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河北省主要作物田地下害虫种类及其分布
《中国农学通报 》 2018
摘要:为明确现有耕作制度下,河北省农田地下害虫发生种类及其在不同作物田分布特点,笔者采用挖土法,于2011—2014年调查了河北省不同区域内主要作物地下害虫发生情况。结果表明:总体来看,河北省作物田地下害虫年度间发生差异较大。发生种类上,蛴螬和金针虫占全部地下害虫种类的80%~90%,但不同种类蛴螬年度间发生也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区域地下害虫发生量存在较大差异,坝上地区和沿海地区发生虫量相对较低,分别为(0.96±0.11)、(2.31±0.75)头/m~2,山前平原发生虫量较大,达到了(8.09±3.28)头/m~2。从不同作物田地下害虫发生情况来看,马铃薯和莜麦田以金针虫为主,占全部地下害虫的60%~70%,小麦和玉米田内以蛴螬为主,占75%~80%,花生田内以蛴螬为优势种,占90%以上。笔者根据地下害虫发生危害受分布地域、土壤结构和作物种类等多因素影响,提出了不同区域地下害虫分区分类防治策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设施蔬菜病原菌抗药性发生及杀菌剂的推广应用
《农药市场信息 》 2018
摘要:(接上期)蔬菜灰霉病菌抗药性治理对策:(1)注意通风透光,阴天也要打开通风口换气。(2)摘除下部老叶片、病叶、病果、粘附在果实上的花瓣、柱头,带出田外摘除病叶。(3)控制棚室的温、湿度(RH<80%,特别是夜间)。上午保持较高温度,使棚室薄膜内侧露水雾化,下午延长放风时间,加大放风量,夜间适当提高温度,减轻或避免叶面结露。(4)小水勤浇,避免阴天浇水,上午浇水,最好高垄栽培膜下暗灌。浇水前喷药。(5)定植前对幼苗喷施克菌丹、百菌清、氟啶胺、咯菌腈、枯草芽孢杆菌、荧光假单胞杆菌、丁子香酚、丁子·香芹酚、木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矮秆早熟化学杀雄杂交小麦——母本衡5835
《麦类作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衡5835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选育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矮秆、大穗、早熟冬小麦新品种,于2018年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冀审麦20180012,亲本组合为衡8185/石新618//衡观35。衡8185和衡观35为河北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自育品种(系),石新618来自于石家庄市小麦新品种新技术研究所。衡5835在亲本组合组配上,采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土壤耕层重构与灌水对棉田水分含量及棉花产量性状的影响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土壤耕层重构与灌水对棉花生育性状及产量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于2015和2016年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威县试验站设置5个处理,分别是CK(旋耕),常量底墒水(675m~3/hm~2);T1,旋耕,高量底墒水(1 200m~3/hm~2);T2,土壤耕层重构,高量底墒水;T3,土壤耕层重构,高量底墒水,花铃期超量灌水(1 800m~3/hm~2)模拟涝灾;T4,土壤耕层重构,高量底墒水,中后期不灌水;2016年降雨量偏大,各处理只灌底墒水。调查测定不同生育时期不同耕层土壤水分含量、棉花生育性状和产量性状。结果表明:T1在干旱年份(2015年)能提高籽棉产量,在多雨年份(2016年)增产效果不明显。耕层重构提高棉田土壤20cm以下土层蓄水保墒与缓冲调节能力,在暴雨(模拟)条件下不致形成涝灾,在干旱条件下深层土壤水分上移供棉花生长需求。T2棉花苗期与蕾期生长慢,花铃期生长快,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干旱年份(2015年)与多雨年份(2016年)分别较对照籽棉产量增加27.0%与8.7%,T4处理2年较对照分别增产14.6%与10.1%;T3与T2处理2年产量差异均不显著,表现出较强的耐涝能力。土壤耕层重构是棉田节水增产的有效耕作措施,具有抗旱耐涝作用,可有效提高棉花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栽培绿豆V1128抗豆象基因定位
《作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抗豆象资源中蕴藏的抗豆象基因进行定位,是对其充分利用的前提和基础.本研究通过对抗豆象栽培绿豆V1128和感豆象栽培绿豆冀绿7号杂交形成的F2分离群体进行抗豆象鉴定,分析V1128抗豆象遗传规律;并利用混合群体分离分析法(BSA法)筛选抗感池间的多态性标记,进而利用QTL IciMapping 4.0对V1128抗豆象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分析.结果表明, V1128对绿豆象的抗性由具有主效作用的显性单基因控制,暂命名其为"Br3".在将抗豆象性状作为质量性状的条件下,按照显性单基因的定位方法,将抗豆象基因Br3定位在绿豆染色体5上,位于标记DMB158和VRBR-SSR033(标记VRID5、VRBR-SSR032与VRBR-SSR033的连锁群位置相同)之间,两侧遗传距离分别为4.4cM和5.8cM,所在物理区间约288kb.将抗豆象性状作为数量性状,采用完备区间作图法(ICIM)对种子被害率进行QTL定位,同样在标记DMB158和VRBR-SSR033之间检测到1个主效QTL,其LOD值为38.04,可以解释表型变异(PVE)的71.64%,来自父本V1128的等位基因具有明显减少种子被害率的效应.该研究结果可以为绿豆抗豆象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及抗豆象基因Br3的精细定位和克隆提供有用信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豌豆根瘤菌高效菌株的筛选
《江苏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18株根瘤菌菌株的豌豆接种筛选试验,对植株干质量、结瘤数、株高以及开花结荚数等生长性状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菌株Hbu610006、Hbu610015的植株干质量相比空白对照分别增产82.35%、79.41%,根瘤数分别比对照增加67.43%、231.20%,其株高与对照相比,分别提高15.02%、13.75%。此外,菌株Hbu610006、Hbu610015的开花结荚情况也较其他菌株表现突出。因此,筛选出Hbu610006、Hbu610015这2株能与花叶豌豆高效结瘤固氮的菌株。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北省小麦产量潜力、产量差与效率差分析
《作物杂志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提供小麦增产增效的理论依据,利用2011-2014年河北省"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库数据对河北省小麦产量潜力、产量差和效率差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当前河北省小麦一般农户、高产农户、配方施肥和高产纪录的平均产量分别为6.48、8.38、7.05、9.89t/hm~2,氮肥偏生产力分别为25.3、31.0、32.1、43.1kg/kg,所对应的产量差YG1、YG2、YG3分别为1.89、0.56、3.41t/hm~2,氮肥偏生产力差PFPG1-N、PFPG2-N、PFPG3-N分别为5.6、6.7、17.8kg/kg。河北省邯郸地区的产量潜力和产量差最大,保定和沧州的产量潜力最小,而产量差则以沧州和衡水最小。不同地区小麦氮肥偏生产力差以邯郸最大,邢台最小。
关键词: 河北 小麦 产量潜力 产量差 氮肥利用效率 氮肥偏生产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