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几种常见苹果叶部病害及其防治技术
《河北果树 》 2018
摘要:苹果叶片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起着制造营养,向果实输送营养的重要任务,保果的基础是保叶。进入7月以来,由于高温多雨天气,苹果易出现叶部病害,常见的叶部病害主要有斑点落叶病、褐斑病、炭疽叶枯病和疫腐病。这几种叶部病害区分较为困难,增加了病害防治难度。为此对几种常见苹果叶部病害进行了简要介绍,以期为生产上科学防治提供借鉴。1四种病害的主要危害特征1.1斑点落叶病发病初期叶片出现褐色小点,后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发酵方式对鸭梨酒香气成分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四种不同发酵方式所酿制的鸭梨酒的香气成分,并结合不同香气成分的阈值与相对香气活度值,分析四种鸭梨酒的主体香气成分.四种鸭梨酒共检测到56种香气成分,其中清汁发酵和加酶带渣发酵鸭梨酒检测出38种香气成分,浊汁发酵鸭梨酒检测出32种香气成分,而带渣发酵鸭梨酒检测出31种香气成分.四种鸭梨酒的香气成分主要是酯类、醇类、酸类和醛类物质,但这些香气物质的种类及含量却有较大的差异.四种鸭梨酒的主体香气成分共有19种,其中共有的主体香气成分有11种,即乙酸异戊酯、丁酸乙酯、乙酸己酯、琥珀酸二乙酯、辛酸乙酯、苯乙醇、1-壬醇、苯甲醛、癸醛、萜品油烯和β-大马酮.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发酵方式对鸭梨酒的香气成分种类及其含量具有显著影响.清汁发酵的鸭梨酒香气种类更丰富,感官品质也更优.
关键词: 鸭梨酒 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 香气成分 发酵方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蔬菜施肥量简便快速推荐系统APP实现与应用
《中国农业信息 》 2018
摘要:【目的】针对PDA、触摸屏、手机、计算机等施肥专家系统所依托的载体硬件容量资源有限以及施肥技术产品用户分散,施肥推荐所需的土壤学、蔬菜学、植物营养学、肥料学等学科领域海量数据逐个更新难度大的问题,研发蔬菜简便快速推荐施肥系统APP。【方法】以基于土壤养分系统平衡理念的蔬菜施肥量简便快速推荐模型为核心,综合应用移动通信技术、数据存储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设计了蔬菜施肥量简便快速推荐系统(SVFRS),并在iOS、Android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上实现(APP)。【结果】技术产品在河北省(定兴县、藁城区)、天津市(西青区、武清区)等日光温室蔬菜基地示范应用,减施化肥30%以上,增产8%以上,增效15%以上;完成一次到农户地块的精准化专家施肥技术指导花费不足0.1元(0.1~0.2 M的数据流量);专家只需更新数据中心的数据就可以为用户提供新的科学数据支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桃穿孔病的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措施
《河北果树 》 2018
摘要:桃穿孔病是桃树上发生最为普遍的叶部病害,在通风不良、湿度大的果园易发生,尤其沿海地区在多雨年份发生严重,常引起桃树早期落叶、叶芽萌发、花芽二次开花、枝梢枯死、果面密布疤痕等现象,不仅严重影响树势、果实品质和产量,而且致使花芽难以形成,对翌年产量造成较大影响。桃穿孔病包括细菌性穿孔病、霉斑穿孔病、褐斑穿孔病3种~([1])。1病原1.1细菌性穿孔病病原为油菜黄单胞菌李致病型(Smith)Dowson。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DA-Meter非损检测梨果实品质
《现代食品科技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利用无损检测设备DA-Meter快速无损判定梨果实品质,本试验通过测定早熟("绿宝石"、"早酥")、中熟("新梨7号"、"黄冠"、"西子绿"、"雪青")与晚熟品种("玉露香"、"红香酥"、"鸭梨"、"雪花")梨果实在不同成熟期果实品质指标的变化,及运用DA-meter对果实表面DA指数(I_(AD)值)的测定,并对I_(AD)值与各品质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证明,不同梨品种随着果实成熟,果实I_(AD)值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SC)、可溶性糖、可滴定酸(TA)、维生素C(Vc)含量及果皮饱和度C值呈不同程度线性相关,与硬度、种子褐变率与果皮色调角H值在p<0.01水平上呈极显著线性相关,表明果实I_(AD)值能够有效反映果实品质和成熟度。因此,DA-meter可用于梨果实采后无损检测分级过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春玉米区穗腐病病原菌组成、分布及禾谷镰孢复合种的鉴定
