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4340条记录
小麦品系M8003-5抗条锈病基因遗传分析和分子作图

作物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利用小麦抗条锈病品系M8003-5中的抗病基因,用当前7个流行的条锈菌生理小种对小麦品系M8003-5的抗条锈性进行了鉴定,发现该品种对当前的各优势小种均有良好抗性。在温室内以病菌小种Su11-4对M8003-5在进行苗期抗条锈性鉴定和遗传分析,初步确定M8003-5对Su11-4的抗性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位于7DS上的SSR标记Xbarc5、Xwmc463、Xwmc405、Xbarc126、Xgwm295、Xgwm44、Xwmc702、Xwmc438、Xwmc121、Xgwm111和Xbarc121与该基因连锁,最近的为Xwmc702和Xwmc438,遗传距离分别为3.5 cM和4.3 cM。分子标记及其相关分析表明,此基因可能来自黑麦,与已定位于7D染色体上的抗病基因不同,暂命名为YrM8003。利用与其紧密连锁的标记Xwmc702和Xwmc438测黄淮麦区43个主栽品种,结果显示,有20%的品种具有与YrM8003基因相同的标记位点。这一结果有助于YrM8003在抗条锈病育种的应用。

关键词: 小麦品系M8003-5 条锈病抗性 遗传分析 SSR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冬小麦-夏玉米适宜氮磷用量和平衡施肥效应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河北衡水对冬小麦-夏玉米适宜氮、磷用量及高产高效平衡施肥效应的研究表明,在土壤中等肥力水平下,冬小麦-夏玉米施用氮肥和磷肥均能显著增加产量和效益,冬小麦和夏玉米施用氮肥分别增产11.1%~32.2%(平均22.5%)和12.5%~24.1%(平均19.2%),分别增收853.50~2 775.00元/hm2(平均1 876.60元/hm2)和1 352.33~2 293.77元/hm2(平均1 651.04元/hm2);施用磷肥分别增产8.1%~14.0%(平均11.7%)和2.5%~13.2%(平均9.1%),分别增收563.4~1 380.6元/hm2(平均974.7元/hm2)和189.74~1 458.39元/hm2(平均765.31元/hm2)。冬小麦-夏玉米适宜N用量范围分别为220~260 kg/hm2和220~280kg/hm2,适宜施氮水平的氮肥利用率分别为36.5%和26.3%;适宜P2O5用量分别为90~110 kg/hm2和95~115kg/hm2,适宜施磷水平的磷肥利用率分别为16.8%~17.3%和11.8%~20.5%。冬小麦-夏玉米高产高效平衡施肥较农民习惯施肥增产5.3%~9.0%,增收454.19~992.5元/hm2,提高氮肥利用率5.0~15.2个百分点。

关键词: 氮水平 磷水平 平衡施肥 冬小麦-夏玉米 产量

紫苏属植物种子含油率及其脂肪酸组成

食品科学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化学法萃取和GC-MS法,对从国内5个省、市、自治区收集的紫苏属植物5个变种的10份试材种子的含油率及其脂肪酸组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紫苏属植物10份试材间种子的含油率介于33.49%~42.58%之间;应用SPSS11.0软件对其种子含油率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紫苏属植物5个变种10份试材间种子含油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GC-MS分析结果表明,紫苏属植物种子油中脂肪酸的组成简单,10份试材种子油中共检测出6种脂肪酸组分——棕榈酸、亚油酸、α-亚麻酸、硬脂酸、10-十八碳烯酸和油酸,其中前4种为10种试材的共有成分,1、2、3、5号试材含油酸,但不含10-十八碳烯酸,4、6~10号试材含有10-十八碳烯酸,但不含油酸。10份试材种子油中α-亚麻酸含量介于71.75%~80.06%之间,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介于88.80%~92.82%之间。

关键词: 紫苏属植物 种子油 脂肪酸 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有机无机配施对太行山山前平原小麦产量和土壤培肥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太行山山前平原生态类型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氮储量偏低,增产潜力下降和稳定性差等问题,在河北省辛集市马兰农场进行小麦培肥定位试验,研究化肥和有机肥配施对小麦产量及土壤培肥的影响。设5个处理:①对照(不施肥);②NPK化肥;③秸秆还田;④NPK化肥+秸秆还田;⑤NPK化肥+有机肥。结果表明,NPK化肥配合有机肥施用,其作用优于化肥配合等养分含量的秸秆直接还田。相对于对照,不同肥力地块产量增加75.64%~79.7%,增稳系数增加3.03~3.19,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速效钾分别增加14.59%~19.2%,5.7%~14.81%,10.38%~24.30%,8.63%~10.89%,93.19%~107.24%,17.69%~55.18%。因此化肥和有机肥配合施用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土壤全N、土壤全P、土壤速效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增加小麦产量并提高其增产稳定性。

