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过去2000年亚澳夏季风降水百年际变化特征及成因的模拟研究
《气象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地球系统模式(CESM)开展过去2000年气候模拟试验,在利用观测资料、再分析资料对模拟资料进行检验的基础上,探讨百年时间尺度上亚澳夏季风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对于认识百年尺度气候变化规律、定量区分自然因子和人类活动对亚澳夏季风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过去2000年亚澳夏季风降水和温度的波动较为一致,暖期降水多,冷期降水少。两者相关系数为0.83,达到99%置信度。此外,亚澳夏季风降水存在105、130、180 a的百年尺度周期。亚澳夏季风降水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第一模态在印度洋北部呈南北反向的分布型态,在东亚地区呈负、正、负的分布型态;第二模态在印度洋北部呈正、负、正的分布型态,在东亚地区呈全区一致型的分布型态。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第一特征向量和第二特征向量的正、负值中心大多出现在印度洋北部地区,南北呈不对称分布。亚澳夏季风降水的105 a周期主要受火山活动和土地利用/覆盖的影响,130 a周期主要受太阳辐射、气候系统内部变率的影响,180 a周期主要受火山活动的影响。从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第一特征向量来看,整个亚澳夏季风降水主要受土地利用/覆盖、太阳辐射的影响;第二特征向量表明亚澳夏季风降水在百年际空间变化上主要受太阳辐射和气候系统内部变率的影响;第三特征向量表明亚澳夏季风降水在百年际空间变化上主要受气候系统内部变率和温室气体的影响。该研究对揭示百年际时间尺度气候变化特征、辨识影响气候变化的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理解其影响气候的物理机制等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应对该区域气候变化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 亚澳夏季风 百年尺度 过去2000年 降水 气候模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SPE与SPATT的水体中麻痹性贝类毒素检测方法构建与应用
《海洋与湖沼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实现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的实时监控与提前预警,本研究构建了基于固相萃取技术(solid phase extraction,SPE)与固相吸附毒素跟踪技术(solid phase adsorption toxin tracking,SPATT)的水体中PSP检测方法,重点优化了吸附材料及前处理方法,评价了回收率、检出限等指标,并将方法应用于2019年春季秦皇岛山海关海域PSP消长过程的监测中,比较评估了两种方法的监控预警效果。结果表明:SPE方法选用ENVI-Carb 500mg/6mL固相萃取柱,过样体积为50mL,13种PSP组分的平均回收率为82.2%±10.0%、检出限为4.0-20.0ng/L;SPATT方法选用SP207大孔吸附树脂,洗脱时间为静置Id最佳,整体回收率约为9.2%;在实际应用中,结合产毒藻密度及贻贝富集毒素含量的变化,发现SPE方法的检测结果可实时表征海域PSP风险状况,对于贻贝中PSP的预警效果也显著优于SAPTT方法,后者不仅因监控方式相对滞后一个监测周期,且灵敏度及准确性均较差。对于秦皇岛海域,当SPE方法检测结果达到100ng STX eq/L时,该海域贻贝中PSP残留将具有潜在的食用安全风险,跟踪过程表明这一阈值可提前两周预警贻贝富集毒素含量超出我国限量标准(800μg STX eq/kg),这对于强化风险警示并制定防范措施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 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 PSP) 固相萃取技术(solid phase extraction, SPE) 固相吸附毒素跟踪技术(solid phase adsorption toxin tracking, SPATT) SP207大孔吸附树脂 监控预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食物蛋白源降尿酸活性肽的研究进展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高尿酸血症是一种由嘌呤代谢紊乱引起的慢性疾病,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健康。长期的高尿酸血症会导致痛风的发生。目前临床用于治疗高尿酸血症的药物如别嘌呤醇、秋水仙碱等存在毒副作用大等问题,因此开发高效、安全的天然降尿酸活性物质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食物蛋白源降尿酸活性肽是指利用食源性动、植物蛋白制得的具有降低生物体内血尿酸水平功效的生物活性肽。该文对目前国内外食物蛋白来源的降尿酸活性肽的制备、分离纯化、功能活性评价、结构鉴定予以综述,并对此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予以展望,旨在为降尿酸功能性食品的研究及开发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菲律宾海现代风尘物质组成特征及其物源指示意义
《地球科学 》 2020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识别西菲律宾海现代风尘物质的具体来源及其携带动力,本次研究于2015年冬季对西菲律宾海上空风尘进行了采集,并系统分析了碎屑态组分的矿物组成和常、微量元素组合特征.西菲律宾海现代风尘沉积物中碎屑矿物成分主要有石英、伊利石、斜长石和石膏等,矿物形态均呈次棱角状,具有明显的风成沉积特征.所研究样品的Al_2O_3-TiO_2投影主要与鄂尔多斯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物质相似,而其微量元素Zr-Th-Sc组成则表现为鄂尔多斯沙漠和塔克拉玛干沙漠物质的两端元混合,说明鄂尔多斯沙漠是西菲律宾海现代风尘的主要源区,而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的风尘输入对该区的影响较小.后向轨迹分析表明,西菲律宾海冬季的风尘携带动力主要是东亚冬季风.
