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牛乳孕酮的微滴平板酶免疫测定法
《江苏农业学报 》 1988
摘要:用活化酯法制备辣根过氧化物酶与孕酮的偶联物,采用顺序饱和法在微滴反应板上进行测定。抗体包被稀释度为5×10~4倍,酶偶联物为2×10~4 倍”。本方法的灵敏度为16/pg孔,且与放射免疫测定法有良好的相关性(r=0.982)。批内和批间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1.4%(n=20)和 14.8%(n=8)。妊娠与未孕母牛乳汁孕酮浓度差异十分显著,在定性鉴别时,肉眼观察显色反应的颜色深浅即可判断妊娠与否。


南京地区春季晚抽薹萝卜品种的评价
《江苏农业科学 》 1988
摘要:萝卜是低温长日照作物,春季栽培容易抽薹开花,故一般在秋季栽培。为了能在5月上旬有萝卜供应市场,解决蔬菜缺口,最根本的解决途径是选育晚抽薹萝卜新品种用于春季生产。本试验用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蔬菜教研组选育的2个新品系和南京地区同类型萝卜品种泡里红进行比较,以选出适于南京地区的高产、优质、生育期短、抗病力强的晚抽薹萝卜品种。


尼泊尔Parwanipur是一种新褐稻虱生物型
《江苏农业科学 》 1988
摘要:据国际稻水研究通讯1986. 12(3)G. L. Shres-tha,R. R. Adhiking报导,尼泊尔Parwanipur BPH虫群看来是一种新褐稻虱生物型。 他们于1984、1985年冬季在感虫品种TNI上繁殖当地BPH虫群,在温室对具有不同抗性基因的8个品种筛选鉴定生物型,三次重复,每重复反复筛选二次,采用水稻标准评价方法在单个秧苗上记录受害,其结果如下(表1,在尼泊尔Birganj): 具有Bph_I抗性基因的摩德哥和IR26(抗生物


杂交粳稻主要经济性状配合力
《江苏农业学报 》 1988
摘要:对7×5 NCII设计的 35个组合 8个性状的配合力测定结果表明:杂交粳稻F_1 性状的形成,除了穗数主要受不育系GCA的作用,以及单株产量未发现恢复系GCA的作用以外,其余性状均同时受不育系和恢复系GCA与 SCA的作用。GCA 比SCA更重要。而在GCA中,不育系的作用更大。杂种优势与配合力效应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而稳定一致的正相关关系.


介绍几个小麦白粉病新抗源
《作物品种资源 》 1988
摘要:作者从1983年起与国际白粉病圃(IWWPMN)合作,四年来共引种鉴定972份新品种(系)。这些材料的亲本多具近缘种属血统,而且是包含多个抗病基因及多个抗源品种的复交产物。在开展抗白粉病筛选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抗赤霉病鉴定,并在国内开展多点、多抗、异地鉴定,有些材料还进行了抗性的遗传分析。本文综合多年鉴定结果,介绍7个多抗新抗源,推荐利用。


一例强增殖能力水稻细胞变异体的生根特异性
《江苏农业科学 》 1988
摘要:通过生物技术手段,把无性繁殖应用到生产上的困难之一是受再生和增殖能力的限制。我们在水稻“金刚30”体细胞培养中选择到一块再生和增殖能力极强的材料,分出3~5个这种芽头到新鲜培养基上培养20天左右,就可增殖到百十个以上。经三年多的继代培养仍保持着这种特性,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材料。但用常规方法始终不能使他生根,影响到此材料的进一步研究和利用,为此经过一系列试验,弄清了其生根特异性。 1.渗透压的影响:在固体培养基上,不


棉属种间杂交的研究
《作物学报 》 1988
摘要:适宜的温度(25~30℃)、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协调(盆栽)、柱头上涂蔗糖溶液(35%)、苞叶内外点滴赤霉素(50ppm)四者配套,是克服棉花种间杂交不可交配性的关键,其中温度是关键的关健。采用3个栽培种、1个海陆杂种、20个野生种,进行野生种与栽培种或野生种与野生种杂交,得到28个组合。四倍体陆地棉(2n=4x=52)与二倍体野生棉(2n=2x=26)杂交,克服了 F_1不育性,得到4个新种质。F_1三倍体(2n=3x=39)与陆地棉直接回交的,有86-1×异常棉,86-1×辣根棉及泗棉2号×克劳次基棉三个组合的回交后代,秋水仙精溶液处理 F_1嫩枝,染色体加倍成六倍体(2n=6x=78),克服不育性的有86-1×雷蒙德氏棉一个组合。


