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碳-14示踪技术在稻种资源高光合强度筛选中的初步应用
《作物品种资源 》 1987
摘要:以太潮流域的30个粳稻品种为材料,用~(14)CO_2分别标记测定了五叶一心期整株秧苗的相对光合强度和乳熟期剑叶的光合强度。研究了光合强度和生育类型等品种特性的关系。供试材料两个生育期的光合强度品种间存在明显差异;同一品种不周生育期光合强度趋势也不一致;苗期和乳熟期表现高光合强度的品种数,中熟明显多于晚熟、糯稻明显多于粘稻。结合参考低[CO_2]和高[O_2]筛选结果,初步明确蒲荠糯等6个品种为高光合强度的种质。


夏玉米不同株龄对土壤涝渍的敏感度
《江苏农业学报 》 1987
摘要:田间渗漏计中,四种叶龄的玉米植株(分别为4,6,8和11片叶)同期经受水渍5天。各种株龄受涝后籽粒产量都明显下降,影响随株龄增大逐次减轻,以4叶期产量下降幅度最大。淹水导致叶片生理状况恶化,也以4叶期受影响严重。淹水刺激了次生根的出生,根组织内有较大的孔隙度,次生根数占总根数的比值随株龄而增大。这一比值与籽粒产量下降率之间呈极显著的负相关。由此推知,次生根出生潜力的不同可能是各种叶龄植株对淹水适应性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从而也可解释4叶期为夏玉米对涝渍反应的敏感期。
关键词: 玉米 淹水敏感期 叶片衰老 次生根出生 根的孔隙度


果园杂草及土壤封闭技术
《江苏农业科学 》 1987
摘要:近几年来我省果树面积发展很快,目前,有各种果园150多万亩,其中幼年果树占50%左右。据调查,果园草害普遍发生严重,尤其是幼年果园树行空间大,更易发生草害。杂草不仅与果树争夺肥水,而且增加果园郁蔽度,很多杂草又是病虫寄主,导致病虫害加剧,影响果树产量和果品质量,使产值下降,果园还由于杂草丛生,而影响到果实的采收,常常造成落果的损失。毒虫、毒蛇也威胁着果园工人的安全,从而使采收工效下降。因此,果园杂草化学防除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一)果园杂草的种类及消长规律


口服泰妙菌素治疗和预防猪霉形体性肺炎的效果
《中国兽医杂志 》 1987
摘要:本文报道了口服泰妙菌素(Tiamulin)治疗和预防猪地方性肺炎的有效剂量、疗程及疗效,初步结果:对猪地方性肺炎预防剂量每天每公斤体重50毫克连续2周,能在73—86天内不发病,即肺部透视检查不显现病变阴影。治疗剂量为每天每公斤体重100毫克连续2周,治疗期间一度有明显的疗效,但部分治疗猪仍又复发。治疗猪在疗后6天,剖杀作病原分离,部分猪仍会带菌。每天每公斤体重200毫克连续2天,能使部分健猪中毒致死。


水稻栽插密度与建立高光效群体结构的关系
《江苏农业科学 》 1987
摘要:水稻每亩的栽插穴数和基本苗数,是构成水稻群体的基础。为了给生产上进行合理密植提供依据,我们于1982~1983年进行了栽插密度与建立高光效群体结构关系的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 试验在我院进行,以汕优3号工厂秧为材料,5月10日进行温室播种立苗,5月12日田间绿化炼苗,5月25~29日栽插。栽插密度分三个处理:Ⅰ.每亩2万穴,基本苗2.8万,叶龄3.4;Ⅱ.每亩1.5万穴,基本苗2.3万,叶龄4.0;Ⅲ.每亩1.2万穴,基本苗


