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应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研究喀斯特地区地下水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 1989 CSCD
摘要:该文论述了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测井方法及单井同位素地下水流向流速仪的构造、原理及特点:~(131)I作示踪剂,用LID和IC作接收器.采用萤光照相定方位.流向误差
关键词: TLD(热释光探测器) IC(直读电离室) 流向 同位素示踪 地下水


番茄幼苗叶片三种同工酶的比较
《江苏农业学报 》 1989
摘要:番茄幼苗叶片的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及酸性磷酸酶同工酶在不同番茄品系间不存在质的差别,但明显受到温度的影响。在25℃下培养,番茄幼苗叶片中产生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带共11条,多酚氧化酶同工酶酶带共9条。在34℃下培养,番茄幼苗叶片中只产生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带10条,比25℃下减少1条酶带(Rf 0.08);多酚氧化酶同工酶酶带11条,比25℃下增加2条酶带(Rf 0.13和Rf 0.67)。四叶期番茄幼苗叶片产生酸性磷酸酶同工酶带共4条,但在25℃或34℃下继续培养10天的大龄幼苗均只有3条酶带,然而在两种温度下分别出现特异的同工酶酶带(25℃,Rf 0.76;34℃,R 0.26)。 简要讨论了这三种同工酶酶谱变化可能涉及的生理学意义。


杂交粳稻六优3—2
《杂交水稻 》 1989
摘要:六优3-2系江苏省农科院粮作所于1982年用粳稻不育系六千辛A与恢复系宁恢3-2配组育成的中粳新组合。其母本六千辛A是以BT型矮秆黄A为母本,中粳品系691/千重浪//Zenith(简称六千辛)为父本,回交转育成的中粳不育系,1981年定型,现为B18F1,不育性稳定,可恢复性好。恢复系宁恢3-2为几内亚的粳型陆稻“粘利”作母本,选用籼粳交后代偏粳型恢复系粳7623为父本,杂交培育而成的中粳恢复系,1981年定型。株型挺拔,中秆大穗,中抗白叶枯病,丰产性较好。六优3-2于1984年开始在省内试种。继而参加江苏省杂交粳稻区试和生产试验。1989年4月经江苏省第九次农作物品种审定小组审定通过。一 该组合1987年参加省杂交粳稻(中熟组)区试,7个试点平均亩产525。9公斤,比对照盐粳2号增产7.13%,居首位。198$年7个试点平均亩产550.6公斤,比对用盐粳2号增产11。2%,居第二位。同年参加生产试验,4个试点平均亩产564.7公斤,比对照盐粳2号增产16.9%。该组合适应性广,丰产性好,1984年省内从南到北12个试点共试种132.85亩,平均亩产522.2公斤,比当地对照平均增产16%。1986年全省试种数千亩,一般商产500;公斤以上,其中丹阳民城乡43亩,亩产额。4公斤。1987年兴化市下圩乡施家一组试种107.2亩,平均亩产651公斤,其中高产田5.2亩,亩产达750.15公斤。 六优3—2株高1‘00厘米左右,茎秆粗壮,分览中等偏强,耐肥抗倒,每穗总粒150多粒,结实率80%左右,千粒重26克,出糙率81%。蛋白质含量8.28%,脂肪3.23%,直链淀粉17。6%,有少量腹白,食味好。 该组合作单季栽培,5月中下旬播。b月中下旬栽, 8月下旬抽穗, 10月中旬成熟,全生育期145天左右,适宜于江苏沿江、丘陵及里下河地区肥力中上等水平的稻麦两熟栽培。 栽培上做到稀播匀播育壮秧,重施基面肥,适时浅栽,早施重施分票肥,促早发,中期肥控水调,稳长壮秆,后期看苗看土补施穗肥。 六优3-2从1983年至1988年累计制种363.7亩,产种4.6万公斤,平均亩产126.5公斤,1988年兴化钓鱼乡90亩,平均亩产252.5公斤。制种先播母本六千辛A,后播父本宁恢3,2,第一期差期20天,第二、三期与第一期父本播差7天左右,注意轻度割叶。因父本株高比母本稍矮,适时喷“九二O”,以利于提高结实率。杂交粳稻六优3—2$江苏省农科院粮作所@张兆兰


