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褪黑素浸种对干旱胁迫下白三叶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中国草地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Haifa’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Haifa’)为试验材料,探讨了干旱(15%PEG-6000溶液)胁迫下不同浓度(50,100,150,200,250μmol/L)褪黑素(MT)浸种对其种子萌发,幼苗生长与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EG胁迫显著抑制了白三叶种子萌发和幼苗正常生长;采用50~200μmol/L外源褪黑素浸种均可促进干旱胁迫下白三叶种子萌发,提高干旱胁迫下种子萌发指数,幼苗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和SOD活性;且随着褪黑素浓度增加均呈先增后降的趋势。隶属函数分析结果显示,MT浸种对促进干旱胁迫下‘Haifa’白三叶种子萌发的综合作用排序为MT150>MT200>MT100>MT50>MT250,最佳处理浓度为150μmol/L。综上,褪黑素浸种可显著促进干旱胁迫下‘Haifa’白三叶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为进一步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应用褪黑素开展白三叶抗旱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利用肠菌素摄取铁促生长的研究
《动物医学进展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肠菌素(Ent)介导的铁摄取系统在病原细菌生长和定植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是引起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病原,为鉴定该菌不同血清型菌株能否利用肠菌素摄取铁发挥促生长作用,试验选用胸膜肺炎放线杆菌血清1~12型参考菌株,首先在限铁条件下通过肠菌素促生长试验鉴定不同血清型菌株能否利用肠菌素;进而通过添加不同浓度的铁螯合剂DFO、细菌接种量、肠菌素等因子,筛选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利用肠菌素促生长的最适培养条件;最后分别在限铁和富铁培养条件下通过生长曲线鉴定肠菌素对胸膜肺炎放线杆菌12个血清型菌株的促生长作用。结果显示,在测定的胸膜肺炎放线杆菌血清1~12型参考菌株中,除血清2型和10型外,其他型菌株在限铁条件下均可利用肠菌素促生长。不同因子筛选结果显示,最适细菌接种浓度为1×10~4 CFU/mL,添加DFO浓度为20μmol/L,而添加0.4、2.0、10.0μg/mL等不同浓度的肠菌素对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均有显著促生长作用,且随肠菌素浓度升高而促生长能力显著增强。试验证实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可利用肠菌素促进其生长,同时证实不同血清型利用肠菌素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为解析肠菌素介导的铁摄取系统在胸膜肺炎放线杆菌中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北京种业科技创新的国际比较及提升路径研究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科技创新是种业发展的关键.北京是全国种业科技基础最雄厚、创新资源集聚、创新主体活跃的地区之一.对标发达国家种业,从种质资源、育种技术、研发模式和种业企业竞争力4个方面对北京种业科技创新进行比较,剖析制约北京种业科技创新的关键问题.聚焦北京种业科技创新引领,从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开展育种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深化种业体制改革、完善育种创新政策支持体系、推动部市协同形成合力等方面提出了北京种业科技创新发展的提升路径,以期为推进国家种业科技创新提供参考.


饲粮代谢能水平对14~17周龄北京油鸡血清抗氧化、免疫指标及肌肉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中国家禽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代谢能水平对14~17周龄北京油鸡血清抗氧化和免疫指标及肌肉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选取13周龄北京油鸡600只(公母各半),随机分为3组,每组200只。组内各性别分别设置5个重复。3个处理组分别饲喂低代谢能(12.20 MJ/kg)、中代谢能(12.64 MJ/kg)、高代谢能(13.08 MJ/kg)3种不同的日粮。预试期1周,正试期4周(14~17周龄)。结果显示:(1)饲粮代谢能水平和性别对血清过氧化物酶活性有显著交互作用(P<0.05),中代谢能组母鸡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高于中代谢能组公鸡(P<0.05);性别对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母鸡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公鸡(P<0.05),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低于公鸡(P<0.05);(2)代谢能水平和性别对血清IgA、IgG、IgM、γ-干扰素含量有显著交互作用(P<0.05),饲粮代谢能水平对血清IgA、IgM、白细胞介素-6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中代谢能组IgA含量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低代谢能组IgM含量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高代谢能组白细胞介素-6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性别对血清IgA、IgG、α-干扰素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母鸡IgA和α-干扰素含量显著高于公鸡(P<0.05)。公鸡IgG含量显著高于母鸡(P<0.05)。(3)饲粮代谢能水平和性别对14~17周龄北京油鸡肌肉中部分游离氨基酸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且在中代谢能水平下含量最高;公鸡总氨基酸、甜味氨基酸、鲜味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母鸡(P<0.05)。研究表明:代谢能水平对14~17周龄北京油鸡血清抗氧化指标无显著影响;代谢能为13.08 MJ/kg时,免疫性能较好;代谢能为12.64 MJ/kg时,肌肉游离氨基酸含量最高,甜味氨基酸、鲜味氨基酸、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含量最高,味道更鲜,品质最优;从游离氨基酸含量分析,公鸡较母鸡风味更佳。
关键词: 北京油鸡 代谢能 血清抗氧化指标 血清免疫 游离氨基酸


北京桃种质资源圃简述
《落叶果树 》 2024
摘要:北京桃种质资源圃隶属于"国家桃草莓种质资源圃(北京)",该圃依托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位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简称林果所)内,圃地面积2.33hm2(35亩).林果所从1974年开始从国内外调查、收集桃种质资源,1981年受农业农村部委托正式开始北京桃种质资源圃的建设工作.目前圃内保存桃种质资源530份(截止2022年12月31日).建圃后一直受国家相关课题的资助,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部863计划、国家桃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项目60余项,发表文章近百余篇,主编及参编论著10余部.同时,获得植物新品种权证书2项,获批农业农村部行业标准2项,北京市地方标准3项.
关键词: 产业技术体系 植物新品种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行业标准 种质资源圃 863计划 桃


