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几种干燥方式对金针菇子实体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不同干燥方式对金针菇子实体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运用固相微萃取(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别对金针菇鲜样及热泵、鼓风和真空冷冻三种方式干燥的金针菇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比较。金针菇干样和鲜样共检出54种挥发性成分,其中热泵干燥和鼓风干燥后主要挥发性成分为醛类和醇类,其次为酯类和酮类,热泵干燥后2-甲基丁醛、3-甲基丁醛和2,3-丁二醇相对含量较高,鼓风干燥后3-甲基丁醛和丁内酯较高;真空冷冻干燥后和鲜样中主要挥发性成分为烃类和醇类,真空冷冻干燥后相对含量较高的为2,2,4,6,6-五甲基庚烷、2,3-丁二醇和D-柠檬烯。三种干燥方式中,加热的干燥方式使物料成分发生相互作用生成较多阈值低的风味物质,鼓风干燥因局部反应剧烈还生成吡嗪类物质,真空冷冻干燥因低温无氧条件而能较好保持鲜金针菇风味。


氯氰菊酯和毒死蜱在龙眼中的残留行为与合理使用评价
《农药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氯氰菊酯和毒死蜱在龙眼上的残留行为,为氯氰菊酯和毒死蜱的合理使用及其安全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田间小区方法进行氯氰菊酯和毒死蜱在龙眼环境中的消解动态试验。样品采用甲醇提取、弗罗里硅土固相萃取柱净化,气相色谱测定。[结果]龙眼中氯氰菊酯和毒死蜱添加质量浓度为0.01~1 mg/L时,其平均添加回收率分别为85.15%~87.84%、84.87%~85.96%;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45%~7.58%、2.57%~5.63%。检出限(LOD)为0.005 mg/kg;定量限(LOQ)为0.01 mg/kg。氯氰菊酯和毒死蜱在龙眼中的半衰期分别为4.75~8.27、3.17~6.87 d。采用风险商方法进行评估,喷施氯氰菊酯和毒死蜱后0~7 d内的龙眼对2~4岁、18~30岁和60~70岁人群的风险都很低。[结论]建议用氯氰·毒死蜱乳油防治龙眼蒂蛀虫时,质量浓度应控制在0.391 5~0.783 g/L,每株使用剂量为0.587 3~1.174 5 g,安全间隔期设定为7 d,对作物和人类健康都是安全的。


海马齿Δ~1-吡咯啉-5-羧酸合成酶(SpP5CS)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植物生理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海马齿为材料,根据已克隆的P5CS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简并引物,利用RT-PCR和RACE技术从海马齿中获得了一个海马齿Δ1-吡咯啉-5-羧酸合成酶基因。该基因cDNA序列全长2 452 bp,其中包括开放读码框为2 169 bp、5¢-UTR 52 bp和3¢-UTR 231 bp,推断其编码722个氨基酸,分子量79.4 kDa,根据序列比对将其蛋白命名为SpP5CS。对该蛋白质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SpP5CS与冰叶日中花、海蓬子和葡萄等双子叶植物相似性较高,而与小麦、狗尾草和水稻等单子叶植物相似性较低。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该基因在海马齿的叶中表达量最高,在茎中其次;海马齿SpP5CS基因在各部分中的表达量随着盐胁迫的时间延长在叶中变化最为明显:在400和600 mmol·L-1 NaCl胁迫9 h表达量最高,在800 mmol·L-1NaCl胁迫12 h最高,其表达均表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P5CS基因是植物体内合成脯氨酸的关键酶基因,SpP5CS基因的克隆将为作物抗逆分子育种和进一步的功能分析打下基础。


