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3753条记录
利用基因组编辑技术定点突变IPA1基因创制水稻新株型材料

福建农业学报 2019 CSCD

摘要:[目的]水稻株型改良是提高水稻产量的一个有效途径.水稻理想株型基因IPA1是一个调控水稻株型的关键基因,利用基因组编辑技术(TALENs技术)定点突变水稻IPA1基因,了解IPA1基因不同序列变异的株型效应,为进一步利用IPA1基因创制实用型水稻新株型材料奠定基础.[方法]利用TALENs技术定点突变优良恢复系明恢86的IPA1基因,通过测序鉴定突变体,种植于标准小区,调查分析其株型相关性状.[结果]利用TALENs技术获得了8种不同序列突变的水稻ipa1突变体,并通过转基因植株自交结合PCR分析筛选到去除了TALENs表达框,获得4种不含外源转基因成分的纯合突变体材料(IPA1基因表达区分别缺失2、4、16、23 bp).表型分析发现,IPA1基因突变能够显著改变水稻的株高、有效穗数、穗长及穗粒数等性状.与野生型比较,缺失移码突变体株高降低7.9%~11.4%,有效穗数增加46.9%~68.4%,穗长短24.2%~29.3%,穗粒数减少31%~34%,结实率和千粒重差异不明显.[结论]利用TALENs技术定点突变水稻IPA1基因能够明显改变水稻株高、有效穗数、穗长及穗粒数等主要性状,产生水稻新株型.

关键词: 水稻 IPA1基因 基因组编辑 突变体 新株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施肥对稻田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和游离氨基酸剖面分异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长期不同施肥对稻田土壤可溶性有机氮(SON)和游离氨基酸(FAA)剖面分异的影响,阐明长期施肥稻田土壤SON和FAA的剖面迁移特性。以不施肥(CK)、单施氮磷钾化肥(NPK)、氮磷钾配施牛粪(NPKM)和氮磷钾结合秸秆还田(NPKS)4种处理的稻田长期(33年)施肥定位试验小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带总氮检测器的总有机碳分析仪(TOC-TN)、连续流动注射和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不同深度(0~20、20~40 cm和40~60 cm)土层SON、FAA及其组分的含量。结果表明:长期不同施肥水稻土SON含量剖面分异较明显,0~20、20~40 cm和40~60 cm土壤SON含量分别为24.14~49.80、11.30~13.86 mg·kg~(-1)和6.35~9.38 mg·kg~(-1);不同处理0~20 cm土壤SON含量表现为NPKS>NPKM>NPK=CK,NPKS处理较NPK和CK分别提高67.1%和106.3%,NPKM处理较NPK和CK分别提高了28.5%和58.7%;不同土层SON与可溶性总氮(TSN)的比值为40.0%~69.3%。长期不同施肥水稻土FAA含量也存在较明显剖面差异,0~20、20~40 cm和40~60 cm土壤FAA含量分别为8.15~15.91、0.83~2.13 mg·kg~(-1)和0.69~0.99 mg·kg~(-1),FAA/SON比例的均值分别为35.3%、12.6%和11.2%;NPKM和NPKS处理0~20 cm土壤均包含20种FAA,较CK和NPK处理增加了3种易分解的碱性氨基酸(鸟氨酸、赖氨酸和精氨酸);NPK、NPKM和NPKS处理20~40 cm土壤均包含10种FAA,较CK处理增加了3种中性氨基酸(缬氨酸、胱氨酸和苯丙氨酸),而40~60 cm土壤则均包含7种FAA,较CK处理增加了2种中性氨基酸(异亮氨酸和胱氨酸);不同处理不同深度土壤FAA组成均以中性氨基酸占优势。研究表明:土壤SON、FAA含量与组分及其剖面分异和施肥模式密切相关,长期化肥配施牛粪和秸秆能增加0~20 cm土壤SON、FAA含量且丰富FAA种类。

关键词: 长期施肥 水稻土 可溶性有机氮 游离氨基酸 剖面差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物质炭对烟草青枯病的防控作用及应用前景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烟草青枯病是由茄科劳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土传细菌性病害,该病害分布广、危害重、毁灭性强,是热带、亚热带烟区的主要病害.生物质炭是生物质材料在厌氧高温条件下热裂解产生的高度芳香化的富碳物质,具有丰富的官能团、发达的孔隙结构和较强的吸附能力,对改善烟田土壤环境具有较大潜力,是减轻或抑制烟草青枯病的长效途径,具有广阔应用前景.文章结合国内外研究情况综述了农业、化学及生物等措施防控烟草青枯病的研究现状,认为单一的农业、化学或生物措施防控烟草青枯病的效果均不理想,农药或土壤改良剂对土壤、植株、牲畜及环境造成破坏,影响生态安全;综合防控措施可消除单一措施带来的短板效应.文章提出利用生物质炭定向调控烟田根际微生物、重建健康根际生态系统、减轻或抑制烟草青枯病的途径:(1)改善土壤理化性状;(2)提升土壤肥力;(3)改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4)提高土壤酶活性.生物质炭通过调控土壤生境来改善烟草农艺性状,减轻或抑制烟草青枯病发生,同时促进烟草碳氮代谢,有效调控烟叶化学品质.生物质炭的农业应用可为全面解决烟草连作障碍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 生物质炭 烟草青枯病 病原菌 土壤微生物区系 防控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田白岩顶生态农业休闲园总体规划设计