油菜素内酯原位检测电化学免疫传感器(英文)
《智慧农业(中英文) 》 2024 CSCD
摘要:[目的/意义]植物激素的调控对于作物生长至关重要。油菜素内酯作为一种重要的植物内源激素,在作物的生长发育、产量提高以及抗逆性增强等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传统的油菜素内酯检测方法不仅繁琐耗时,而且难以实现原位、快速检测。为了突破这一技术瓶颈,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利用丝网印刷(Screen-printed electrode,SPE)电极构建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旨在实现对油菜素内酯的快速、准确检测。[方法]首先利用电化学工作站电沉积金纳米颗粒(AuNPs)将其固定在SPE电极表面,然后在电极上滴加氯化铜纳米线(CuCl_2 NWs),氯化铜纳米线不仅可以提高电极的导电性,其中Cu~(2+)还可以作为传感器的氧化还原探针。最后选择Mxene和聚多巴胺纳米复合材料(Mxene@PDA)作为SPE电极的修饰材料,因为Mxene具有表面积大和导电性好的优点,可以进一步放大Cu~(2+)的信号。但Mxene在空气中很容易被氧化而不稳定。聚多巴胺(Polydopamine,PDA)含有大量的邻苯二酚和氨基等基团,通过多巴胺自聚合后包覆在Mxene的表面,切断氧渗透的路径,使Mxene难以被氧化。Mxene@PDA还可以作为偶联剂在电极表面固定更多的抗体,提高整体的生物相容性。[结果和讨论]传感器具有较宽的线性检测范围:0.1μg/ml~1 mg/ml,检出限低至0.015 pg/ml (S/N=3)。此外,通过SPE电极对小麦内源的油菜素内酯含量进行离体检测和后续的加标实验,计算出其回收率为98.13%-104.74%。在验证该传感器准确性的同时,也展示了其优越的稳定和灵敏性。与其他油菜素内酯的检测方法相比,本研究中开发的免疫传感器有更加出色的分析性能。除此之外,在对小麦叶片的油菜素内酯的原位检测中,传感器也表现出了极佳的实际应用潜力。[结论]本研究首次研制了用于原位检测油菜素内酯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不仅为原位检测植物叶片中的油菜素内酯提供了良好的电化学平台,同时在精准农业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关键词: 油菜素内酯 原位检测 电化学 金纳米颗粒 免疫传感器


玉米骨干自交系H1710的选育及应用
《玉米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H1710是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育成的高抗、广适、高配合力优良骨干玉米自交系。该自交系以黄改系Z1(来源于昌7-2×Lx9801×5237小群体)为基础,同含有热带种质的T12(来源于掖478×178二环系)杂交后回交,再经多代自交选育而成。经田间表型精准鉴定评价及56K SNP芯片分析,结果表明,H1710具有遗传基础丰富、熟期中晚、高抗倒伏、花期耐高温、高抗茎腐、叶色浓绿、花粉量充足及高配合力等优点。确立以“X系×H1710”为主的杂交组配模式,利用该骨干自交系育成和通过审定玉米杂交种8个。该自交系于2019年获得植物新品种权,已在国内多家育种单位和河北省玉米种业创新团队中共享并得到广泛应用。


基于CNKI的中国秸秆还田研究态势分析
《绿色科技 》 2024
摘要:为准确客观地分析我国秸秆还田领域的发展趋势,同时为秸秆资源高效利用提供参考,利用CNKI全文数据库,分析了该领域相关论文的出版时间、论文数量、研究机构、被引用量等指标,结合CiteSpace关键词可视化分析方法,系统阐述了我国秸秆还田领域的研究概况,分析了我国秸秆还田研究的热点及发展趋势。结果表明:我国秸秆还田研究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论文的发表量呈指数增长;发文量排名前三的研究机构依次是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在该领域的活跃研究者有来自华中农业大学的鲁剑巍、甘肃农业大学的张仁陟和中国农业大学的陈阜;发表的相关文章分布在《农业工程学报》《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土壤通报》等期刊;我国秸秆还田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耕作农艺措施调控以及采取秸秆还田措施的效应研究,主要包括增加产量、提高土壤肥力以及相关生物学机制研究等方向。总体而言,我国秸秆还田的研究热点从产量、土壤肥力变化研究向秸秆还田的生物学机制研究转变。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反应是我国未来秸秆还田研究的主要趋势。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可视化分析 CiteSpace CNKI


种子活力性状无损速测技术研究进展
《江苏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种子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其品质直接关系到整个生产活动的丰歉。活力是种子的重要评价指标,高活力的种子不仅田间表现优秀、抵抗逆境能力强,还更利于长时间储藏。传统的种子活力检测多在实验室内进行,采用的发芽试验等方法精度较高、科学性强,但有损检测且效率较低。近年来,光谱及成像技术以其快速、无损等优势,在种子检测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首先,归纳传统种子活力检测方法的检测原理和判定方法,并总结传统方法存在的共性问题;其次,综述无损速测技术在种子活力检测领域的应用和进展,对比分析各种技术的工作原理和检测策略,重点就近红外光谱技术和高光谱成像技术的应用展开讨论;最后,在此基础上结合种子活力的实际检测要求,探讨目前无损速测技术在种子活力检测应用领域存在的问题,总结当前无损速测检测技术呈现多技术融合、精选分级、高通用性和多元发展的发展趋势,以期为种子活力性状的无损速测技术提供参考。
关键词: 种子 活力性状 近红外光谱 高光谱成像 X射线成像 图像处理 无损速测技术 研究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