杂交粳稻三系育种的基础研究 Ⅲ.不育细胞质对F_1代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杂交水稻 》 1988
摘要:关于水稻雄性不育细胞质遗传效应的研究,国内外己有不少报道,但所得结果不尽一致,朱英国(1979)、杨仁崔等(1980、1984)和盛孝邦(1982)的研究都表明,不育细胞 质对杂种一代的产量和其它经济性状表现负 效应,而对抽穗期则为正效应。潘熙淦等 (1982)的研究结果,野败不育细胞质对杂种一代的产量及经济性状表现一定的负效应,而冈型细胞质和红野细胞质则稍有正效应,但均未达到显著水准;罗孝和等(1981)和吕志仁等(1983)的研究结果也表明,不 育细胞质对杂种一代产量的影响较小。广西 农科院(lgled)‘对野败(野栽等13个野生稻. 细胞质的研究则表明,多数不育细胞质对金。 种代的有效稳、每德总粒数和单株产量有l 王效应,。对结实率\千粒重有负效应,对株 高。生育期无影响。———-”“” 。。、但是,过去人们对粳稻不育细胞质遗传 效应的研究很少,所研究的不育细胞质亦很 有限。为此,我们选用具有不同细胞质的不管系及其相应保持系与恢复系配组,,撤过成: 对比较设计,探讨不育细胞质对杂种.一代主 要农艺性状的影响,以期为粳稻三系,育种中 合现利用不育质源提供理论依据。 。。-一份获和方法 选用的亲本包括具有7种不同细胞质的 8个不育系及其相应保持系和3个恢复系。 8个不育系分别是Chinsura.hBor。H.(B乃。 细胞质的六千辛A( Al)和南粳11A(A,)、‘ 峨山大自谷( D);细胞质的南粳34A(A。)、 Lead rice( L)细胞质的平壤3号A(A。)-、 印度春稻PP21(PP)细胞质的农林且4oA(A。人云南拗糯品种毫干达歪(H)细胞质的黄金A(A。)、*。la《P)细胞质伪丰早26人(A。)以及印度野禾( Ily)细胞质的农虎6号A(A。)。这些都是口交10代p上,不育性和其他性状稳定的不育系。其可恢性除农虎6号A为67%以外,其余均在80%以上。a个恢复系分别是77302—1( R.;)、宁恢3—2’ Rg)和C。,(Rsy。 试验于1984—1985年在南京进行。1984年分别用8个不育系及其相应保持系(Bl一Bs)与3个恢复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法配制24个不育系杂种(简称A系杂种,略作aFl)和的个保持系杂种{简称B系杂种,略作bF;)。1985一年作田间试验。A系杂种与相部系杂种成对排列。试验设计、取样方法、考察项目和标准等均同第工报。 统计分析,以A系杂种与BAn种的成对差异测度不育细胞质的遗传效应,业进行显著性测验;以成对差异的小区平均数为单位作方差分析;用相对效应《aF;”二bF。)/bF;)比较不同细胞质遗传效应的差异。’ 0.8K0 一、不育细胞质对杂种一代主要农艺性_状的2般效应——。_.4MM\_. _:时对杂种愧个性状的差异(D=aFl一bF。;>列于表2、其分类统计结果如表!。从表1可知,除抽穗期以外,其余12个性状的时对差数中,表现负效应的组次数共208个,占72.2其%,中66个组次数的负效应达显著水准,占22. 9%,表明从总体上讲,不育细胞质在绝大多数性状上都有明显的负效应。从表2中24对杂种的平均差异及其显著性也可以清楚地看出,不育细胞质对13个性状的影响,除了抽穗期和千粒重为正效应补。其余性状均为负效应。且除了穗长、穗数和每穗总粒数的差异不显著外,其余性状的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准。一般来说,不育细胞质使杂种抽穗延迟、植株变矮、穗长和穗颈长缩短、穗数减少、结实率降低、每穗粒数减少、穗重变轻、生物产量和收获指数降低、最终降低产量。