安徽农学通报 2019

摘要:该文介绍了大田白岩顶生态休闲农业园总体规划、发展目标、功能分区及景观特征等,以供参考。

关键词: 农业休闲园 总体规划 设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色价红曲米液态制种的培养条件优化

福建农业科技 2019

摘要:为进一步研究液态制种的培养条件对高色价红曲米的影响,提高液态种子液中红曲霉菌丝体数量和质量,更好地缩短发酵周期,促进高品质红曲米规模化大生产,对液态制种过程中的培养周期、培养温度、接种量、培养基起始pH值和装液量等主要培养条件进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红曲霉液态制种的最适培养条件为液态制种培养基的起始pH5.5,接种量6%,培养温度35℃,培养周期24 h.经优化红曲霉的液态制种工艺,红曲米色价达6000~6200 u·g-1,发酵周期10~12 d,产品得率达35%~38%.

关键词: 红曲霉 液态制种 红曲色素 色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改革开放40年福建县域农民收入时空演变分析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摘要:采用空间地理统计方法对1979-2017年福建县域农民人均收入差异变化和空间演化过程进行测度.结果表明:(1)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县域农民收入增长巨大,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均衡发展水平增强;(2)农民收入呈现空间集聚性,改革开放以后形成了以闽南金三角和闽江口为核心,向边缘梯度辐射的"中心-边缘"空间结构模式;(3)在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的动态演化基础上,增长的热点区和冷点区在不同时期发生地区性变迁,收入增长热点区大致沿着"东-中-边缘"的轨迹运动,这不仅增进了福建农村区域的均衡发展,也表明国家的扶贫政策成效显著.据此,从优化区域空间发展格局、加大对闽北山区和贫困地区的精准扶持力度、促进区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等方面,提出缩小农民收入差异、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及振兴乡村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农民收入 区域差异 时空格局 福建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福建省野生果树种质资源圃的建立

东南园艺 2019

摘要:福建省野生果树种质资源圃创建于2010年,现已收集保存115份野生果树资源,涵盖18科33属45种,开展了野生果树资源的鉴定评价工作,进行野生果树种质资源选育和人工驯化栽培等研究。筛选出‘南酸枣3号’、‘橘豆’、‘黑老虎2号’、‘三叶木通3号’等系列野生果树优良品种(系)。

关键词: 福建省 野生果树 种质资源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枇杷花黄酮提取液缓解小鼠肠道运动障碍的作用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枇杷(Eriobotryajaponica Lindl.)花黄酮提取液(EjFF)为受试物,采用复方地芬诺酯建立小鼠便秘模型,通过小鼠小肠推进实验和排便实验,评估其对小鼠的首粒排便时间、5h内排便粒数和排便量、小肠墨汁推进率以及小鼠结肠突触素(SY)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EjFF不影响小鼠体质量,但能显著缩短小鼠排便时间,增加5h内排便粒数和排便量,提高小肠墨汁推进率,并提高小鼠结肠SY含量(p<0.05).上述结果表明EjFF可以有效缓解小肠运动障碍.

关键词: 枇杷花 黄酮提取液 肠道运动障碍 小鼠结肠突触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粮调节血糖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粮食与油脂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综述了杂粮调节血糖的生物活性成分、作用机制及其研究方法,以期为杂粮调节血糖功能食品的研究与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杂粮 血糖 活性成分 作用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Pb和Cd复合污染土壤酶活性和苋菜重金属富集特征

江西农业学报 2019

摘要: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黄泥田土苋菜对Pb和Cd的吸收积累情况及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对照CK苋菜地土壤重金属Cd、Pb的有效量均低于安全值,但处理T_1(Cd 0.6 mg/kg、Pb 300 mg/kg)、T_2(Cd 2.5 mg/kg、Pb 700 mg/kg)土壤的Pb有效量均大于高危值80 mg/kg;与CK相比,处理T_2土壤的蛋白酶活性显著(P <0.05)增强,而其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P <0.05)减弱;苋菜根系和可食部分对Pb和Cd的累积量均随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与CK相比,T_1、T_2处理下苋菜可食部分Pb的含量分别提高了2.19、26.19倍,Cd的含量分别提高了2.31、10.71倍,根系中Pb的含量分别增加了9.34、10.64倍,Cd含量分别增加了2.31、28.50倍;苋菜对Cd的富集和转运系数分别为0.085~0.105和1.39~3.50,对Pb的富集和转运系数分别为0.001~0.003和0.00~0.07。

关键词: 重金属 苋菜 生物转运系数 生物富集系数 土壤酶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