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对江苏太湖地区农业兼业经营的认识
《农业经济问题 》 1987
摘要:江苏太湖地区推行家庭承包制以来,调动了广大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农村经济获得全面增长。与此同时,剩余劳动力继续向非耕地经营产业转移,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由于非农产业生产的收益高于农业,导致农民不愿种田的倾向出现。 在土地经营领域实行联产承包制以来,太湖地区农村就走上按人承包耕地的道路。本来在实行承包制初期,提出了“三业分开,专业承包”的责任制形式。但是,由于农业本身还没有


四种杀蜗牛农药的药效与防治技术研究
《农药 》 1987
摘要:蜗牛属软体动物,杂食性。近几年来,在我省沿海沿江较为潮湿地区发生较多,发生量逐年增加,严重地区每亩发生量高达2.92万头,个别地区甚至多达20余万头。蜗牛为害棉花、豆类、绿肥、麦类、玉米、蔬菜等作物的幼叶和嫩茎,已成为这些地区作物的重要有害动物之一。自1983年开始我们就寻求开发防治蜗牛的农药好品种和好剂型。先后对灭蜗灵、聚乙醛、瘟薯锡和蛞蜗净等四个杀蜗剂品种及


大白菜霜霉病发病规律及其防治
《江苏农业科学 》 1987
摘要:大白菜霜霉病[Peronospora parasitica(Pers)Fr.]是长江流域以及潮湿地区十字花科蔬菜的重要病害之一,1982年南京市因此病流行,芥菜几乎绝产,大白菜损失产量1000余万公斤。为此我们于1983~1985年在本所和南京市马群乡试验基点,对大白菜霜霉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整理于后: 一、材料与方法 (一)发病消长调查:设不喷药的试验区(即病情观察圃)定期随机调查自然发病始期、盛期和衰退期,在露地和无大白菜的季节调查小白菜(青菜)和大棚内的留种白菜,统计发病率和病情指数。


免耕法在太湖稻麦轮作地区的应用效果
《江苏农业学报 》 1986
摘要:七十年代,江苏太湖地区双、三熟制和机耕面积较大。在土壤耕作上有多耕多耙,种稻带水旋耕,种麦烂耕烂旋烂种等不合理做法。生产上出现了土壤物理性状变差,渍害较重、青泥化明显、秋耕作业困难、整地质量不良、影响三麦稳产增产等情况。目前双、三熟制面积有较多下降,但这些情况仍然存在。针对这一问题,1980年起,我们在该地区主要类型的水稻土上,研究了免耕法的应用效果。现阐述免耕后土壤肥力演变和作物产量变化的趋势,并讨论改进土壤耕作技术的途径。


地膜覆盖蓖麻的经济效益和栽培技术
《作物杂志 》 1986
摘要:蓖麻是一种适应性广,抗逆性较强,栽培管理可以粗放,经济价值高的特种油料作物,亦是油料、塑料、制皂、制药等工业的重要原料。利用旱薄地及闲散土地发展蓖麻生产,能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近年来,我


豆科与非豆科绿肥混播技术
《土壤肥料 》 1986
摘要:从1980年秋季开始,我们在所内设置豆科与非豆科绿肥混播试验,并在大丰、射阳、滨海三县建立试验示范基点,研究苕子、金花菜、紫云英、箭筈豌豆等,与黑麦草、油莱(麻芥菜)绿肥混播的增产效果和混播技术,现将三年试验结果整理如下。


提高南通原棉品质的建议
《中国棉花 》 1986
摘要:一、南通原棉品质的优势南通棉区滨江临海,生态条件优越,是我国植棉历史悠久、面积集中、产量较高的商品棉基地之一。1984年以前常年植棉280万亩,棉花收入占农业总产值的40%,每年可产商品棉15万吨左右,不仅可满足本市纺织工业的需要,而且还向国家提供原棉9万


晚粳青林9号的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
《江苏农业科学 》 1986
摘要:青林9号是我所用杂交育种法选育成的晚粳新品种,表现生长清秀、秆矮穗多、熟期适中、米质优良、高产稳产。1985年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确定在苏南稻麦两熟地区种植,目前种植面积已达50多万亩。


有机物料在旱地土壤中分解规律的研究
《土壤肥料 》 1986
摘要:为了定量的研究土壤有机质平衡,并为各种有机肥培肥土壤提供依据,于1982年开始作者对各种有机物料在黄潮土旱作条件下的分解规律和腐殖化系数进行了测定,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一、试验材料与方法试验用砂滤管系金刚砂烧制,内径×高=38×155mm,管壁厚8.5mm,孔隙140μ×70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