关键词: 有机无机配施 土壤有机质 土壤培肥 增产稳定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北省绿子叶黑豆种质资源表现型和I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揭示河北省绿子叶黑豆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为其研究利用提供理论根据,以46份原产河北省的绿子叶黑豆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对其基于表型性状及ISSR标记鉴定结果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7个ISSR引物共检测出60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位点有8.6个等位变异,变幅为5~17个;ISSR引物的多态性信息量PIC变幅为0.721~0.927,平均0.820;利用表型性状和ISSR标记数据进行品种间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分别为0.07~0.53和0.43~1.00,平均为0.284和0.704,遗传相似性变幅较大,河北省不同绿子叶黑豆品种间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聚类结果显示,类群与品种来源地有关。

关键词: 绿子叶黑豆 种质资源 农艺性状 ISSR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外来玉米种质的抗病和抗逆性选育

中国农学通报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为改善国内玉米种质遗传基础狭窄、缺少优良抗性种质资源的状况,在500余份外引玉米材料中,鉴定筛选优良的抗病、抗逆基因,通过与国内骨干系杂交或组建抗病、抗逆群体,鉴别筛选含抗病、抗逆基因的材料回交纯合,再通过配合力测定,最终选育出新的优良自交系用于国内杂交种的选育,由此鉴定筛选出高抗锈病的材料25份、高抗大斑病10份、高抗穗腐病2份、高抗小斑病1份、高抗灰斑病2份、特早熟材料5份等,其中有现已标记定位出的不同抗大斑单基因的玉米材料8份,现已标记定位出的不同抗锈病基因的玉米材料25份,经进一步的遗传改良,获得超过35份抗病、抗逆自交系,利用新的抗逆自交系选育出特早熟玉米新品种植9831。

关键词: 外引玉米 抗性鉴定 改良 植9831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一维条码绿色果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建立

科技导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决绿色果品的质量安全问题,通过从果园种植到市场消费整个过程的关键信息的追踪记录,提出果品追溯过程所需要的指标,以Windows Server 2003为操作系统,以微软的Visual Studio 2008为系统开发平台,C#为开发语言,建立了符合EAN.UCC编码要求的、存储果品生产流通的一维条码可追溯信息系统,单独设计了果园产地、加工、流通和销售信息标签,用户可通过输入果品包装上溯源代码即可查阅所购果品的源头信息,以实现绿色果品的溯源。其中溯源信息包括果品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加工、流通和消费等关键环节。

关键词: 绿色果品 安全追溯 追溯系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棚黄瓜新品种‘冀杂1号’

园艺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冀杂1号’是以优良自交系96-12-3-8-2-3和96-8-9-2-6-4为亲本配制而成的黄瓜一代杂种,植株生长势强,以主蔓结瓜为主,熟性较早,坐瓜率高,抗霜霉病、枯萎病和角斑病,瓜棒形,瓜皮深绿色,有光泽,刺瘤密,瓜长28~33cm左右,瓜把长与瓜长为1︰9,平均单瓜质量200g,一般产量可达90~105t·hm-2,适宜春、秋大棚及露地栽培。

关键词: 黄瓜 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有机无机配施对土壤养分环境及小麦增产稳定性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太行山山前平原生态类型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氮储量偏低,增产潜力下降和稳定性差等问题,在河北省辛集市马兰农场进行小麦培肥定位试验,研究化肥和有机肥配施对土壤有机质和NPK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化肥配合有机肥施用对土壤养分环境的培肥作用,优于化肥配合等养分含量的秸秆直接还田。相对不施肥的对照,不同肥力地块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速效钾分别增加14.59%~19.2%、5.7%~14.81%、10.38%~24.30%、8.63%~10.89%、93.19%~107.24%、17.69%~55.18%,小麦产量增加75.64%~79.7%,增稳系数增加3.03~3.19。在太行山山前平原区,一般施用量在化肥N 210 kg.hm-2,P2O590 kg.hm-2,K2O 90 kg.hm-2,有机肥折合养分含量在N 65 kg.hm-2,P2O518 kg.hm-2,K2O 56 kg.hm-2,有机C量1 500~3 000 kg.hm-2,可达到稳定增进土壤氮磷钾养分环境,改善土壤有机质状况,稳定增加小麦产量的积极培肥作用。

关键词: 有机无机配施 土壤有机质 土壤养分环境 小麦 增产稳定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伴生小麦的生物学和遗传学特性

中国农学通报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小麦田伴生小麦和小麦同时出苗生长,严重影响小麦产量,为研究伴生小麦的生物学和其遗传特性,对河北省小麦田伴生小麦进行形态调查,并结合田间种植研究其农艺及遗传性状,应用A-PAGE方法对普通小麦和伴生小麦进行醇溶蛋白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伴生小麦植株比小麦高30~40cm左右,茎杆细1.2~2.5mm,其分蘖多,分蘖成穗率高,叶片细长,穗粒数30~35粒左右,千粒重20~30g左右,种子休眠期通常比小麦长,伴生小麦为自花授粉作物,与小麦杂交能够结实,有42条染色体,醇溶蛋白遗传分析表明,伴生小麦属于普通小麦类型。伴生小麦形态上与小麦相似,又有一定差异,其亲缘关系与普通小麦相近。

关键词: 伴生小麦 小麦 农艺性状 遗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