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高寒草甸植物抗氧化系统对长期增强UV-B辐射的响应
《草业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研究自然条件下模拟平流层臭氧破坏5%时近地表面增加的太阳UV-B辐射对高寒草甸4种典型植物(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麻花艽Gentiana straminea和鹅绒委陵菜Po-tentilla anserina)的抗氧化系统的影响表明,尽管各植物的抗氧化系统组分变化不同,但4种植物的膜脂过氧化程度没有加剧,长期增强UV-B辐射没有对膜系统造成损伤。在自然长期增强UV-B条件下,4种植物的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垂穗披碱草、鹅绒委陵菜的谷胱甘肽(GSH)含量增加,麻花艽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与鹅绒委陵菜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上升,同时麻花艽的类胡萝卜素(Car)含量亦显著增加。可见这些植物已能很好地适应UV-B强辐射,其抗氧化能力除了与抗氧化系统各组分的协同作用有关外,也可能与种的适应性有关。
关键词: 高寒草甸 抗氧化系统 长期增强UV-B辐射


日光温室串番茄长季节栽培技术
《北方园艺 》 2008 北大核心
摘要:甘肃省中部沿黄灌区及河西走廊冬季光热资源丰富,年日照时数约3000 h,日照率70%左右,是日光温室设施栽培的最佳地区之一。串番茄(truss tomato),又名穗番茄(cluster tomato),是一种整串收获上市的番茄新品种,其特点是持续结果能力强、果肉硬、货架期长、果形好、色泽艳丽、整串采收。日光温室串番茄长季节栽培经济效益好但难度较大,经在河西走廊的武威市等地3 a多点试验,自12月上旬采收上市直到来年5月拉秧,其产量高、经济效益显著,深受种植者欢迎。


苹果水心病无损检测与防治研究进展
《果树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苹果水心病是一种果实生理病害,在所有苹果的栽培生长区域均有发生。品种、果实成熟度、温度、栽培条件、果实大小、矿质营养、贮藏条件等因素影响苹果水心病的发生。目前其无损检测的主要方法有光密度法、X-射线法、质量密度法和磁共振影像法。补充钙素营养、增施有机肥、适时采收、合理修剪等是防治苹果水心病的关键措施。


药用植物秦艽的传粉特性研究
《中国中药杂志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秦艽Gentiana macrophylla为龙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散风祛湿、和血舒筋的功能,可治疗关节炎、黄疸等病症,常用于中药方剂中。近年来,由于乱采滥挖和其特殊的生长习性,致使秦艽野生资


BTH处理网纹甜瓜对两种真菌潜伏侵染率的影响
《中国蔬菜 》 2008 北大核心
摘要:分别于网纹甜瓜开花前7d、幼果期(花后14d)、果实迅速膨大期(花后21d)和网纹形成期(花后28d)用100mg.L-1BTH对植株进行1、2、3、4次喷洒,分析BTH处理后幼果期、膨大期、网纹形成期和成熟期果实内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和镰刀菌(Fusarium sp.)潜伏侵染率的变化。结果表明:采前BTH处理可有效控制甜瓜果实内两种真菌的潜伏侵染。1、2、3、4次处理均降低了两种真菌的潜伏侵染率,2、3、4次处理的效果较好,在成熟期总潜伏侵染率均为对照的23.53%。网纹形成期是两种真菌潜伏侵染的关键时期。采前BTH处理对潜伏于果实内的两种优势病原菌链格孢和镰刀菌的控制效果存在差异,且对果实顶部、中部的控制效果优于底部。


用无性系变异获得抗条锈小麦新品系4-8研究
《植物保护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永良4号春小麦幼胚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将获得的愈伤组织经过继代培养、分化培养后获得45株移栽成活的再生植株,通过田间条锈病诱发鉴定选择,获得了抗条锈病小麦种质资源材料4-8。研究结果表明,4-8在田间连续5个世代中均表现对当前流行的条锈菌混合菌系(条中31号、条中32号、水-4、水-5、水-7、水-14)免疫;人工接种鉴定中,在苗期对上述混合菌系表现免疫,成株期分小种和混合菌系鉴定中仍表现免疫,说明通过组织培养获得的小麦种质材料4-8具有稳定遗传的条锈病抗性变异,从而为利用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进行小麦抗条锈病新种质创制提供了可能。


小麦/玉米间作优势及地上部与地下部因素的相对贡献
《植物生态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明确种间地上部相互作用和地下部相互作用对间作优势的贡献,优化资源配置对提高间作体系产量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田间微区试验以及地下部种间根系分隔技术研究了玉米(Zeamays)覆膜与不覆膜两种情况下小麦(Triticum aestivum)/玉米间作优势及地上部和地下部因素对间作优势的相对贡献,以期为间作体系的增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得出,玉米不覆膜时小麦/玉米间作具有明显的产量间作优势(籽粒产量和生物学产量土地当量比(Land equivalent ration,LER)分别为1.30和1.29),玉米覆膜能显著增加小麦/玉米间作系统产量间作优势(LER分别为1.41和1.40);玉米不覆膜时小麦/玉米间作系统具有明显的氮、磷、钾养分吸收优势,玉米覆膜也能显著增加小麦/玉米间作系统养分吸收优势。小麦/玉米间作系统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间作优势来自地上部种间相互作用和地下部种间相互作用两个方面,但其相对贡献以地上部大于地下部,当玉米不覆膜时均以地上部占75%、地下部占25%,当玉米覆膜时均为地上部占67%、地下部占33%,玉米覆膜能明显增加小麦/玉米间作系统产量间作优势地下部的相对贡献。地上部和地下部因素对小麦/玉米间作系统养分吸收优势也都具有重要贡献。玉米不覆膜时地上部和地下部因素对氮、磷养分吸收优势的相对贡献均分别为67%与33%,钾则相等(各占50%);玉米覆膜能显著增加小麦/玉米间作系统氮、磷养分吸收优势地下部贡献率,但对钾养分吸收优势贡献影响不明显。表明,间作优势不仅可以通过作物组合来获得,也可通过地膜覆盖等措施进行调控,玉米覆膜能显著增加小麦/玉米间作系统产量间作优势和养分吸收优势及其地下部的相对贡献。可见,该研究对小麦/玉米间作模式持续增产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小麦/玉米间作 间作优势 地上部因素 地下部因素 相对贡献


磷肥和栽培密度对半干旱区特用玉米产量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半干旱地区特用玉米种植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高油115为试材,研究了不同密度和施P2O5量处理对特用玉米的产量影响。[结果]增施磷肥和提高密度均使秃顶增多,增施磷肥处理的秃顶大于加大密度的。组合55 500株/hm2(密度)+112.52 kg/hm2(磷肥)的经济性状表现最好,其穗长均匀,秃顶长平均为1.5 cm,穗粒数为641粒/穗,百粒重为20.5 g。组合66 750株/hm2+187.5kg/hm2产量最高,达到7 851.1 kg/hm2;组合55 500株/hm2+262.5 kg/hm2和组合55 500株/hm2+187.5 kg/hm2的产量最低,只有5 697.3和5 766.8 kg/hm2。密度在66 750株/hm2时,3个磷肥用量水平,对产量的影响不大。当密度为59 250株/hm2时,增施磷肥,对产量的负效应显著。[结论]半干旱区梯田地种植特用玉米的适宜密度和最佳施磷量应为59 250~66 750株/hm2和112.5~187.5 kg/hm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