《植物病理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对2015年收集的春玉米区玉米穗腐病样本的病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结果表明,禾谷镰孢复合种(Fusarium graminearum species complex)的总分离频率最高,为35.90%,为优势菌。进一步分析显示,山西、河北、吉林和黑龙江省以禾谷镰孢复合种为主,分离频率分别为81.25%、75.00%、44.00%和44.44%;内蒙古以拟轮枝镰孢菌(F.verticillioides)为主,分离频率为56.25%;辽宁省拟轮枝镰孢菌和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的分离频率分别为34.48%和31.03%;而在陕西省,禾谷镰孢复合种、拟轮枝镰孢菌和亚粘团镰孢菌(F.subglutinans)分离频率均为28.57%。以禾谷镰孢复合种的EF-1α基因序列为基础构建系统发生树,进一步对分离到的禾谷镰孢复合种进行亚种鉴定。结果表明,春玉米区禾谷镰孢复合种为禾谷镰孢菌和布氏镰孢菌,且以布氏镰孢菌为主。
关键词: 春玉米区 玉米穗腐病 病原菌 分离频率 禾谷镰孢复合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纹枯病菌对三唑酮不同敏感性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及对不同杀菌剂的敏感性
《植物保护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预测小麦纹枯病菌对三唑酮抗药性的发展趋势,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2013年分离自河南省16个地市的98株菌株对三唑酮的敏感性,比较不同敏感性菌株的生物学性状差异,并分析了其中22株菌株对其它10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小麦纹枯病菌群体中已出现对三唑酮敏感性下降的菌株,其中有90株菌对杀菌剂的敏感性属于正态分布,以其EC_(50)均值1.91μg/mL作为小麦纹枯病菌对三唑酮的敏感性基线。敏感菌株菌丝生长速度较快,可达8.50~12.86 mm/d,菌核产量较多,为35.80~42.90 mg/皿,生存适合度较高;敏感性下降及抗性菌株的致病性及菌核萌发等都未发生改变,但菌丝生长速率仅为5.36~10.02 mm/d,菌核产量为9.00~36.90 mg/皿,均下降明显,生存适合度降低;低抗菌株与敏感菌株在菌落形态上相同,但菌丝分枝数增多且分枝菌丝变短。三唑酮对小麦纹枯病菌的毒力较小,EC_(50)大于其它10种杀菌剂;戊唑醇、氟环唑、烯唑醇、咯菌腈和噻呋酰胺的毒力均较大,其EC_(50)≤0.10μg/mL;其余5种杀菌剂的EC_(50)在0.13~0.69μg/mL之间;小麦纹枯病菌对三唑酮的敏感性与其它10种杀菌剂间的决定系数为0.003~0.200,存在微弱的正相关性,表明在生产中这些杀菌剂可与三唑酮轮换或交替使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适宜粮棉轮作的耐晚播小麦品种筛选
《天津农业科学 》 2018
摘要:搜集10个生产上应用的小麦品种,在粮棉轮作模式下种植,通过调查小麦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经济系数、小麦籽粒产量等性状指标,旨在筛选出适宜粮棉轮作模式下的耐晚播小麦品种。结果表明:单位面积穗数是影响不同小麦品种产量的关键因素,穗粒数与单位面积穗数呈反比趋势,千粒质量与经济系数差异不大,其中轮选103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籽粒产量分别达到768×10~4穗·hm~(-2)、30.5粒、42.0 g与9 825 kg·hm~(-2),是粮棉轮作模式下耐晚播的优选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滨海盐碱地种植密度对杂交棉分期收获产量和品质一致性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提高滨海盐碱地杂交棉产量和品质一致性的适宜密度和收获方式,2017年采用大田试验,以杂交棉冀杂2号为供试材料,设置3×104株/hm~2(M1)、6×10~4株/hm~2(M2)、9×10~4株/hm~2(M3)、12×10~4株/hm~2(M4)和15×10~4株株/hm~2(M5) 5个密度处理,在9月10日、9月20日、9月30日、10月10日、10月20日、10月30日6个日期进行收获,研究了密度对杂交棉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冀杂2号在M2和M3密度下的皮棉产量均超过1 600 kg/hm~2,9月收获的籽棉产量比例超过90%,纤维的马克隆值4.98~5.17,上半部平均长度28.9~30.1 mm,长度整齐度指数84.0%~84.8%,断裂比强度28.8~29.6 cN/tex,尤以M2处理9月的收获日期间差异不明显。综合产量和品质指标,冀杂2号较宜采用6×10~4株/hm~2的种植密度,宜在9月底和10月底各进行一次收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