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224个谷子品种农艺性状聚类和相关性分析
《种子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来自不同生态区224个谷子品种材料的农艺性状进行聚类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27个农艺性状的变异范围为11.20%~110.70%,各农艺性状的变异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有效穗数、籽粒颜色、穗重、穗粒重、码粒数、单株草重、米色、穗型、茎秆粗度、籽粒形状、植株颜色、穗颈形状、穗码密度、穗粗、护颖颜色、刚毛长度、穗颈长度、穗长、刚毛颜色、花药颜色、倒二叶宽、抽穗期、千粒重、株高、伸长节节数、叶姿、倒二叶长.单株穗粒重与穗重、单株草重呈极显著正相关.用Ward离差平方和聚类分析发现,当欧式距离为19时,224个谷子品种可以分为六大类群,第Ⅰ类群(83份材料)生育期较短,属早熟类型,千粒重较大,穗较粗,但其他性状属于中等水平;第Ⅱ类群(64份材料)生育期相对较短,穗重、穗粒重在各类群中处于较高水平;第Ⅲ类群(41份材料)生育期最长,属晚熟类型,株高较高,分蘖较少,产量较低;第Ⅳ类群(25份材料)生育期较长,属中晚熟类型,株高较低,分蘖数较少,产量属中下等水平;第Ⅴ类群(1份材料)生育期较长,属中晚熟类型,刚毛较长,叶片较窄,株高较高,分蘖数较多,单株草重最大,千粒重和产量属中上等水平;第Ⅵ类群(5份材料)属早熟类型,刚毛长度长,倒二叶最短,株高最矮,分蘖数较多,产量属中下等水平.
关键词: 谷子;农艺性状;相关性;聚类分析


苜蓿抗寒性对秋季施用钾肥种类及用量的生理响应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分析施用不同钾肥下的苜蓿越冬器官在低温处理下生理特性的变化,探讨苜蓿抗寒性对秋季施用钾肥种类及用量的响应,以北极熊紫花苜蓿品种为供试材料,于秋季施用K2 SO4和KCl两种钾肥,施用量为0、50、100、150、200 kg?hm-2K2O(用K0、K1、K2、K3、K4表示),于苜蓿越冬前期挖取越冬材料,进行模拟低温处理(4℃,-20℃),测定苜蓿根颈相对电导率、自由水、束缚水、脯氨酸、游离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KCl和K2 SO4两种钾肥,-20℃处理下苜蓿根颈自由水含量较4℃处理分别降低了11%~26%和9%~51%,自由水/束缚水较4℃处理分别降低了15.09%~53.56%和22.95%~71.98%;KCl和K2 SO4两种钾肥,-20℃处理下苜蓿根颈相对电导率较4℃处理分别增长了129.70%~170.10%和53.39%~143.52%,束缚水含量较4℃处理分别增长了4.89%~88.21%和16.30%~164.49%,游离氨基酸含量较4℃处理分别增长了7.01%~50.32%和6.40%~82.69%,脯氨酸含量较4℃处理分别增长了1.71%~18.10%和3.40%~29.67%;在-20℃处理下K2 SO4肥处理的苜蓿根颈束缚水、游离氨基酸和脯氨酸含量均高于KCl肥处理,且在K3处理的施肥量为150 kg?hm-2 K2 O时束缚水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和脯氨酸含量较KCl肥处理分别增长了12.50%、22.32%和1.53%,自由水含量、自由水/束缚水较KCl肥处理分别降低了14.91%和24.71%.因此,秋季施用150 kg?hm-2 K2 O的K2 SO4肥最有利于苜蓿安全越冬,主要通过提高游离氨基酸、脯氨酸渗透调节物质含量,降低自由水含量和自由水/束缚水,提高苜蓿抗寒性.


不同乳酸菌添加剂对苦荬菜青贮品质的影响
《草地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不同乳酸菌添加剂对苦荬菜(Lactuca indica)青贮品质的影响,本试验以'蒙早'苦荬菜为原料,设置对照(CK组)、单独添加植物乳杆菌(LP组)、单独添加布氏乳杆菌(LB组)和混合添加植物乳杆菌和布氏乳杆菌(LP+LB组)4个处理,青贮60天后,进行营养成分、发酵品质和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结果表明:不同乳酸菌添加剂对苦荬菜青贮饲料的粗蛋白质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加入乳酸菌添加剂后苦荬菜青贮饲料的pH值显著低于CK组(P<0.05),乳酸菌数量均有所增加(P<0.05);LB组的酵母菌数量最少(P<0.05);LP组和LP+LB组的乳酸含量显著高于CK组和LB组(P<0.05);LB组的乙酸含量最高(P<0.05).采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表明,LP组的青贮品质最好.综上所述,单独或混合添加不同发酵类型乳酸菌均能改善苦荬菜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其中植物乳杆菌更适宜用作添加剂调制苦荬菜青贮饲料.


