壤容重、土壤微生物含量以及土壤养分的测定。通过NDVI值代表3种类型草地的生长状况,整体上看,不同利用方式下草地的生长状况为:刈割人工草地>放牧人工草地>天然草地;土壤含水量在0~20 cm从高到低为:放牧人工草地>刈割人工草地>天然草地,且差异均表现为显著(P<0.05);放牧人工草地的全碳全氮含量均为最高,在10~30 cm放牧人工草地和天然草地的全碳含量显著高于刈割人工草地(P<0.05),放牧人工草地0~10 cm的土壤全氮含量为(0.88±0.11)g·kg-1,显著高于天然草地和刈割人工草地(P<0.05);3种草地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大小表现为:放牧人工草地>刈割人工草地>天然草地,且在0~10 cm放牧人工草地的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为(28.45±8.30)mg·kg-1,显著高于天然草地和刈割人工草地(P<0.05);此外3种草地类型的土壤碳、氮贮量表现为:天然草地>放牧人工草地>刈割人工草地,在10~30 cm放牧人工草地和天然草地的土壤碳、氮贮量均显著高于刈割人工草地(P<0.05),放牧人工草地表现为碳、氮固持,而刈割人工草地均表现为碳、氮流失,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天然草地和刈割人工草地的碳、氮贮量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由此可见,人工草地的建立以及对草地实施播种、灌溉等合理的人为干预将有效地提高土壤质量和草地生长状况,并且一定程度上影响土壤的碳、氮固持能力。

关键词: 利用方式 草地土壤理化性质 碳、氮固持能力 阿鲁科尔沁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蓝舌病病毒流行株血清型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微生物学通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背景】蓝舌病病毒(Bluetongue virus,BTV)是一种严重危害反刍动物的虫媒病毒,我国存在12种血清型BTV (BTV-1、-2、-3、-4、-5、-7、-9、-12、-15、-16、-21和-24)的流行。【目的】建立12种血清型BTV的RT-qPCR定型方法,为BTV的诊断与流行病学研究提供技术保障。【方法】根据我国流行BTV基因节段2 (Seg-2)序列设计引物和TaqMan探针,对引物的特异性与敏感性进行评估;以12种血清型BTV毒株和核酸阳性血液样本验证建立的血清型RT-qPCR检测方法;将其应用于库蠓与动物血液样本中BTV的定型。【结果】建立的BTV血清型RT-qPCR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与灵敏性,反应的扩增效率(E)值>90.3%,相关系数(R2)值在0.991-0.999之间,对12种血清型BTV核酸的检测下限在25-48拷贝之间。对165株BTV的RT-qPCR定型结果与病毒的Seg-2测序鉴定结果一致;对194份采集于哨兵动物的BTV核酸阳性血液样本的RT-qPCR定型结果与感染动物上分离BTV的血清型一致。采用建立的方法,从2019年云南省师宗县与景洪市采集的库蠓与牛血液样本中鉴定出6种血清型的BTV(BTV-1、-2、-4、-5、-16和-24)。【结论】研究建立的12种BTV血清型RT-qPCR定型方法具有特异、敏感和省时的优点,可用于媒介与动物感染BTV的血清型定型,具有良好的应用与推广价值。

关键词: 蓝舌病病毒 血清型 实时荧光定量RT-PCR 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钾耦合对苜蓿根颈抗氧化特性及越冬率的影响

草地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不同水钾耦合处理对科尔沁沙地生境下种植苜蓿(Medicago sativa)抗寒生理特性的影响,以‘骑士T’和‘公农1号’苜蓿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随机区组设计,水分处理为主区:灌水时间间隔分别为4 d, 8 d和12 d(用W1,W2,W3表示);钾肥施用量水平为副区,具体施用量分别为50 kg·hm-2 K2O,100 kg·hm-2 K2O和150 kg·hm-2K2O(用K1,K2,K3表示),并设置不施钾肥为对照(CK),于越冬前期挖取苜蓿根颈材料测定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可溶性蛋白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翌年测定越冬率。结果表明:在W3灌水时间间隔处理下,‘骑士T’和‘公农1号’品种苜蓿根颈的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越冬率以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明显高于W1和W2处理,其中以K2施用量处理下的数值与CK差异最显著(P<0.05),且此施肥量下的MDA含量也显著低于CK(P<0.05)。因此在科尔沁沙地生境下生产苜蓿,灌水时间间隔为12 d、钾肥施用量在100 kg·hm-2K2O有利于提高苜蓿抗寒性。

关键词: 水钾耦合 苜蓿 越冬率 抗氧化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