杂交粳稻三系育种的基础研究 Ⅰ.优势表现及其与亲本的关系
《杂交水稻 》 1987
摘要:引言 粳稻和籼稻分属稻属的两个亚种,即粳亚种和籼亚种。两者在起源、分布、性状遗传及栽培特性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国际上对粳稻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早于籼稻。但籼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首先在我国于1973年获得成功,并迅速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到1984年,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达到12300万亩,占我国水稻总面积的四分之一,累计增产稻谷700多亿斤,为提高我国粮食产量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杂交粳稻在我国虽然也早在 1975年实现了三系配套,但迄今为止,除了 在北方稻区有一定的推广面积外,南方稻区 仍处在示范试种阶段。因此,对粳稻杂种优 势利用中的有关理论问题,有必要作深入细 致的研究,以便为加快杂交粳稻的三系选育 提供理论依据。为此,我们选用一些新近育成的优良粳稻不育系和恢复系进行交叉配组,就杂种一代的优势表现及其与亲本的关系、各性状间优势强度的关联性、性状遗传、配合力以及不育细胞质对杂种一代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本文报道杂交粳稻F1杂种优势的表现及其与亲本的关系。 材料和方法 试验于1984-19--85年在南京进行。选择具有不同细胞质的7个粳稻雄性不育系与5个优良恢复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法配制35个杂交组合,7个不育系,包括本院粮作所育成的BT型( Chin,nrah.. Boro工细胞质)六千辛A、D型(峨山大白谷细胞质)南粳34A和南粳11A、 L型( Leadrice细胞质)平壤3号A和Up型(印度春制lip21细胞质)农林140A,中国农科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育成的H型(毫干达歪细胞质)黄金A以及辽宁省农科院稻作所育成的P型( Pe迂a细胞质)丰早26A.5个恢复系分别为浙江嘉兴的77302—1,江苏的宁恢3—2,辽宁的C57,安徽的C堡和湖南的培Cll5。因此,本试验所用亲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984年配制杂交组合,父本(恢复系)分期播种以调节花期,豆985年进行大田试验,35个Fl杂种及其亲本(不育系以同型保持系代替)和生产对照(盐粳2号)采用裂区试验设计,恢复系为主区,不育系为副恒,重复一三次,三行区,每行10株,单本,行株距6 k 5’寸,采用常规田间管理,生育期间生长正常。 抽穗期间每天观察记载各小区的抽穗日期(以小区中间50%的植株抽穗为标准人成熟后从小区中间随机选取5个典型植株,考查以下性状;株高、穗长、穗颈长、每株穗 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平 均稳重、千粒重、单株粒重、单株生物产量 和收获指数。按下列公式计算各性状的杂种 优势: 超高亲优势一(F;一HP)/HP X 100% 超中亲优势一(F;一MP)/MP X 100% 竞争优势。(FI— CK)/CK X 100% 式中Fl、HP、MP和CK分别为Fl、高亲、 中亲和对照的性状值。 根据各组合杂种优势的大小,按性状分 别统计正向和负向优势的分布额率,业计算 平均值和变幅。 对Fl竞争优势与亲本值之间进行简单相 关分析。 结果与分析 一、余种化协的来现 对于杂种优势程度的衡量,人们先后提 出过六种不同的统计方法,即相对优势法、 平均优势法、超亲优势法、竞争优势法、相 对遗传力法和优势指数法。潘熙检等(1982) 通过对以上六种估算方法的比较分析指出, 平均优势(即超中亲优势)法、超亲优势 (即超高亲优期)法、竞争优势(即对照优 势)法和优势指数法结果相近,趋势一致, 且与生产实际相符。认为这四种杂种优势的 估算方法可以较好地反映杂种的真实优势。 笔者认为,平均优势法和超亲优势法是从遗 传角度为出发点,能够反映杂种性状的真实 遗传特点;而竞争优势法则是从生产实际出 发,是杂种优势利用的目的所在。因此,本 文采用平均优势法、超亲优势法和竞争优势 法估算杂种优势。现将13个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列于表1。 