沙打旺黄萎病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和遗传多样性
《植物保护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黄萎病病原菌的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和遗传多样性,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分离自疑似感染黄萎病沙打旺植株的病原菌进行鉴定,并依照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验证,同时在室内条件下对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测定,分别利用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生理小种和交配型特异性引物对病原菌的生理小种和交配型进行PCR分子鉴定.结果表明,共分离到13株病原菌菌株,其形态学特征和培养性状基本相似,经鉴定引起沙打旺黄萎病的病原菌为大丽轮枝菌.该菌具有较宽的温度和酸碱度适应范围,最适生长和产孢的温度为25℃,最适生长和产孢的pH范围分别为pH 7~9和pH 6~7;该病原菌生长和产孢的最适碳源为可溶性淀粉和D-甘露醇,最适生长氮源为牛肉膏和胰蛋白胨,最适产孢氮源为甘氨酸.分离获得的13株大丽轮枝菌菌株均属于2号生理小种和MAT1-2-1交配型,表明无性繁殖可能是大丽轮枝菌的主要繁殖形式.
关键词: 沙打旺黄萎病 大丽轮枝菌 生物学特性 生理小种 交配型


干旱胁迫下不同来源多根葱根系及叶片光合特性的比较
《华北农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内蒙古草原多根葱的抗旱性及抗旱机制。采用盆栽控水法,设置最大田间持水量的75%为对照(CK),25%土壤相对含水量干旱胁迫30 d为处理,在干旱胁迫下对不同来源多根葱根系形态、生理特性及叶片光合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四子王旗多根葱在干旱胁迫下与赤峰、鄂尔多斯相比,保持相对较高的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和直径为0~0.5 mm的根长,根系生长受到干旱胁迫的影响相对较小,叶绿体在干旱胁迫下的稳定性相对较好,抗旱性较强;干旱胁迫显著降低了赤峰、鄂尔多斯多根葱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P<0.05),但对四子王旗多根葱无显著影响(P>0.05)。干旱胁迫处理下多根葱叶片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相对含水量显著下降,叶片细胞质膜相对透性显著上升;干旱胁迫促进了多根葱叶片气孔关闭,降低了蒸腾,减少水分的散失。不同样地多根葱根系特征、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和光合特性在相同处理下存在一定的差异;四子王旗多根葱受干旱胁迫的影响相对较小,耐旱性较强。


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田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旨在解决大兴安岭东麓地区黑土地耕地质量下降,秸秆资源过剩和秸秆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等突出问题.[方法]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阿荣旗那吉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试验田设立了秸秆还田条件下深翻+重耙(SDH)、深松+重耙(SSH)、深松浅翻+重耙(SSS)、重耙(SH)、旋耕(SRT)、免耕(SZT)和传统耕作(CK)7个耕作处理,其中秸秆不还田传统耕作(CK)为对照组,探究2年内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以确定提升大兴安岭东麓地区黑土地地力和优化土壤结构的最佳耕作方式,为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结果]在秸秆还田条件下深松浅翻+重耙处理在0~60 cm土层均能够有效增加土壤大团粒结构.各处理土壤容重在0~60 cm土层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孔隙度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在40~60 cm土层,深翻+重耙、深松+重耙和深松浅翻+重耙处理较为显著的降低耕地容重,分别降低了11.00%、9.00%和5.00%,同时提高了土壤总孔隙度.两年内各处理土壤质量含水量随时间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并在灌浆期达到峰值.[结论]在设置的7个耕作处理中深松+重耙和深松浅翻+重耙较其他处理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地力能力强,为此在秸秆还田条件下,可优先选用深松及深松浅翻作为试验地玉米种植的耕作方式.
关键词: 秸秆还田 耕作方式 土壤 物理性状 深松 深松浅翻