关键词: 西菲律宾海 现代风尘 矿物学 常、微量元素 物质来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太湖刺网生计渔业问题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我国内陆渔业大多是生计渔业,太湖的刺网作业是典型的家庭经营模式的生计渔业。本研究对太湖地区主要专业渔村刺网渔船进行调查研究,旨在探讨太湖生计渔业的发展现状。研究结果表明:(1)80%以上的刺网渔船渔业渔民年龄大于45岁,老龄化现象明显;(2)刺网渔船渔业渔民受教育水平最高为初中,60%以上的渔民受教育水平为小学,渔民受教育程度较低;(3)所调查的渔船中,若不考虑人力成本,有98%盈利,但是小功率渔船(6.468 kW)和较大功率渔船(8.820 kW)平均利润差别较大。太湖刺网渔船渔业的渔民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经济状况较差,面对亏损又不能放弃捕捞渔业。因此,应从可持续生计渔业的角度来制定生计渔业的管理制度,维护太湖捕捞渔业社会经济的稳定和谐发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达氏鲟自噬基因MAP1LC3B克隆及其组织表达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掌握达氏鲟微管相关蛋白1A/1B轻链3B基因(MAP1LC3B)的表达模式,为后续研究MAP1LC3B基因功能及揭示达氏鲟的抗病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RACE技术从达氏鲟组织中克隆MAP1LC3B基因,通过ProtParam、TMpred、Phyre2及Singal 4.1等在线软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时借助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AP1LC3B基因在达氏鲟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达氏鲟MAP1LC3B基因cDNA序列全长2208 bp,包含378bp的开放阅读框(ORF)、202 bp的5'端非编码区(5'-UTR)和1628 bp的3'端非编码区(3'-UTR),编码125个氨基酸。MAP1LC3B氨基酸序列含有GABARAP泛素结构域、Agt7结合位点、脂化位点和维管束蛋白结合位点。达氏鲟MAP1LC3B蛋白由18种氨基酸组成,其中谷氨酸(Glu)含量最高(占9.6%)、丙氨酸(Ala)含量最低(占1.6%);蛋白分子量为14743.01 Da,理论等电点(pI)为8.92,不稳定系数为65.12,总平均亲水性为-0.484,是一种不稳定的疏水性蛋白,且不存在跨膜结构,也无信号肽序列。MAP1LC3B基因在达氏鲟鳃、脑、皮肤、头肾、前肾、脾脏、中肾、心脏和肠道等组织中均有表达,以在鳃和肠道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较高,显著高于在其他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P<0.05)。【结论】达氏鲟MAP1LC3B基因具有较高的保守性,在鳃和肠道黏膜免疫组织中高表达,表明自噬参与达氏鲟黏膜免疫过程,调节机体免疫反应。
关键词: 达氏鲟 自噬 微管相关蛋白1A/1B轻链3B(MAP1LC3B) GABARAP泛素结构域 抗病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度对花鲈幼鱼鳃、脾及肌肉组织结构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不同盐度对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幼鱼组织结构的影响,用组织学方法对不同盐度条件下(0、10、15、20、30)花鲈幼鱼的鳃、脾及肌肉组织结构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盐度为0时,花鲈幼鱼鳃丝排列紧密,顶端膨大呈棒状,鳃小片细胞饱满,有少量泌氯细胞。花鲈幼鱼鳃丝宽度随盐度的升高而缩小,鳃小片间距则逐渐增大,差异显著(P<0.05);盐度为20时,部分鳃小片变形脱落,鳃丝上的泌氯细胞明显增多增大;盐度为30时,鳃丝宽度较大,出现断裂脱落,鳃丝上细胞排列疏松,泌氯细胞明显膨大,有溶解现象。脾脏在淡水条件下(盐度为0),淋巴细胞数目较少,血细胞较多;在低盐环境中(盐度为10、15),淋巴细胞增大,数量增多,黑色素巨噬细胞中心数量增加;在高盐度下(盐度为30),脾细胞和部分淋巴细胞出现肿大、空泡化现象,细胞排列疏松。盐度为0时,花鲈幼鱼肌纤维排列较为疏松,多角形或长椭圆形,长径和短径较大、密度较小;盐度为15时,肌纤维短径变小、密度增大,与0、10盐度组均差异显著,盐度为30时,肌纤维长径增大、密度减小;随着盐度的增加,肌纤维长径和短径均有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单位面积肌纤维数量则先增加后减小,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花鲈幼鱼鳃、脾及肌肉组织结构变化特征与其所处的环境盐度有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象山港黄姑鱼增殖群体早期生态适应特征