1一超中亲优势 从表1可知,所测定的13个性状都表现不同程度的超中亲优势,其频率为35.71一 100%。其中株高这一性状,所测定的28个组 合全都表现正向优势。而抽穗期和穗颈长两个性状都只有10个组合表现正向优势,占35.71%。其他性状表现正向优势的组合都达半数以上,而以单株产量(89.29%)、穗长、千粒重和生物产量(都为82.14%)等性状出现正向优势组合的频率较高。 从28个组合超中亲优势的平均值分析,杂交粳稻各性状优势表现的程度有很大差异。在所测定的13个性泱中,生物产量和单株产量的超中亲优势强度最大,其次为每穗实粒数、株高、单株穗数、每穗总粒数等。千粒重、穗重、穗长和结实率等性状的优势强度相对较小,而抽穗期、穗颈长和收获指数等性状的平均超中亲优势为负值。 从13个性状超中亲优势的变幅来看,除了株高的28个组合均一致地表现正向优势外,其余性状表现正向或负向优势的组合均存在,其优势程度的变幅较大,表明杂交粳稻各性状超中亲优势的表现有很大的组合特异性。就单株产量而言,表现正向优势的25个组合中,超中亲优势在10%以上的组合有13个,其中有6个组合在30%以上,优势最高的组合达67.05%。 2.超高亲优势 从表1可见,13个性状都有不同程度的超高亲优势,分布频率为3.57—75%。其中生物产量的频率最高,28个组合中,有21个表现超高亲优势,占75%9其次为单株产量,占67.86%。其他性状表现超高亲优势的组合不到一半。尤以抽穗期和穗颈长为最少,分别只有3个和豆个组合表现超高亲优势。从平均值看,28个组合的超高亲优势只有生物产量、单株产量和株高等性状的平均数为正值,表明这些性状的优势强度较大。其余性状的平均数为负值,尤以穗颈长和抽穗期的负向优势更为明显。 各性状的超高亲优势强度在组合间的变异都较大。单株产量表现超高亲优势的19个组合中,有12个组合在10%以上,其中6个组合达20%以上, 4个组合达30%以上,优势最高的组合达56.53%。充分显示了杂种生产能力的优越性。 3.竞争优势 从表1可知,除了结实率35个组合都没有竞争优势外,其余性状都有不同程度的竞争优势。其中株高、穗长和每穗总粒数等性状35个组合都表现一定的竞争优势。穗重、千粒重和每穗实粒数等性状表现竞争优势的组合数也较多,占85.71—97.14%;有40%的组合在单株产量上表现竞争优势;而穗数只有一个组合表现竞争优势。35个组合竞争优势的平均值以每穗总粒数为最高(48.17%),依次为穗长(39.55%)、稳重(29.16%)、株高(22.22%)、每穗实粒数(18.21%)、千粒重( 9.67%)和生物产量(5.65%)。其余性状均为负值,其中穗颈长(一24.93%)、抽穗期(一23.49%)、结实率(一19.84%)和穗数(一17.83%)的负优势较明显。35个组合单株产量的竞争优势平均值也为负值(一3.42%),但组合间变幅很大(一31.13一37.29%).。在表现正优势的14个组合中,有 7个组合的竞争优势在10%以上,其中 2个组合达到20%以上,一个组合高达37.29%。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杂交粳稻府积势是普遍存在的。优势表现的强弱程度随性状不同而异。一般来说,单株产量和生物产量的优势较强。在构成产量的诸因素中,每穗粒数的优势较强,其次为千粒重,穗数和结实率具有一定程度的超亲优势,但不具有竞争优势。株高的正优势较明显,而抽穗期和穗颈长多数表现为负优势。同一性状不同组合之间杂种优势的强弱有很大差别。因此,只要组合选配恰当,有可能获得强优势的组合。 二、菜种优势与亲本的关系 为了明确不同亲本对杂种优势表现的影响,从生产实际需要出发,计算了竞争优势与亲本本身之间的相关系数(相当于亲子相关),结果列于表2。 从表2可知,抽穗期、株高、穗长、德数和每穗总粒数的竞争优势与双亲平均值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且其相关程度较为密切,决定系数均在0.55以上,表明这些性状在Fl代的优势表现,有55%以上可以由其双亲平均值来预测。其中抽穗期和穗数主要决定于不育系,株高主要决定于恢复系,而稳镑和海稻总称数则同时决定于不育系和恢复系0每穗安贤教,千粒雳和真章等梯状的竞争优势与双亲平均值也存养显著或极负着的正相关)其中车要是与不育系有关一类物产量的竞争优势与不育系也有身着的正相关学系,某它性状如穗颖河结率率、。收获指数和单株产量等,其优势毒现与亲夺间没有明显关系—— 讨论 自从19揭年加op索和阳已淘出貂.杂种优势现象以来,许多学者都证实水稻在许多性状上都存在明显的杂种优势。这些事实,特别是我国釉闲杂种优势利用获得巨大成功的事实,结束了长期以来对水稻这,自花授粉作物是每存在优势的争论。在粳稻方面,虽然有人报道在很多性状在也具有余种优势X:低粳稻作为,个独立的夏种,在其起源、。