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甘蓝型油菜F_2群体主要脂肪酸含量间的相关与回归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 1993
摘要:对甘蓝型油菜常规良种“宁油七号”(芥酸含量51.38%)与加拿大双低油菜品种“威斯特”(Westar,芥酸含量<1%)杂种F_2种子群体的主要脂肪酸含量间进行了相关与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导入无芥酸基因的杂种F_2群体中芥酸(C_(22:1))与廿碳烯酸(C_(20:1))含量呈正相关关系(r=0.4055,P<0.01),芥酸与油酸(C_(18:1))、亚油酸(C_(18:2))、亚麻酸(C_(18:3))含量间呈负相关关系(r=—0.9335、r=—0.7391,r=—0.3043,P均<0.01)。回归分析表明,芥酸含量的变化对油酸含量影响最大,回归系数(b)为—1.0103,对廿碳烯酸和亚油酸含量影响较小,b值分别为0.1842和—0.1453;而芥酸含量的变化对亚麻酸含量几乎无影响(b=—0.0306)。廿碳烯酸与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间均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到1%显著水平。这一结果表明,芥酸、廿碳烯酸和油酸含量可能受同一基因系统控制。分析结果,油酸含量的变化对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影响相当小(b值分别为0.1345和0.0197),而亚油酸与亚麻酸含量间呈正相关关系(r=0.50235,P<0.01,b=0.2572)。表明该群体中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可能受一独立基因系统控制遗传。


亚洲农业生物技术网络讨论会
《世界农业 》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1992年3月29日—4月1日,由国际实用技术组织(Appropriate Technology Interna-tional)和尼泊尔新纪元组织共同在尼泊尔加德满都召开“第一届亚洲小规模农业生物技术网络讨论会”(International Workshop Lau-nching the Asia Network for smallscale Agricultural Biolechnologies,简


西瓜亲本提纯及F_1制种技术
《江苏农业科学 》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西瓜是异花授粉作物,种性极易退化,杂种一代制种繁殖条件要求高,技术复杂,难度大.因此,应特别重视亲本提纯,认真抓好制种的各个技术环节.亲本提纯与繁殖对原种提纯和亲本繁殖应坚持一个基地只生产一个品种,严格保证空间隔离条件,最好加用网罩或大棚进行隔离.原种生产采用三圃制,即在父母本原种繁殖田或纯度高的种子田,选择符合亲本特征的单株经雌雄花套袋自交的单瓜种植干瓜行圃;经严格选择的瓜行进入瓜系圃;再经过分系比较鉴定,选择优良瓜系进入原种圃.亲本提纯中首先应重视单瓜选择.选择植株形态、生育期、座果节位、单瓜重、果实外观(色泽、网纹、形状等)和果形指数、果皮厚薄、瓤色、质地、含糖量(瓜瓤中心和边缘糖)、


油菜角果的生长特性及其源库效应
《江苏农业科学 》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油菜角果纵向伸长快于横向增宽,花后15天角果长度已停止伸长,而角宽在花后20天才基本定型,角果的物质积累曲线和Logistic生长方程高度拟合.宁油7号角果的长度和表皮面积显著大于秦油2号,物质积累强度和最大积累量也相应高于秦油2号,从而使果壳积累、贮藏并能输送给籽粒的干物质多于秦油2号,这是宁油7号单角籽粒产量较高、源库关系较为协调的根本原因.宁油7号高产的重要途径是合理密植,扩源增库,进一步提高单位面积的角果数;秦油2号高产的主要途径是提高果皮的光合生产能力,增强源的供应,协调源库之间的关系.


麦后直播棉主要栽培技术探讨
《江苏农业科学 》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麦后直播植棉方式以其易于实现机械化,提高生产率的突出优势而具有潜在的生命力.本研究以皮棉亩产65~75kg为目标,以优化棉田农艺措施为着眼点,探讨在麦后直播条件下,棉花丰产的主要栽培技术,进而为我省棉田种植制度的发展提供技术贮备.材料与方法本研究于1990年和1991年在靖江县农科所内进行,含两组试验.


应用液相酶联法研究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感染途径及在植株内的分布
《江苏农业学报 》 1993
摘要: 近年来,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简称细条病)分析方法(王公金等,1988、1989;赖文姜等,1989;谢关林等,1991)对正确制订水稻细条病的防治措施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但该病原菌的侵染途径(如次级侵染源问题)、在植株体内的分布规律及传播速率等问题尚不明确。本试验拟应用液相酶联免疫分析法予以深入探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带菌稻种侵种发芽试验 取江西省自然病区稻种,经液相酶联法鉴定为阳性后,选取10个,每品种4g。将各病种均匀撒播在培养皿中(皿中铺有5层浸湿的吸水纸),室温(25℃—30℃)下侵种发芽。待幼芽长至4—5cm时,取适量幼芽检测。 1.2 稻苗根部和叶片接种试验 取健康的金钢30稻种,常规育种,栽于网室内试验盆钵(田30×40cm)中。2个接种处理各设置3盆,对照各2盆,每盆4穴,每穴2—3株。待秧苗长至5—6
关键词: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 感染途径 分布部位 液相酶联法


日本蔺草对气候因子反应特性的研究
《江苏农业学报 》 1993
摘要:研究分析了温度、日照和降雨量等气候要素对蔺草分蘖、单苗草茎长度及伸长历期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蔺草分蘖出生量(个/穴/日)与温度呈一元二次抛物线关系,方程为=—1.1621+0.4573t-0.0141t~2,相关系数R=0.8150,P<0.01,据此提出蔺草分蘖的起点温度为2.8℃,最适点温度为16.2℃,适宜温度范围(2个以上分蘖/穴/日)为11—21℃;指出蔺草在太湖地区栽培,虽全年均能发生分蘖,但由于温度的差异,分蘖一般出现两次快速增殖期:3—5月和9—11月。②单苗草茎伸长历期的长短主要受日均温度的控制,关系式为=(325.1+26.55t)/t,相关系数r=0.9968,P<0.01,达到极显著水平,表明拟合是真实的。③不同时期出生分蘖的草茎长度与其历期日均温度(x_1)、日照时数(x_2)和降雨量(x_3)的三元回归方程为=20.9+3.9394x_1-2.4110x_2+4.3322x_3,复相关系数R=0.9614,P<0.01。结合蔺草收割时所需的特定气候条件,提出蔺草宜在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有明显的梅雨季节、收割时又能伴有高温强光的气候条件的地区种植。


棉花的叶龄模式及其应用
《作物学报 》 199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由田间试验资料得知,棉花主茎出叶速率不仅与温度有关,而且与所处不同生育阶段有关。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适于计算机应用的棉花叶龄动态模拟模型,经检验具有较高的精度。根据叶龄模型可推算出植株的总叶片数、果枝数、果节数等器官,从而实现对植株的调控。


日本蔺草生长特性及栽培技术
《江苏农业科学 》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日本蔺草自1978年引进我省苏州地区试种,现已成为部分地区的主要经济作物.日本蔺草同我国席草相比,茎长要高出30cm,质软,上下粗细均匀,产量增25%以上,适宜编织出口榻榻咪、提花席、印花席等高档草制品,经济效益是本地席草的3倍.一、生长特性(一)分蘖特性日本蔺草系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分蘖力极强,其根茎各节都能发生2芽,生产上靠根茎萌发的实生苗分植进行无性繁殖.蔺草分蘖的起点温度为2.8℃,最适温度为16.2℃,适宜温度(2个以上分蘖/穴/日)为11~21℃,29℃以上基本停止分蘖,表明日本蔺草分蘖具有冬怕寒、夏怕热、喜温暖的特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