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养殖鱼类暴发性死亡诊断的专家系统
《水产养殖 》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1989年以来我国华东、华南和华中等地区10多个省市的淡水养殖场相继发生了鱼类大批量死亡(或称之为暴发性死亡),其受害鱼类之多,流行地区之广,流行季节之长,在我国养鱼业历史上十分罕见。养殖鱼类的暴发性死亡引起了许多科研单位的注意,不


南极普里兹湾外海大磷虾声学映像的分布分析和生物量的初步估算
《南极研究 》 1993
摘要:该文主要根据 1 990 /1 991年度中国南极考察队南大洋调查所获的探鱼仪的磷虾映像资料 ,经 WT- 2图像处理系统处理分析 ,结果表明 ,1 990 /1 991年度南极夏季 ,普里兹湾外海域 (6 2°- 6 9°S,6 8°- 1 0 8°E)的磷虾主要分布在 6 1°- 6 5°S,1 0 3°- 1 0 8°E海区 ,该海区的探鱼仪记录的磷虾群映像的面积占整个调查海区的 92 .3 2%,磷虾群的分布水层主要在 3 0 - 6 0 m水层 ,在一天 2 4小时中 ,磷虾群映像面积的形心基本在 40 m层上下起伏 ,波动幅度约 1 0 m左右.在调查海区 (6 2°- 6 9°S,6 8°- 1 0 8°E)内 ,估算磷虾资源现存量为 2 2 0 0万吨 ,磷虾分布密度平均为 3 2 .5 t/km2.


一种制备鱼类染色体的新方法
《遗传 》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自1966年Ojima建立鱼类染色体空气干燥法以来,鱼类染色体研究技术有了很大进展.目前有肾细胞培养法、上皮细胞培养法和外周血培养法等。细胞培养需要在有一定条件的实验室进行(如无菌操作),因而简便快速的制备鱼类染色体方法便不断产生,有PHA+秋水仙碱注射法、秋水仙碱体外注射法和CoCl+秋水仙碱体外注射等方法.本文介绍一种适合于在野外条件下进行的小型鱼类和鱼苗染色体制片方法。


温度、溶解氧含量对中国对虾消化速度的影响
《海洋科学 》 199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外界环境因子对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生长的影响已有不少报告。王克行等报告了仔虾生长适温是20~30℃,超过32℃生长速度下降。杨丛海观察了5cm体长的幼虾也得出了相似的结果。郝斌等报告了中国对虾的耗氧率,提出养殖水体溶解氧含量警戒线为1.00~2.00×10~(-3)。但环境因子对中国对虾消化速度影


绥芬河大麻哈鱼类种群生态的初步研究
《海洋科学 》 199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3种大麻哈鱼的洄游期、种群组成、数量变动等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认为:溯河期依每年河流生态条件而有变化;驼背大麻哈鱼为单一龄组型,马苏大麻哈鱼为双龄组型,大麻哈鱼为多龄组型;其主要产卵场分布于绥芬河中、上游河区,我国河区种群数量较多。


环境污染对我国渔业危害及防治
《海洋与海岸带开发 》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的需要以及人们对水产品的强烈需求和食品结构的改善,当前要求保护和改善渔业水域水质环境的呼声日益强烈和紧迫。这主要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农业等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居民的急剧增加,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大量排放等因素综合结果,导致许多江、河、湖、海的渔业水域遭污染,从而对海、淡水养殖


人工生态条件下鲥鱼保种越冬的试验研究
《淡水渔业 》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在低盐度人工生态条件下鲥鱼保种越冬获得成功。在总密度为56.13尾/米~2(鲥鱼0.37尾、淡水白鲳55.76尾/米~2)的条件下,鲥幼鱼成活率达92.0%,3龄鱼达100%;在鲥鱼密度为8.99尾、淡水白鲳密度为7.80尾/米。的条件下,鲥幼鱼成活率达89.4%,3龄鱼达100%。试验表明,鲥鱼越冬期间可摄食人工饲料,无需投喂浮游生物;鲥鱼的商品化养殖越冬是可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