分布以及很多生物学特性上都具有不同于料调的了些特点。同时,鉴于目前杂交粳稻还尚未能够象杂交制稻一样进行大面积推广的事实,有必要对杂交粳稻优势的表现作更为深入的分析研究。一、_ 一从本试验结果来看。粳稻杂种优势同税稻一样也是普遍存在的。但其表现有不同于釉稻的一些特点。首先,从目前的总体水平上看,优势表现的程度还不如秋稻。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的分析研究。然而在不同性状、不同组合之间的差别仍然较大。因此,只要组合选配得当,获得具有较强杂种优势的粳稻组合,是完全有可能的。一其次,,杂交粳稻的袖珍期多数组合表现为免优势,。这无疑给谁有早熟组合带来了方便,l同时也表明,维长期的长短边不限制杂种的产量潜力。。第三,_杂交粳稻穗数的优势不明显,尤其是不具备竞争优势。这也许是杂交粳稻产量优势难以突破的原因之,。-。。相关分析表明,杂交粳稻的抽穗期与中亲值有密切关系,其中主要与不育系有关。这可能是由于不育系感光性的部分县悻作用所致。因此,早熟或中熟杂交粳稻胁迫育,贷须选用早熟或中热保持系转有成不育系,以免杂种成熟太迟。株高的遗传表现也与中亲值密切有关,但主要受恢复系的影响。另外,杂种的株高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为了增强杂种的抗倒性,必须选用矮秆不育系和恢复系,恢复系可略高于不育系,既保证杂种有一定的生长量,又便于制种。产量因素方面,杂种的穗长、每穗总粒数和实粒数、穗重都与中亲值有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其中穗长和每穗总粒数同时受不育系和恢复系的影响,而每穗实粒数和穗重则主要受不育系的影响。杂种的稳数和千粒重与中亲值也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但主要与不育系有关。可见,不育系的选择,必须穗、粒、重三者生重;恢复系的选择,大穗是其主要特点,以确保充足的花粉量,同时必须兼顾穗数和粒重。初步认为,选择矮秆、花型放大、粒重较高,分跷性强,成穗率高,可恢性好的中熟不育系与半矮秆、穗型大、恢复力强、分案中等的早中热恢复系配组,·对增强FI杂种优势是有利的。 必须指出,虽然FI的优势表现与亲本之间在某些性状上具有明显的关系,但多数性状的相关程度不很密切,特别是单株产量、生物产量、收获指数和结实率等重要的经济性状,尚不能由亲本本身的表现来预测杂种后代的表现。因此,杂交粳稻强优势组合的亲本选配,仅仅依靠亲本本身表现来选择是不够的,须通过其它途径(如相关选择、配合力分析等)解决。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将另文报道。杂交粳稻三系育种的基础研究 Ⅰ.优势表现及其与亲本的关系@王才林$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汤玉庚$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红铃虫为害棉花蕾、花后对成铃影响
《昆虫知识 》 1987
摘要:红铃虫的第一代幼虫主要为害棉花的蕾和花。当食料不足时,幼虫被迫取食过小的花蕾致使花蕾脱落。一般情况下红铃虫为害的花蕾不会隘落,并能开花,但被害的虫花当时的脱落率明显地高于相对应的同节位的健花。1982—1983年考察,虫花与健花成铃数比较如表1。 但是在棉花生长过程中,由于棉株自身的营养分配而形成大量的自然生理脱落往往会把


全国中子测水技术学术讨论会(以农口系统为主)在南京召开
《原子能科学技术 》 1987 EI
摘要:1987年6月25日至28日由中国核学会、中国原子能农学会、江苏省核学会和江苏省原子能农学会在南京联合召开了以农口系统为主的全国中子测水技术学术讨论会。出席会议的代表来自全国十五个省市自治区,30个单位,44位代表。中国原子能农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核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原子能农学会理事长尹道川研究员主持了大会。江苏省核学会理事长刘圣康教授到会祝贺,并作了学术报


复方仙阳酊治疗奶牛不孕症105例
《黑龙江畜牧兽医 》 1987
摘要:奶牛不孕症是影响乳牛的三大重要疾病之一。据有关资料介绍,我国奶牛不孕症约占成母牛的25%左右,作者1983—1985年对我省部分奶牛场调查时,发现个别经营管理不善,技术力量较差的奶牛场不孕症竟高达40%以上,严重影响乳牛场的经济效益和乳牛事业的发展。随着奶牛业的迅速发展,奶牛不孕症的研究已引起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