甘蓝型油菜与埃塞俄比亚芥种间杂交亲和性及F_1植株形态
《江苏农业学报 》 1989
摘要:对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与埃塞俄比亚芥(Brassica carinata Br.)种间杂交亲和性及F_1植株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种间杂交亲和性显著低于双亲种内杂交亲和性。种间杂交亲和指数为0.76;种内杂交亲和指数,N×N为14.91,Ca×Ca为5.66。尽管种间杂交结角率为62.17%,但空角率高达73.50%,而且平均每角结籽数(1.22粒)显著低于种内杂交组合(N×N为16.93,Ca×Ca为5.69)。种间杂交的正反交亲和性有明显差异,N×Ca和Ca×N组合的亲和指数分别为1.42和0.04;空角率分别为47.81%和95.48%;平均每角种子数分别为2.59和0.06粒。种间杂交亲和程度,正交(N×Ca)强于反交。杂种F_1植株形态为双亲中间型但偏向于埃芥,F_1植株营养生长旺盛,但雄蕊外形不正常,表现不孕,回交有可能克服该种问杂种F_1的不孕性。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埃塞俄比亚芥 种间杂交 亲和性 植株形态


猪气喘病弱毒菌株免疫研究
《中国兽医科技 》 1989
摘要:自1974年,用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强毒菌株人工感染传二花脸168号猪发病,从该病猪肺中分离到猪肺炎霉形体168号菌株。与国际参考菌株J株高兔兔血清作微粒凝集试验、生长抑制试验和代谢抑制试验都证实为猪肺炎霉形体。经14年连续继代300多代次,作数十次回归健康猪测试毒力。约在300代后对健猪的毒力已明显下降。试作免疫注射测其安全性和免疫力。结果:304代对杂交2代猪巳趋安全,340代对杂交1代猪也趋安全。经强毒攻击免疫平均保护率(攻毒后透视无阴影,无症状)为84.04%,60天康复率为95.35%。但对纯繁二花脸猪尚不安全。曾以健康杂交猪与340代免疫猪混圈饲养60天,经X线透视未见肺脏病变。间接血球凝集反应检查血清为阴性。屠宰后采集肺脏接种培养无猪肺炎霉形体出现。免疫接种弱毒菌苗猪的生长、增重与健猪比较,无明显差异。免疫期已测到6个月。现已在野外病猪场作少量试用。


颗粒型饲料对肉用仔鸡生产性能的效应
《江苏农业科学 》 1989
摘要:养禽业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颗粒型全价配合日粮比粉料更适合鸡的消化生理特点。对肉用仔鸡具有促进增重、节约饲料的作用。颗粒料在我国养禽业尚未普遍应用。为此,我们于1988年6月至7月进行了颗粒型和粉状全价配合日粮对肉用仔鸡的对比饲养试验。


水稻新品种“南京14”对病虫的多抗性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 1989 CSCD
摘要:经3年鉴定,中籼稻新品种南京14抗白叶枯病,抗稻瘟病中D_3、中E_3、中F_1和中G_1小种,抗褐稻虱,中抗白背稻虱,而且抗性稳定。在江淮稻区种植获得高产,且农药使用减少,有利无公害稻谷生产。


汕优63群体的光合生产特性研究——Ⅱ.群体的光合与同化特性
《江苏农业科学 》 1989
摘要:本文根据不同品种(组合)大田光合生产试验资料,阐明汕优63群体的光合与同化特性,並分析它们与栽培技术措施和温光条件的关系,为该组合的高产栽培提供依据。 (一)群体的光合特性 1.群体的光合特征值 测定结果表明,汕优63具有饱和光强较高、补偿光强较低的特点。在大体相同的栽培措施下,齐穗期群体剑叶的饱和光强为3.9万勒克司,显著高于扬稻1号和盐粳2号,比同类型的汕优2号亦高0.8万勒克司。补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