广东稻田氮素径流流失特征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8—2012年间,对分布于粤中、粤北和粤西的增城、清远和高州三个稻田试验点进行了连续5年的径流养分定点监测试验,研究当地农户常规施肥模式下稻田氮素养分的径流流失特征及其潜在环境风险。径流监测结果表明,三个试验点的稻田径流事件主要发生在早稻季节。增城、清远和高州试验点施肥处理铵态氮浓度分别为0.05~25.05、0.02~19.83 mg·L-1和0.02~55.4 mg·L-1,总氮浓度分别为0.33~36.51、0.46~21.01 mg·L-1和0.49~61.96 mg·L-1。结果显示,施肥明显增加径流水铵态氮和总氮含量,施氮后10 d内径流水铵态氮和总氮浓度均高于地表水Ⅴ类水标准(2.0 mg·L-1),具有一定的环境污染风险;施氮对径流水硝态氮浓度具有一定影响,三个试验点径流水硝态氮浓度均在10 mg·L-1的地表水标准限值内;稻田氮年流失负荷表现出时空差异性大的特点,增城、清远和高州试验点施肥处理总氮年流失负荷分别为24.31~53.68 kg·hm-2、8.71~23.76 kg·hm-2和13.32~88.16 kg·hm-2,相应氮流失系数为1.4%~3.9%、0.1%~5.5%和0.9%~21.6%。不同稻季总氮流失分析显示,53%~86%的总氮流失负荷发生在早稻季,与本地区降雨时间分布有直接关系。


罗非鱼-鱼腥草共生养殖池塘沉积物菌群结构与功能特征
《中国农学通报 》 2015 CSCD
摘要:为探究鱼腥草浮床对罗非鱼池塘沉积物中细菌群落的影响,采用Biolog-Eco和PCR-DGGE技术,对比分析了2013年9—11月鱼腥草浮床(试验塘)和常规养殖(对照塘)2种模式下,罗非鱼养殖池塘沉积物中菌群的结构和功能多样性特征。Biolog-Eco结果显示:9月份试验塘沉积物微生物代谢强度和菌群多样性指数均低于对照塘;但10—11月份则明显高于对照塘,且不同月份丰富度指数与对照塘相比均差异显著(P<0.05),说明鱼腥草浮床在养殖中、后期能有效增加细菌生物量和提高种群丰富度。主成分分析(PCA)显示:试验塘和对照塘不同月份沉积物中菌群对羧酸类碳源的相对利用率差异较大,且不同月份利用碳源的差异程度为10月>11月>9月;DGGE结果显示:试验塘和对照塘沉积物主要的菌群结构组成相似,分属于6个门,包括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和梭杆菌门(Fusobacteria),其中变形菌门(54.17%)均为优势菌群,但同一月份试验塘菌群多样性均明显多于对照塘。结果表明,鱼腥草浮床具有增加罗非鱼池塘沉积物菌群功能多样性和优化菌群结构的作用。
关键词: 吉富罗非鱼 鱼腥草浮床 微生态板(Biolog-Eco)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 沉积物 菌群多样性


白沙参池塘生态养殖的关键参数及技术
《广东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缓解目前海参市场供不应求的局面,研究了白沙参的池塘生态养殖关键技术及参数,包括养成环境与条件,清池消毒及肥水的方法,种苗选择、运输及投放方法,以及水质管理、投饲管理、敌害清除等养成管理,并介绍了采捕方法。按照此套技术,开展了白沙参池塘生态养殖,记录了白沙参生长及存活情况,进行了经济效益分析,并对成品白沙参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在该套技术参数条件下,经过约10个月的养殖,白沙参的体长相对日增长率为5.73%,体重相对日增长率为781%,存活率达92%左右;白沙参池塘生态养殖经济效益显著,投入产出比达到400%;养成的白沙参质量优异,符合GB2762-2012的标准要求。


和龙水库水质调查与健康风险评价
《安全与环境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和龙水库水质状况及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危害风险,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和有机污染综合指数法对和龙水库20个采样点为期1 a的水质监测数据进行了评价;并采用美国环境保护局(USEPA)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水库主体水域水体进行人体饮用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和龙水库主体水域水质采样年度整体为Ⅳ类水,且春季水质为开始污染水平,其余各季节水质为一般水平。水库水体中化学物质As所产生的致癌风险为1.59×10-5~3.37×10-5a-1,远高于人体最大可接受风险(1×10-6a-1)。而由Cu、Zn、Mn和NH+4-N所引起的非致癌风险(10-10~10-11a-1)均低于最大可接受风险(1×10-6a-1)。和龙水库周边养猪场的污水排放可能是其主要污染源,养猪场附近河段的水体全年为劣V类,属于严重污染水平;主要超标污染指标为BOD5、NH+4-N、总磷、COD,各指标值分别是水库主体水域水体的268.49、253.15、55.81、40.38倍;猪场废水中As是导致水库主体水域As人体健康风险超标的主要原因。因此,需要加强对和龙水库周边养猪场的排污治理,以保障水库水体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