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黄瓜枯萎病、炭疽病、褐斑病、黑星病苗期抗源材料筛选试验
《农业科技通讯 》 2013
摘要:对21份黄瓜高代自交系材料进行了枯萎病、炭疽病、褐斑病和黑星病4种病害的苗期人工接种抗病性评价。试验通过对幼苗抗该4种病害的病情指数分析,获得高抗枯萎病、高抗炭疽病、高抗褐斑病和高抗黑星病自交系各3份、4份、6份和1份。其中Q6对4种病害具有较好的多抗性,病情指数均达到高度抗病级,分别为4.67、10.67、9.67和9.84;43-1-2、0735可兼抗枯萎病、炭疽病和褐斑病;XL612、86兼抗炭疽病和褐斑病。本试验为黄瓜多抗育种和骨干亲本抗性遗传改良提供了抗源材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天津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综合评价体系研究
《资源与产业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针对天津市现代农业园区的特点,在构建园区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协调度函数建立评价模型,以对园区发展进行准确评价。天津现代农业园区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由综合类指标和个性类指标构成,共有26项具体指标。综合类指标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大类指标,个性类指标反映了园区的特点,包括技术引领能力、旅游带动能力、产业带动能力及资源利用能力四大类指标。最后根据模型计算结果,将园区发展的阶段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3个阶段,并为每个阶段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基因型番茄耐盐性的研究
《北方园艺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以‘JF544’(国家番茄种质资源圃提供)、‘LA1579’(醋栗番茄,L.pimpinellifolium)、‘LA0407’(多毛番茄,L.hirsutumesp glabratum)和‘LA2711’(Edkawi品种,美国番茄遗传研究中心提供)几种不同基因型番茄为试材,设置了5个NaCl浓度梯度,检测盐胁迫下种子发芽率和苗期叶片相对电导率、脯胺酸含量变化及其生物量和根变化,以期对不同品种番茄的耐盐性进行筛选。结果表明:在种子萌发期表现最好的是‘LA0407’,其次是‘JF544’、‘LA2711’和‘LA1579’。在苗期表现最好的是‘LA2711’,其次是‘LA0407’、‘LA1579’和‘JF544’。番茄植株在盐胁迫下的反应不仅与其本身耐盐性有关,也与植株的营养状态和植株大小相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质改良剂对犊牛饮水量及饮水质量的影响
《家畜生态学报 》 2013
摘要:本试验旨在了解规模化奶牛场犊牛饮水量,分析水质改良剂对犊牛饮水量和饮水质量的影响。试验选取24头犊牛分为3组,即对照组、碘制剂组、泡腾片组,测定各组犊牛日饮水量,并在更换饮水后0h、2h、4h、6h采集犊牛饮水桶中水样,测定大肠杆菌最大可能数,并分析24头40日龄犊牛3次饲喂期间饮水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犊牛40日龄日平均饮水量为4.411±1.855L,犊牛饮水中添加碘制剂和泡腾片不影响犊牛饮水量,对照组饮水2h后大肠杆菌最大可能数达到76448MPN/100mL,超出无公害食品畜禽饮用水水质(NY5027-2008)规定犊牛饮水中大肠菌群数(<10MPN/100mL)的760倍,而添加水质改良剂的犊牛饮水中4h内未检出大肠杆菌,表明犊牛饲养管理中的犊牛用一个器具饲喂牛奶和饮水的方式需要引起关注,可通过饮水改良剂进行饮水质量控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抗虫相关基因KTI对青花菜的转化及其对小菜蛾抗性的分析
《园艺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青花菜(Brassica oleracea L.ssp. italica)下胚轴为外植体,通过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将来源于杨树的Kunitz型丝氨酸胰蛋白酶抑制剂(KTI)基因导入青花菜品系‘09LR-11’中,获得13株卡那霉素抗性植株。以KTI特异引物对转基因植株进行PCR检测,其中8株为KTI阳性植株。Southern blot分析进一步表明,基因KTI已成功整合到青花菜基因组中。RT-PCR检测表明,KTI在转基因青花菜中已成功表达。通过室内叶片离体试验和田间观察,初步证明转KTI青花菜对小菜蛾幼虫具有一定抗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复方中草药添加剂对围生期奶牛采食量及体质量影响的研究
《饲料研究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复方中草药对围生期奶牛干物质采食量及产后体质量的影响。选用32头围生期荷斯坦奶牛,按照年龄、胎次及预产期相近的原则,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饲喂常规基础日粮,处理A、处理B和处理C添加由黄芪、党参、香附、白术、当归、川穹、白芍和熟地等组成的复方中草药,产前21 d至产后21 d连续饲喂42 d,添加量分别为50、100和150 g/d。结果表明:奶牛围生期日粮中添加复方中草药能显著提高奶牛干物质的采食量,显著程度与添加量有关;奶牛围生期日粮中添加复方中草药还能显著改善奶牛产后失质量,缓解能量负平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贮后催熟处理对南果梨果实生理品质的影响
《保鲜与加工 》 2013
摘要:以南果梨为试材,研究不同浓度(0、0.6、0.9、1.2、1.5、1.8 mg/L)的乙烯利催熟处理对冷藏(0℃)60 d后1-MCP处理(浓度1.0μL/L)及未处理的果实在35 d货架期间生理品质的影响,以确定采后经不同处理的果实冷藏后适宜的乙烯利催熟浓度。结果表明,采用0.9 mL/L浓度的乙烯利催熟未经1-MCP处理的冷藏南果梨果实硬度最低、丙二醛含量和膜相对透性最高,加速了果实的后熟进程,催熟效果最好;采用1.5 mL/L浓度的乙烯利催熟经1-MCP处理的冷藏果实硬度最低,丙二醛含量、呼吸强度和乙烯释放量最高,使果实最早进入了适宜食用期,催熟效果显著好于其他处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