唯有千粒重却增加,其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d‘ 。、核背景对不育细胞质遗传效应的影响 为了明确杂种细胞核的遗传背景对细胞质遗传效应的影响,以成对差数相F;- bF;)为变数作方差分析,结果如表S。 从表3可知,除穗长、穗数、穗重和单株产量外,其余性状的成对差数在不同组合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表明不育细胞质的遗传效应受其核背景的影响。从表2也可以看出,13个性状除了穗颈长的24个组合均一致地表现不育细胞质的负效应外(组合间仍有显著差异),其余性状正效应和负效应的组合均同时存在。且多数性状同时存在显著正效应和显著负效应的组合。 对组合间变异的分解可知,抽穗期、单株产量、生物产量和收获指数4个性状在父本间的差异极显著,表明这些性状的不育细胞质效应随恢复系不同而有明显的差别。多重比较表明,抽穗期的正效应和收获指数的负效应均以宁恢3—2所配组合最小。其次为77302—11单株产量和生物产量的负效应,均以77302—l所配组合最小。其次为宁恢3—2。 三、不同来源的细胞质遗传效应的比较 从表4可知,不育细胞质的遗传效应在不同的细胞质之间有明显的差别。7种细胞质除’J’在穗颈长、每德实粒数、单株产量和收获指数等性状上均一致地表现为负效应外,其余性状随细胞质来源不同而表现不同方向的遗传效应。没有一种细胞质在所有性状上的效应都是理想的。但综合而论,在本研究所采用的核背景下,BT细胞质在大多数性状(如每穗粒数、穗重、单株产量和收获指数等)上的负效应较小。在穗长、结实率、千粒重3个性状上则为正效应。D型细胞质除了穗颈长和穗数上的效应优于 BT细胞质外,其余性状上的遗传效应均不如BT细胞质,特别在单株产量上的负效应远大于BT$胞质。L型细胞质对单株产量的负效应介于上述两种细胞质之间,除穗颈长和每德总粒数外,其他性状的遗传效应均不如BT细胞质。应泰细胞质和印野细胞质除前者在穗长、穗数上,后者在每穗总粒数和千粒重上表现正效应外,其余性状上业无有利之处。值得注意的是:毫干达歪细胞质对单株产量的负效应最小,显且对稳数、每穗总粒数、穗重、千粒重、生物产量等性状表现正效应;.:..ap细胞质对抽穗期表现为负效励对校高的负锋应在7种细胞质中最大,一时稳数,千粒重表现为正,效应对单株产量、生物产通和收获指数的负效应也较小。这两种细胞质在新质源开发和利用中值得引起重视。杂交粳稻三系育种的基础研究 Ⅲ.不育细胞质对F_1代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王才林$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汤玉庚$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甘薯若干数量性状遗传参数和高淀粉高产育种策略研讨
《中国农业科学 》 1988
摘要:根据4×6的NCⅡ交配设计,对甘薯淀粉产量、干物产量、淀粉率、干物率、鲜薯重等12个数量性状进行了配合力遗传效应分析,并对遺传力、亲子相关、回归和群体遗传变异系数等参数进行了估算。 结果表明,所研究数量性状除结薯数外均以一般配合力遗传方差(vgca)大于特殊配合力遗传方差(Vsca),但其在遗传总方差中的相对重要性因性状而颇有差异。亲子相关和回归系数的估值与广义遗传力在趋势上基本一致。 淀粉率组合均值和F_1高淀粉个体分布频率与中亲值密切正相关。由于育种群体中鲜薯重的遗传变异系数大于淀粉率并对淀粉产量具有更直接的正向线性效应,因此今后甘薯高淀粉高产育种应更有赖于对鲜薯重遗传潜力的开拓和利用。
关键词: 甘薯数量性状遗传参数 高淀粉育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