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30504条记录
棉田玉米螟卵的空间分布及抽样技术

华东昆虫学报 1993

摘要:本文通过采用平均拥挤度的概念和聚集性指标,运用随机分布的偏离度假设测验,对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在棉田的空间格局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以聚集度和格局纹理描述了卵的不同密度在棉田的分布变化过程及分布特征.得出江苏沿江、沿海棉区二代玉米螟在棉田内为聚集分布,服从Neyman A 概型的核心分布;三代卵在百株25块以下的密度为随机分布,服从 Poisson 分布,而在高于百株25块的密度下则为聚集分布.并根据分布型计算出理论抽样和抽样单位大小。从获得的资料中建立了预测模式:二代:■=1.2167[-ln(1-P)]~(1.0173) r=0.9966~(**)三代:■=1.1263[-ln(1-P)]~(1.2423) r=0.9871~(**)用有卵样点率(P)简单估计田间卵的平均密度■为研究测定棉花受害损失、决定防治策略和指标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玉米螟卵 棉田 空间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苹果适期丰产优质栽培技术

江苏农业科学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对于4~6年生的劣质苹果园,在常规技术管理的基础上,采取先进的促花保果配套技术,并配合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高效果树专用肥和新型果树杀菌剂,可使幼龄劣质苹果园当年恢复树势,第二年开花结果,第三年达到较高的产量.运用夏季修剪、疏果套袋及适期采收等技术,能使苹果果实增大、色泽鲜艳、风味增加,综合提高苹果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提高大白菜成株留种存活率的技术

中国蔬菜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结球白菜成株留种是育种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在本地区多年来大白菜成株留种越冬死亡率很高,一般年份超过70%,有的年份甚至绝收,使得大白菜成株留种不能进行,只好采用二分法小株留种。如若长期采用此法,则将影响选择进度,并使这些材料因整齐度不够理想而影响到大白菜育种工作。为此,从1988年~1991年开展了该项研究工作,现已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材料与方法 一、供试品种和地点 以成株留种的育种材料为试材。在本所试验地隔离大棚、玻璃网室和工作室内进行。 二、试验基本情况和试验设计 每年秋季在田间选择不同材料结球紧实的大白菜单株,根据试验要求分别在贮藏室内贮藏和直接定植到大棚或玻璃同室内。以前大白菜成株留种都是在田间选择单株的基础上,于11月下旬将单株连根取回进行贮藏,到次年2月中、下旬再定植到露地并把叶球切开(或先切球后定植)。在此基础上设计试验。 (一)不同取株时间和不同越冬形式试验分别于 11月上旬、 11月 20日左右将已结紧的大白菜单株挖起分别进行贮藏;直接定植到大棚内或玻璃网室内越冬。 1990年在前两年试验比较基础上,全部成株于11月上旬直接定植到大棚内越冬。 (二)不同切球时间对成株死亡率的影响分别将11月上旬定植的成株,于7~10天后切开叶球和第二年2月中、下旬切球。切球采用“十字形”方式。试验地田间管理、贮藏室和越冬大棚管理均按正常生产要求进行,管理基本一致。 三、调查时间 每周调查越冬成株长势和生长情况,及时记载死株日期,收种前调查各材料的死亡率和结籽状况。 结果与分析 一、不同取株时间和不同越冬形式对成株死亡率的影响 3年试验结果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不同材料之间,死亡率不同。但不同定植时间以及贮藏后再定植的处理间有着明显的差异。3年中,都以11月上旬将成株直接定植到大棚内越冬死亡率最低,分别为22. 3%、 13%和 6. 3%。尤其是 1990年冬季,在前两年试验基础上,结合早切球,加强棚内田间管理,其采种株率达到90%以上。而于11月下旬将成株定植到大棚内的处理,因种株在田间遭受低温的影响,以及定植后温度低,种株缓苗所需时间长,种株越冬死亡率明显增加,分别为62.5%和57.7%。而贮藏后再定植的种株死亡率最高,分别为71.9%和65.0%。 种株冬季死亡的时间主要从1月中旬到3月中句,而1月10日前种株死亡率约;\总死[”:株数的1/ 3(发 2)。 综合表1、表2试验结果得到,在本地区提早将种株直接定植到大棚内越冬能有效地降低大白菜种踩死[”:率。 二、不同切球时间对成株死亡率的影响 1988年和 1989年试验结果表明,定植后及时切球,能大大降低种踩死亡率(在3),山表3k明,及时切球的种株死〔率仅 (下转30页) (上接22页)为 9.7%和 6.9%,而第二年 2月中下旬切球种株死亡率达到20、40和 18.9o。 在试验中观察到,及时切球的种株,几天后,』0叶逐渐变绿,单株绿叶面积逐步增加,由转绿的内球叶和新出生的心叶形成了较大的绿色叶面积,能制造较多的光合产物,大大提高了种株的抗病能力和抗逆能力。同时,早切球的植株健壮,分枝粗而壮,种子质量高。提高大白菜成株留种存活率的技术@袁希汉$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南京210014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旱秧育苗及其栽培技术