《中国水产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分析增殖放流3个月内象山港黄姑鱼(Nibea albiflora)增殖群体的摄食能力和生长速率,阐述了黄姑鱼放流初期对自然水体的生态适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放流结束1个月,黄姑鱼增殖群体的摄食能力较弱,空胃率高达80.95%,饵料生物生态位宽度指数仅为自然群体的63.0%;肝脏指数较放流前明显降低,说明肝脏储能大幅消耗;特定生长速率仅为0.079%/d,个体生长基本处于停滞状态。随时间推移,增殖群体对自然水体的适应能力逐渐增强,至放流结束2个月,其空胃率下降到了46.15%,饵料生物生态位宽度指数上升到了2.16,与自然群体的空胃率(38.24%)和饵料生物生态位宽度指数(2.62)相比差距已经大幅度缩小,摄食能力明显提升,肝脏指数基本恢复至放流前水平;生长速率较前一时期明显加快,呈现出一定的补偿性生长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株嗜盐杆菌对中肋骨条藻的溶藻作用机理研究
《生态科学 》 2020 CSCD
摘要:藻华是一种全球性的生态灾害,利用海洋溶藻菌治理藻华是藻华治理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文章旨在揭示一株嗜盐杆菌对中肋骨条藻的溶藻作用机理,对溶藻作用下中肋骨条藻细胞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并测定了相关的生理参数,同时研究了溶藻作用对藻细胞光合作用的影响并比较了与氮代谢、抗氧化系统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溶藻作用使得中肋骨条藻细胞链状结构发生断裂,细胞多以单细胞形态存在且单细胞长度显著增加,最终细胞原生质体在细胞一端形成泡状后逐渐膨胀破裂。同时,溶藻作用下中肋骨条藻细胞内总蛋白质含量、叶绿素a含量、总氮含量、Fv/Fm、Y(II)以及与氮代谢相关的硝酸还原酶、亚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的活性均显著降低,而与抗氧化系统相关的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显著上升。溶藻物质显著抑制了中肋骨条藻对氮的吸收利用,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受阻,最终影响到细胞的繁殖分裂。同时细胞内活性氧的增加可能改变了细胞膜的通透性,大量胞外物质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而使细胞膨胀破裂死亡。
关键词: 嗜盐杆菌 中肋骨条藻 溶藻作用机理 氮代谢 活性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尺度不规则矢量海洋涡旋提取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西北太平洋是我国远洋渔船从事大规模商业性捕捞的重要作业海域,也是中尺度涡的活跃区域,因此中尺度涡的提取方法研究对渔场分析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传统的研究方法多依赖栅格数据进行涡旋提取,并用标准圆形来拟合涡旋,难以提取涡旋的多核结构,本研究对此进行了改进。方法利用海表面高度异常数据,充分考虑海洋涡旋形状多样性以及矢量数据结构的优点,结合过去研究中的涡旋约束条件,基于无阈值的闭合等值线法,确定涡旋边界和中心,实现对西北太平洋黑潮延伸区的不规则矢量涡旋的提取。结果由于原始的海表面高度异常栅格数据图最接近海洋中涡旋实际存在的形状和位置,因此分别以1997年6月1日、2000年6月1日、2003年6月1日、2006年6月1日、2009年6月1日、2015年6月1日的涡旋提取结果为例与同一时间同一研究区域内原始海表面高度异常数据栅格图以及传统研究方法中标准圆形的涡旋提取结果进行比较。选取1994年6月1日的提取结果为例,同等比例放大同一位置涡旋,计算重叠率,重叠率的最大值为89%,最小值为22%,平均重叠率为65%。结果表明,本文的提取结果更接近海洋中涡旋的实际形状和位置,且精度更高。结论本文基于海洋卫星高度计的涡旋提取方法,充分考虑了海洋涡旋形状不规则的特点,综合了矢量数据结构的优点,更符合海洋中涡旋的实际形状和位置,比传统方法得到的结果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易用性,适用于涡旋与渔场关系的研究。
关键词: 海洋涡旋 海洋卫星高度计 不规则矢量 矢量数据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