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3527条记录
几种杀菌剂对金叶女贞褐斑病菌的毒力测定

中国森林病虫 2007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平皿生长速率法研究4种杀菌剂对金叶女贞褐斑病的病原素馨生棒孢Corynespora jasminiicola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4种药剂对该病原菌都有抑制作用。代森锰锌和腈菌唑对素馨生棒孢的抑制效果比较好,有效中浓度(EC50)为11.28 mg/L和2.17 mg/L,而甲基硫菌灵和多菌灵效果较差。

关键词: 金叶女贞 素馨生棒孢 杀菌剂 毒力测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棉苜间作棉田天敌群落结构与动态及其对棉蚜的控制效应

植物保护学报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取不同的棉苜间作方式,研究了棉苜间作棉田天敌群落结构及种群动态规律、棉蚜与天敌的消长动态,以及棉苜间作对棉田蚜虫的控制效应。与常规单种棉田相比,间作苜蓿棉田内的瓢虫、蜘蛛、草蛉种群数量大幅度增长,尤以每隔1膜间作75cm苜蓿带处理区为甚,分别增长了318.0%、120.9%和79.6%。间作或邻作苜蓿的棉田天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丰富度指数及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常规单种棉田,表明间作和邻作苜蓿带并适时刈割,可以提高棉田内天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刈割苜蓿带对棉田棉蚜及瓢虫类、蜘蛛类和草蛉类天敌的数量动态影响较大。在棉蚜上升初期刈割苜蓿带,使棉田内瓢虫类、蜘蛛类和草蛉类天敌数量急剧上升,棉蚜数量大幅下降,从而有效地控制了棉田棉蚜的暴发。

关键词: 棉苜间作 棉蚜 捕食性节肢动物 群落结构 种群动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光照对紫粒小麦籽粒花色素和黑色素含量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光照时期和光照时间对小麦籽粒色素含量的影响,在紫粒、红粒小麦籽粒发育的不同时期对穗部进行遮光处理,成熟后分别测定籽粒中花色素和黑色素的含量。结果表明,花色素和黑色素的形成积累与光照时期关系密切。从开花后15 d开始,光照时间直接影响花色素和黑色素的形成,处理Ⅱ较处理Ⅰ花色素含量高,黑色素含量更高。紫粒、红粒小麦色素对光照时间反应不一,花色素和黑色素含量随光照时间的增加迅速增加,且品种间差异极显著。当光照时间达到376.5 h时,花色素含量均达到最高值,之后逐渐降低。籽粒成熟时,三个紫粒品种花色素含量较红粒品种高2.2倍。当光照时间达到89.6 h时,紫粒品种黑色素开始积累,且呈直线增加趋势,至籽粒成熟时达最高值;红粒品种在光照时间达到305.3 h时黑色素才开始积累。籽粒成熟时,紫粒品种高原115、黑小麦76和陇春432黑色素含量分别为0.281、0.241和0.223,分别较红粒品种陇春15高2.77、3.23和2.56倍。

关键词: 小麦 紫粒 穗部遮光 花色素 黑色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大豆间作氮磷肥效的双变量分析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双变量分析法,分析小麦/大豆间作氮磷肥效。结果表明:①小麦/大豆间作种植施用磷肥对大豆的增产作用超过小麦,施用氮肥能明显提高间作系统中小麦产量,但大豆产量降低。②小麦/大豆间作的产量互补效应表现为:小麦产量提高,大豆产量相应下降;大豆产量提高,小麦产量变化不大。③在小麦/大豆间作中,施磷提高小麦千粒重,增加大豆粒数;施氮增加小麦穗粒数,降低小麦与大豆的千粒重。氮磷配施,磷肥能缓冲施氮引起的小麦与大豆千粒重的降低。

关键词: 双变量分析法 小麦/大豆间作 互补效应 产量构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西干旱灌区日光温室辣椒周年节水栽培技术

中国蔬菜 2007 北大核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省天然彩色棉研究进展

安徽农业科学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介绍甘肃省天然彩色棉在品种选育、遗传性状、栽培技术与生产管理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加速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 彩色棉 育种进展 栽培技术 有机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碱地日光温室无公害甜瓜生产技术

长江蔬菜 2007 北大核心

摘要:秦王川历史上是甘肃中部干旱地区之一,含永登、皋兰2县,耕地面积约5.73万hm2。该区地势平坦,海拔1850~2300m;土层厚0.6~1.0m,土壤主要为灰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素对小麦幼苗叶片气体交换和能量转化特性的调控

核农学报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LI-6400光合仪和Mini-PAM型便携式荧光仪检测不同氮素水平对旱地(定西35号,耐旱)和水地(宁青4号,不耐旱)小麦幼苗光合与荧光及瞬时水分利用效率(IWUE)的影响。结果表明,耐旱品种对氮素处理比较敏感。耐旱和不耐旱小麦幼苗叶片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电子传递速率(ETR)、胞间CO2浓度(Ci)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气孔限制值(Ls)对3个氮素水平的响应基本一致:2个品种N15(15mmol.L-1)处理的Pn、Gs、ETR显著高于N5(5mmol.L-1)和N30(30mmol.L-1)处理;N5处理的Ci和qP高于N15和N30处理,且3个氮素处理间差异极显著;N30处理的Ls高于N5和N15处理,各处理间差异极显著。2个品种的PSⅡ总光化学量子产量(Yield)和IWUE对3个氮素的响应不同:水地品种N15处理的Yield和N30处理的IWUE最高,而旱地品种N5处理的Yield和N15处理的IWUE最高。

关键词: 小麦 氮素水平 光合 瞬时水分利用效率 叶绿素荧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条锈菌浸染后小麦体细胞无性系几种酶活性的变化

麦类作物学报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小麦体细胞无性系抗条锈病的生化机制,测定了接种条中32号条锈菌后小麦体细胞无性系4-8叶片中的3种酶活性。结果表明,接种条锈菌后,4-8组织中的PAL、PPO、POD活性升高幅度大,持续时间长,供体亲本永良4号的这三种酶活性也升高,但变化平缓,酶活性高峰值低。说明组织培养产生了酶活性变异,这种变异有利于抗病物质的合成和积累,是体细胞无性系4-8抗条锈病的生化基础。

关键词: 小麦 体细胞无性系 条锈病侵染 酶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菜用型马铃薯新品种陇薯5号及栽培技术

北方园艺 2007 北大核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