作物杂志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水稻生产的秧田比例愈来愈大,是影响土地生产率进一步提高的主要因素。而拔秧、运秧、栽秧又是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的工序。水资源的浪费,肥料用量的盲目增加,又是水稻生产成本高踞不下的重要原因。能否打破水稻生产的常规,开展节本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套条播、脚踏条播小麦的生长发育特性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套条播、脚踏条播是苏南晚茬麦地区小麦的一种抗湿争早苗的应变播种技术.在秋播多雨年份,套条播和脚踏条播比灭茬免耕机条播播种期可提前7~10天,分蘖期提前20~40天,有利于形成早苗争大穗多粒.但是由于肥料施于土表,养分流失多,植株根系下扎浅,因而后期严重脱力早衰,在灌浆高峰期,灌浆速率比灭茬免耕机条播麦降低46.9%,最终千粒重降低2~3g.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抗纹枯病组合汕优63抗性利用的研究

杂交水稻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对汕优63的纹枯病抗性和田间自然发病消长动态的观察,分析研究了其发病程度与产量损失的相关性;并从汕优63抗性利用的试验示范中,总结出利用其自身的中等抗性控制纹枯病的危害,可减少施药次数,节约成本,是一经济而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 汕优63 中等抗性 纹枯病 抗性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套播麦立苗生境特点及相应培管措施

江苏农业科学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近年稻田套播种麦面积逐年扩大,特别是在晚粳地区更有逐渐取代其它种麦方式的趋势.1992年9月江苏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推广套播、抛秧等轻型栽培技术,因此套播麦将得到更快发展.然而套播麦这—种植方式有利也有弊,只有正确掌握才能获得好的效果.为此,将我们几年来的观察及部分研究结果提出与大家共同讨论.一、套播种麦的优点1.解决了晚粳地区养老稻与适期种麦的农时矛盾.稻麦两熟地区晚粳收获与种麦适期基本重叠,生产上很难做到水稻早停水早收割.而套播种麦既能保证小麦适期播种,又不影响养老稻,可以达到两全其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苏引稻3号的特征特性及其栽培技术

江苏农业科学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苏引稻3号(原名农林12号)是由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引进并与江苏沿江地区农科所协作鉴定出的旱糯稻新品种,在江苏省1989~1990两年早稻品种区试和1991年旱稻品种生产试验中,产量均居第二位,1992年经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目前该品种已在我省沿江、沿海淡水资源不足或缺乏灌溉设施的旱作地区推广种植近10万亩,宁镇丘陵地区及福建、安徽、浙江等旱稻地区亦已引种数千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菜籽粕中硫甙的紫外分光光度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1993

摘要:对油菜籽粕中硫代葡萄糖甙(以下简称硫甙)的紫外分光光度测定法进行了研究,采用丙烯基异硫氰酸酯作标准,在1:7的浓氨水—乙醇溶液中进行比色,可省略制芥子酶的过程。经改进后的方法灵敏度高,检测限由原来的每克菜籽粕含2.3μmol硫甙降低到1.7μmol。测定结果加上吲哚硫甙的量与硫酸钡重量法的结果基本一致。操作简化,省工省时,再现性好,准确度较高,灵敏可靠。

关键词: 硫甙 菜籽粕 紫外分光光度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带食蚜蝇属Epistrophe Walker三新种记述(双翅目:食蚜蝇科)

上海农学院学报 1993

摘要:本文记述了我国食蚜蝇科带食蚜蝇属Epistrophe Walker三新种:毛缝带食蚜蝇(E.setifera Chu et He)、南京带食蚜蝇(E.nankinensis Chu et He)和华丽带食蚜蝇(E.spledida Chu et He)、所有模式标本保存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昆虫标本室。

关键词: 双翅目 食蚜蝇科 带食蚜蝇属 新种 中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