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甘肃省蔬菜病害诊断与咨询多媒体系统开发
《中国植保导刊 》 2007 北大核心
摘要:基于甘肃省 28 个蔬菜种类的 252种病害,包括病害种类、症状特征、病原形态、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等相关资料,采用多媒体技术,模拟领域专家推理机制,建立了蔬菜病害诊断与咨询多媒体系统。讨论该系统研制方法、系统结构和功能,介绍系统的特点和应用前景。


马铃薯新品种陇薯6号的选育
《中国蔬菜 》 2007 北大核心
摘要:陇薯6号是从武薯85-6-14×陇薯4号的杂交后代中选育而成。晚熟,生育期115d(天)左右,薯块休眠期中长。薯块扁圆形,芽眼较浅,皮淡黄色,肉白色,表皮光滑,商品薯率90%~95%。淀粉含量20.05%,VC155.3mg·kg-1,粗蛋白2.04%,还原糖0.22%。每667m2产量2000kg左右,高产可达3000kg以上,不仅适宜甘肃省高寒阴湿、二阴及半干旱地区种植,还适宜宁夏、青海、河北、内蒙古等北方一季作区种植。


反义AcInv基因导入马铃薯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
《中国蔬菜 》 2007 北大核心
摘要:以马铃薯品种陇薯3号的茎段和微型薯为受体材料,对其再生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茎段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MS+6-BA2.5mg.L-1+NAA0.5mg.L-1+GA35.0mg.L-1+2,4-D1.0mg.L-1,分化培养基为MS+6-BA3.5mg.L-1+NAA1.0mg.L-1+GA310.0mg.L-1,微型薯薯片再生培养基为MS+ZT2.0mg.L-1+IAA1.0mg.L-1;愈伤组织诱导和生根阶段的选择压分别为Kan50和75mg.L-1,转化时不经过预培养,茎段农杆菌侵染10min,共培养3d;微型薯薄片侵染5min,共培养2d;共培养基中加入50μmol.L-1乙酰丁香酮,茎段抗性愈伤率和分化率分别提高14.29%和6.77%。通过该体系将反义AcInv基因导入马铃薯中,获得了具卡那霉素抗性的转化植株。经PCR检测,外源基因已导入马铃薯基因组中。
关键词: 农杆菌 基因转化 再生 马铃薯 反义AcInv基因


石灰质土壤上不同葡萄品种叶片的铁含量与其黄化的关系
《园艺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石灰性土壤上8年生的3个欧亚种鲜食葡萄品种(红脸无核Blush Seedless、玫瑰香Muscat Hamburg、里扎马特Rizamat)以及3个欧美杂种(京亚Jingya、藤稔Fujiminori、紫珍香Zizhenxiang)为试材,通过对叶片叶绿素、活性铁和全铁含量相互关系的分析发现,不同品种新叶到成熟叶的叶绿素、活性铁和全铁含量逐渐增加;黄化叶片叶绿素比绿叶显著降低,重度黄化欧美杂种1、2位叶活性铁含量显著低于未黄化欧亚种;不同品种1、2位叶全铁含量比较,黄化叶与绿叶差别不大,有时黄化叶比绿叶全铁含量高;欧亚种红脸无核和玫瑰香4位叶全铁含量显著高于黄化品种4位叶。叶片叶绿素含量与其黄化程度呈负相关,与活性铁和全铁含量呈正相关。
关键词: 葡萄 黄化 叶绿素 活性铁 全铁 石灰性土壤 缺铁病


陇中旱区温室棚面集水和节水灌溉应用效果研究
《西北农业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寻求有效提高降水利用效率(RUE)和蔬菜水分利用效率(WUE)的途径,以探索解决半干旱区设施蔬菜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试验从2001~2004年分别对降水集聚量、蔬菜耗水量、蔬菜经济产量和降水量进行不间断的测定,并对膜下渗灌、膜下滴灌、膜下沟灌和露地沟灌(对照)供水效率、产量、耗水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集水效率与降雨量密切相关,降水强度增大则集水效率提高,3 a平均集水效率为64.75%,丰水年(2003)的集水效率为71.25%,较平均值提高了11.92%;干旱年份(2002)的集水效率为59.33%,较3 a平均降低了5.42%。膜下渗灌的供水效率和WUE最高,膜下滴灌次之,再次为膜下沟灌,露地沟灌最低。膜下渗灌和膜下滴灌的WUE分别较露地沟灌在黄瓜生产中提高了49.41%,27.20%,在番茄生产中分别提高了69.20%,65.34%。黄瓜和番茄地膜覆盖较露地分别节水27.36%和26%。膜下渗灌的节水效率最高,在黄瓜和番茄生产中分别较露地对照节水42.64%和31.3%。食用菌是一种耗水少的蔬菜种类,在本试验中,它节余的水分可以补充高耗水蔬菜种类的需水不足,来维持整个温室生产中的水分平衡和提高温室生产的经济效益,所以食用菌必须纳入整个温室生产的循环体系中,以维持整个温室生产体系水分供需平衡。
关键词: 日光温室 集水体系 节水灌溉 水分利用效率 黄土高原


庄浪县的生态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中国水土保持 》 2007 北大核心
摘要:庄浪县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实施了以水利水保工程建设、林草植被建设、乡村道路建设、人饮工程建设、生态能源建设、移民工程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环境建设战略,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全县粮食总产、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分别由1995年的7.6万t、640.5元增长到2006年的13.9万t、1 658元,分别提高了82.9%和158.9%,其中2001—2005年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递增率为7.8%。庄浪县的水保生态建设,为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垄膜沟灌栽培对制种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制种玉米在垄膜沟灌和条膜覆盖两种栽培方式下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垄膜沟灌栽培具有较好的增产、节水、增温效应,与对照条膜栽培相比,5~25 cm土层地温提高0.92℃;在相同的灌溉定额下,制种玉米千粒重增加9.94~46.01 g,穗粒数增加6.10~46.78粒,增产1.63%~40.44%,水分利用效率提高4.17%~34.16%;垄膜沟灌栽培条件下制种玉米适宜灌溉定额为450 mm,与对照相比,节水1 500 m3.hm-2,与当地大田灌溉定额720 mm相比,节水2 700 m3.hm-2,节水效果显著。


缺铁黄化对葡萄生长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果树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生长在石灰性土壤上的鲜食葡萄(抗黄化品种红脸无核、玫瑰香,重度黄化品种藤稔、紫珍香)为试材,通过测定不同抗缺铁黄化葡萄不同叶位叶片的叶绿素、光合能力,统计植株坐果率,分析比较果实品质。结果表明,黄化对葡萄植株的生长、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的危害,主要表现在:葡萄植株发生重度黄化时,整个植株从下部到顶部逐渐出现轻度—中度—重度黄化叶片,植株生长缓慢;黄化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Pn)较正常植株显著下降。黄化植株的绿叶、轻度、中度到重度黄化叶片叶绿素含量、Pn也显著递减;重度黄化植株紫珍香和藤稔坐果率极低,果粒大小和品质显著低于未黄化植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