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鳜鱼人工繁殖和夏花培育研究
《淡水渔业 》 1996 北大核心
摘要:鳜鱼人工繁殖和夏花培育研究俞小先(江苏省邗江县长江系家鱼原种场225000)吴婷婷(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无锡214081)1亲鱼培育1994年12月从邗江县公道埝桥水产养殖场购回个体大、肥满度好、体质健壮的鳜鱼亲鱼22尾,其中雌性1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牡蛎的生理活性及开发
《齐鲁渔业 》 1996 北大核心
摘要:牡蛎含有很多营养物质和生理活性物质。以牡蛎为主、辅以亚油酸、维生素E、大豆卵磷脂等,可生产多种适合儿童、成年人、老年人的保健品、疗效品。
关键词: 牡蛎,生理活性,保健品,疗效品,营养成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野生和养殖牡蛎种群的比较摄食生理研究
《海洋水产研究 》 1996
摘要:1995年4~5月在山东省荣成市桑沟湾用模拟现场流水法对该湾野生和养殖太平洋牡垢种群不同大小个体的摄食生理进行了比较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野生和养殖太平洋牡蛎种群在滤水率、选择率和吸收率等方面无明显的差异,但在保留率和摄食率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这说明野生种群能比养殖种群更好地过滤下并摄入海水中的颗粒物。根据实验数据,用计算机模拟得出了野生和养殖牡蛎种群的滤水率与个体体重的关系为:FRω=2.8823W0.3647,R2=0.9422和FRc=4.0144W0.2691,R2=0.9029。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洋生物技术在海水养殖动植物品种培育和病害防治中的应用
《生物工程进展 》 1996
摘要:海水养殖是我国沿海地区发展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目前影响我国海水养殖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苗种和病害问题。本文就海洋生物技术在海水养殖物植物品种培育和病害防治中的应用及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分别就应用海洋生物技术在群体和个体水平、细胞和染色体水平以及基因和分子水平培育新品种的工作,包括SPF和SPR苗种的培育、性别控制和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雌核发育、藻类细胞工程育种、转基因技术等进行了讨论。在重要水产养殖疾病病原的快速诊断和检测技术方面,重卢、讨论了核酸探针技术,PCR技术和单克隆抗体技术。海洋生物技术在水产养殖疾病防治中的应用,重点讨论了疫苗和免疫促进剂的开发以及基因工程疫苗。本文还对我国海洋生物技术的发展战略及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海洋生物技术,品种培育,疾病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酸败油脂和黄曲霉毒素对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生长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 1996
摘要:分别在对虾配合饲料中添加酸败鱼油和含黄曲霉毒素花生饼粉养虾,鱼油的酸价为02、80、224、310mg/g,黄曲霉毒素B1的含量为4720ppb、787ppb。试验进行了28天,其结果如下:随着鱼油酸价的增高,以上四组对虾的增重率依次为724%、370%、292%、275%;成活率依次为831%、596%、580%、530%;消化率依次为787%、685%、633%、601%。喂含黄曲霉毒素饲4720ppb和787ppb的两组对虾的增重率仅为对照组的439%和454%;消化率为对照组的794%和832%,而且成活率也较低,其对虾体内未检出黄曲霉毒素。
关键词: 中国对虾,酸败油脂,黄曲霉毒素,生长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近年国际虾类市场概述
《海洋渔业 》 1996 北大核心
摘要: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全球虾类产量呈上升趋势,产量从1989年的252.6万t增至1992年的291.3万t,主要系养殖虾收获增加所致。同期养殖虾产量从56.5万t增至73.1万t,稳定了国际市场虾类的供应,价格趋平稳,贸易日益兴旺。中国养殖虾产量从1992年的14.0万t骤降至1993年的5.0万t,使世界养殖虾产量在以往五年里首次出现减产,打破了国际市场的稳定性。1994年全球对虾养殖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集约化养殖最佳放苗密度的确定
《齐鲁渔业 》 1996 北大核心
摘要:运用西方经济学理论研究集约化养殖的最佳放养密度,关键在于建立养殖对象的生产函数。精养生产方式,把“高投入,高产出’作为评价获取“高效益”的标准有一定片面性。生产函数能提供各种优化方案,边际产量方程则揭示了各个生产要素与市场间的依存关系。
关键词: 西方经济学,集约化养殖,最佳放养密度,效益,生产函数,边际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里海流域鲟渔业现状和保护
《淡水渔业 》 1996 北大核心
摘要:里海流域鲟渔业现状和保护杨德国(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里海位于俄罗斯境内,与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及阿塞拜疆相接壤。里海流域是俄罗斯鲟类主要产地,其鲟类产量约占全俄鲟类产量的90%。一、里海的鲟渔业现状六十年代以来,为保护和恢复里海流域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鲷科鱼类精子超低温保存技术
《水产科技 》 1996
摘要:鲷科鱼类精子超低温保存研究始于80年代,现已进行黑鲷 Sparus macrocep halus(Bssilewsky)、真鲷 Pagrosomus major(Temmminck et Schlegel)、日本犁齿鲷 Evynnisjaponica Tanaka 和黄鳍鲷 Sparus latus Houttuyn 的精子超低温保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沿岸海域生物可利用性重金属的地理分布
《海洋环境科学 》 1996 北大核心
摘要:利用牡蛎做监测生物,研究了广东沿岸海域生物可利用性重金属Cd、Cu和Zn的地理分布。牡蛎体的Cd、Cu和Zn含量存在着显著的地域差异,反映了广东沿岸海域生物可利用性的Cd、Cu和Zn在地域上存在很大的梯度。由牡蛎显示出的广东沿岸海域生物可利用性重金属的地理分布与广东沿岸海域受人为来源的重金属输入状况相一致,如实地反映了广东沿岸海域重金属污染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 重金属;生物可利用性;监测生物;沿岸海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