嫁接茄子不同器官丙酮浸提液对黄萎病诱导抗性的影响
《北方园艺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以嫁接茄子植株不同器官(根、茎、叶)为试材,用丙酮分别对其进行浸提,采用自然病原激发病害试验与人工接种病原激发病害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茄子幼苗期(2叶1心)在其诱导处理(灌根)后对植株病株率、病情指数以及诱导抗性效果的影响,以期为农业生产中对茄子黄萎病进行绿色防控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在自然病原激发病害试验中,经过丙根、丙茎与丙叶诱导处理后茄子植株病株率与丙CK相比分别降低31.82%~100.00%、18.21%~33.74%、9.90%~66.93%,病情指数分别降低34.40%~100.00%、18.98%~52.65%、10.03%~56.86%,平均诱导抗性效果达到76.33%、64.88%、58.44%,与丙CK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在人工接种病原菌激发病害试验中,经过丙根、丙茎与丙叶诱导处理后茄子植株病株率与丙CK相比分别降低16.89%~41.99%、13.40%~25.57%、8.06%~19.20%,病情指数分别降低19.00%~46.23%、11.36%~32.59%、6.52%~42.97%,平均诱导抗性效果达到68.70%、63.32%、62.48%,与丙CK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自然病原激发病害试验与人工接种病原菌激发病害试验中,诱导抗性效果强弱趋势均为丙根处理>丙茎处理>丙叶处理。
关键词: 嫁接茄子植株 不同器官 丙酮浸提液 茄子黄萎病 诱导抗性


一例大林羚肠毒血症的诊断
《野生动物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临床病史、剖检病变、组织病理学、触片检查和毒素试验方法确诊了1例大林羚(Tragelaphus oryx)肠毒血症.1只15岁大林羚无任何临床症状突然死亡,尸体角弓反张,典型病变为十二指肠和空肠严重出血性肠炎,肠壁变薄,肠管内有较多黑红色血样内容物,肠黏膜呈弥漫性暗红色与黑红色,皱胃黏膜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性坏死灶.特征性组织学病变为严重的出血性坏死性肠炎、中毒性肝损伤和中毒性肾损伤.十二指肠和空肠黏膜层出血、坏死,多数区域呈均质红染;肝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严重变性、散在坏死.在肠黏膜触片上可见散在或成簇分布的单个或成双的革兰阳性粗大的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小白鼠毒素试验结果显示,接种肠内容物后13~18 h试验小白鼠均死亡.
关键词: 大林羚 肠毒血症 出血性坏死性肠炎 中毒性肝损伤 产气荚膜梭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体外刺激奶牛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对炎性因子分泌的影响
《动物医学进展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体外培养的奶牛中性粒细胞为研究对象,用瑞氏姬姆萨染色和台盼蓝拒染法对分离培养的奶牛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进行鉴定和活性检测,ELISA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体外培养的奶牛外周血中性粒细胞IL-1β、TNF-α、IL-10及IL-8的分泌情况,Western blot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体外培养的奶牛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中NF-κB的激活效应.结果显示,体外分离培养的奶牛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纯度达99%,随着培养时间增加奶牛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活性逐渐降低.ELISA检测结果显示,在3 h~24 h刺激时间范围内,随着金黄色葡萄球菌刺激时间的增加,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体外培养的奶牛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中IL-10、TNF-α、IL-1β和IL-8的分泌量均显著升高(P<0.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在15 min~120 min刺激时间范围内,随着SA113感染时间的增加,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体外培养的奶牛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中IκBα磷酸化水平显著升高(P<0.001).研究结果表明,成功分离培养了奶牛外周血中性粒细胞;金黄色葡萄球菌(SA113株)刺激体外分离培养的奶牛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过程中细胞因子IL-10、TNF-α、IL-1β和IL-8的分泌量随着刺激时间的增加逐渐升高,这一促进作用可能与NF-κB的激活有关,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奶牛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引发的炎症反应过程中产生调控作用.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 核因子-κB 细胞因子 奶牛


苹果树腐烂病拮抗菌株的分离、筛选和鉴定
《中国果树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筛选出对苹果树腐烂病有拮抗效果的生防菌,从内蒙古达茂草原采集土样,利用逐级稀释法分离菌株;以苹果树腐烂病病菌(Cytosporamali)QH2为供试病原菌,采用平板对峙、离体枝条法、抑菌谱,结合耐盐、耐紫外的稳定性测定筛选拮抗菌株,通过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理生化方法对拮抗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6份土壤样品中分离纯化得到细菌288株、放线菌54株,经筛选得到DM5-29和DM3-18.DM5-29和DM3-18对C.maliQH2的皿内拮抗圈在1 cm以上,在金红和黄太平枝条上的防效分别在64%、77%以上,抑菌谱广,发酵液紫外照射120 min后仍对苹果树腐烂病具有一定的拮抗活性,可分别在5%NaCl与12%NaCl中生长,鉴定确定DM5-29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velezensis),DM3-18为萎缩芽孢杆菌(Bacillusatrophaeus),2个菌株对苹果树腐烂病均有良好的拮抗效果,抗逆性强、抑菌谱广,有应用潜力.
关键词: 苹果树腐烂病 生物防治 贝莱斯芽孢杆菌 萎缩芽孢杆菌 土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