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水氮处理对棉田系统氮素吸收利用及残留的影响
《干旱区地理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不同水氮管理条件下棉田系统氮素养分的吸收利用及其残留状况,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研究对比了Ⅰ不施氮+常规滴灌;Ⅱ常规施氮+常规滴灌;Ⅲ常规滴灌+优化施氮;Ⅳ大田漫灌条件下的水氮管理,四种水氮管理策略对棉花养分吸收、产量、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处理中棉株地上部的最终干物质与氮素总累积量差异均不显著,但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优化施氮处理显著减少了施氮量,但对产量没有显著影响;优化施氮显著提高了氮肥利用率,减少了土壤中Nm in的残留;收获后优化施氮处理中氮素盈余量(121 kg/hm2)较常规施氮处理(232 kg/hm2)显著降低;优化施氮处理大幅度的减少了氮素的表观损失。


加强农业科研项目资金预算管理的几点做法
《商业会计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项目预算是我国财政部门预算的重要内容,在预算、执行、决算三个环节,形成预算有标准、执行有约束、决算有考评的预算管理制度,不仅符合国际项目预算管理发展的趋势,而且也是提高我国项目预算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本文对我单位在项目资金预算管理方面的几点做法进行探讨。


抗·感棉花品种体内棉花黄萎菌的动态分布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检测接种后不同时间抗、感棉花品种体内棉花黄萎菌的分布情况。[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DAS-ELISA)方法监测棉花黄萎菌在较抗棉花黄萎病的海岛棉品种海7124和较感棉花黄萎病的陆地棉品种鄂荆1号体内的传导情况。[结果]棉花黄萎菌可以有效侵入抗、感棉花品种的根部,但病原菌很少再向抗病品种海7124的上部茎和叶部传导,而感病品种鄂荆1号向上传导的菌量很大。[结论]初步确定海7124的抗病特性表现为不抗侵入但可有效抑制病原菌在体内的传导,感病品种鄂荆1号既不抗侵入也不抗传导。
关键词: 棉花黄萎病 DAS-ELISA检测技术 抗病机制


玉米大斑病菌Stga-2及其启动子的克隆与基因表达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克隆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Gα亚基(Heterotrimeric Gproteinalpha subunit)基因及其启动子,并对其进行异源表达,为深入研究Gα基因的表达规律、基因功能和编码蛋白的特性奠定基础。【方法】首先通过简并引物PCR法获得Gα基因的同源片段,再利用Genome walking技术克隆片段的5′端和3′端侧翼序列,最后采用RT-PCR法扩增基因全长,并对基因结构和上游调控元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时,利用pET原核表达系统获得基因的编码产物。【结果】获得1个玉米大斑病菌Gα基因—Stga-2的全长序列及其上游部分启动子区,并利用pET原核表达系统对Stga-2成功进行了异源表达。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Stga-2全长1318bp,由4个内含子和5个外显子组成,编码产物包含356个氨基酸残基。在347bp的上游侧翼序列中未发现典型的TATA-box及CAAT-box,但在起始密码子上游30bp处发现了转录起始子特征序列及位于其上游能够起始真菌基因转录的C+T丰富区域,同时还有转录因子Sp1的识别位点、CCA基序(CCAmotif)及CCG重复基序(CCG repeats)等顺式作用元件。【结论】玉米大斑病菌Stga-2及其启动子的成功克隆与表达进一步丰富了植物病原真菌的生物信息学资源,为深入了解植物病原真菌信号转导途径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菌 异三聚体G蛋白 Genome walking 启动子 原核表达


辣椒疫霉菌对甲霜灵的敏感性和不同杀菌剂的交互抗性
《农药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明确辣椒疫霉菌对苯基酰胺类杀菌剂甲霜灵的敏感性和该药剂与其他杀菌剂的交互抗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河北省不同地区的64个辣椒疫霉菌菌株对甲霜灵的敏感性。同时还测定了11个相对敏感和3个相对抗性菌株对双炔酰菌胺、烯酰吗啉、嘧菌酯和霜脲氰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甲霜灵对辣椒疫霉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EC50值为0.1661~27.5572mg/L,最高与最低相差165.91倍。从不同地区采集的辣椒疫霉菌株对甲霜灵的敏感性存在着很大差异。甲霜灵与上述不同作用机制杀菌剂之间的相关系数很低,不存在交互抗性。


中红侧沟茧蜂亲代经历对子代滞育的影响
《中国生物防治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中红侧沟茧蜂亲代经历不同温度及光周期条件对其子代滞育的影响。设置亲代经历的不同环境条件分别为:①在23℃下中红侧沟茧蜂成蜂经历L∶D=0h∶24h、4h∶20h、8h∶16h、12h∶12h、16h∶8h、20h∶4h、24h∶0h七种不同光周期处理;②亲代经历3种不同温度(16℃2、0℃、24℃)和3种不同光周期(L∶D=10h∶14h、12h∶12h、14h∶10h)的组合处理;③不同日龄滞育茧蜂与发育茧蜂的成蜂寄生寄主粘虫。其子代在3种不同温度(16℃、20℃、24℃)和光周期L∶D=10h∶14h、12h∶12h、14h∶10h下饲养,观察子代的滞育率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环境温度为23℃时,成蜂经历不同光周期可显著影响子代的滞育率;亲代经历不同的光周期与温度也可显著影响子代的滞育率;交配后不同日龄的成蜂寄生寄主粘虫对其子代的滞育率影响不显著。在中红侧沟茧蜂的生活史中,温度与光周期的共同作用可影响其子代滞育的产生,亲代经历在子代滞育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但能否进入滞育还是由其子代的环境条件来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