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我国玉米病毒病的种类和病毒鉴定技术
《玉米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世界上已报道的玉米病毒病有40余种,我国发生并已报道的有5种,分别为玉米粗缩病、玉米矮花叶病、玉米条纹矮缩病、玉米红叶病和玉米鼠耳病。概述了我国发生的5种玉米病毒病的发生概况、分布、危害以及病毒鉴定技术。


中国荷斯坦牛BOLA-DRB上游近端调控区序列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PCR扩增及DNA序列测定,得到了中国荷斯坦牛BOLA-DRB基因的5'上游近端调控区(URR)序列。比较发现,与人、马以及羊的MHC-DRB基因的5'URR类似,牛MHC-DRB基因5'URR区同样存在与基因表达调控有关的高度保守的W、X、Y、CCAAT及类TATA调控元件,调控元件的组织结构也相同。
关键词: BOLA-DRB 5'URR MHC-DRB 调控元件


半夏凝集素基因克隆及其对桃蚜的抗性研究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半夏凝集素(Pinellia ternataagglutinin,PTA)基因对桃蚜(Myzus persicae)的抗性。从半夏幼叶中提取总RNA,采用RT-PCR法分离克隆出PTA1基因cDNA片段,该基因在GenBank中登录号为DQ092435。序列分析表明:该cDNA片段全长为810bp,编码269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具有单子叶植物甘露糖凝集素基因家族的特征,含有3个由4个氨基酸(QDNY)组成的甘露糖专一结合位点,与报道的天南星科凝集素基因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在72.7%~92.9%。构建了35S启动子控制下的PTA1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pBI121PTA1,该载体含有抗卡那霉素的选择标记基因(nptⅡ),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烟草获得抗卡那霉素的植株。PCR和半定量RT-PCR分析表明:PTA1基因已经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中并在转录水平上得到了有效表达。抗蚜虫鉴定表明:转基因植株有效地抑制了蚜虫的群体增长率,平均抑制率达77.02%,表明该基因对同翅目害虫的抗虫基因工程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无机盐添加剂对窖贮紫花苜蓿品质的影响
《草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第2茬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为原料,采用窖贮的方式,用青贮卫士(Siloguard)添加剂进行处理,设4个质量分数0、0.05%、0.1%和0.2%,探讨紫花苜蓿窖贮的可行性及添加剂的最佳质量分数,为大规模生产实践提供科学依据。试验结果表明:Siloguard添加剂对改善青贮料的感官、降低pH值、提高乳酸含量均有作用,但由于所加入添加剂的质量分数不同,窖贮后效果不一,以添加0.1%Siloguard效果最佳;加入添加剂后,青贮料的可溶性糖(WSC)含量显著提高,显著改善了紫花苜蓿青贮料的品质。综合分析认为,青贮窖越深,青贮料发酵品质越好;窖贮添加Siloguard能改善青贮饲料的品质,推荐生产最佳添加质量分数为0.1%。


利用雄性不育系育成大果型甜椒新品种‘冀研13号’
《园艺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冀研13号’是利用甜椒雄性不育两用系AB91-ZH4-7-2为母本,以优良自交系DL-1-1-4H为父本配制成的大果型一代杂种。植株生长势较强,中熟,果实灯笼形,深绿色,果大肉厚,果长11~12cm,宽9~10cm,果肉厚0.65~0.75cm,单果质量220~350g,商品性好,抗CMV,耐TMV和疫病,适宜保护地栽培,一般产量60000kg·hm-2。


高温逆境下嫁接番茄生长发育及耐热性研究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野生番茄"SL-89"、"黄洋梨"和野生茄子"刺茄"、"贵州一号"为砧木,研究高温逆境对嫁接番茄生长生育的影响,并从生理角度研究嫁接番茄耐热机理。结果表明:高温逆境下,"SL-89"和"黄洋梨"2个野生番茄砧木嫁接可使番茄生长势增强,坐果率提高,使收获期提早4~6 d,产量提高9%。生理测试表明:高温胁迫后,4种砧木嫁接番茄叶绿素总含量及根系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SL-89"砧木嫁接番茄净光合速率显著高于其他砧木及对照。相对于对照而言,各砧木表现出较强的耐热性。


中国玉米杂交优势群主要种质抗玉米粗缩病性鉴定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中国玉米杂交优势群的抗玉米粗缩病性,加快玉米抗粗缩病育种进程,对中国玉米种质改良Reid、Lancaster、四平头、旅大红骨四大杂交优势群及其他杂优群的代表性骨干自交系抗粗缩病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改良Reid群的抗性表现接近高感,平均病指为39.77;旅大红骨杂优群抗性表现感病,平均病指为29.82;Lancaster、四平头杂优群的抗粗缩病性较差,平均病指分别为22.62、23.11。其他杂优群中美P群选系抗性表现突出,六个参加鉴定系平均病指为6.89。今后玉米抗粗缩病育种应重视美P群材料的利用,利用模式应为四平头杂优群×美P群材料选系和Lancaster杂优群×美P群材料选系。


吹扫捕集GC-MS法测定紫苏不同变种叶片中的挥发性成分
《食品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吹扫捕集技术对紫苏不同变种叶片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富集,以气质联用仪(GC-MS)进行鉴定,运用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分别属于紫苏属植物3个变种的4份试材之间叶片挥发油的组分和相对含量差异显著。4份紫苏试材共检测出31种挥发油成分,但其共有的成分仅有顺-3-己烯醛、石竹烯和圣亚麻三烯3种。野生紫苏变种的主要成分是柠檬烯(77.90%)、石竹烯(14.33%)、顺-3-己烯醛(4.9%)、胡椒酮(1.71%),回回苏变种的主要成分是石竹烯(30.65%)、柠檬烯(24.60%)、顺-3-己烯醛(21.82%)、紫苏醛(17.70%),紫苏变种1(来源于河北安国市)的主要成分是5-乙叉-1-甲基-环庚烯(52.79%)、顺-3-己烯醛(19.98%)、石竹烯(13.60%)、紫苏醛(9.46%),紫苏变种2(来源于广西灵山县)的主要成分是紫苏醛(31.86%)、5-乙叉-1-甲基-环庚烯(31.68%)、顺-3-己烯醛(21.50%)、石竹烯(10.47%)。
关键词: 吹扫捕集技术 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 紫苏属 挥发性成分 相对含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