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副猪格拉瑟菌血清8型弱毒菌株生物学特性分析
《中国兽医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掌握副猪格拉瑟菌临床弱毒菌株的病原特征,试验对猪格拉瑟氏病临床疑似病例无菌采集肺、气管、心包液等样品,通过细菌分离纯化、镜检、生化鉴定、基因扩增测序、豚鼠致病性试验及药敏试验等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分型和病原特性研究分析。证实从肺样品中分离获得病原菌为副猪格拉瑟菌血清8型菌株,该菌株携带vta1、vta2、vta3等多个毒力基因,对豚鼠有一定的致病性,但毒力较弱。该菌株携带有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磺胺类药物多个耐药基因;该菌耐药表型有明显的多重耐药性,对复方磺胺甲恶唑、氨基糖苷类和四环素类表现出明显抗性,耐药表型和耐药基因型基本吻合。该菌对头孢类、氟苯尼考、大环内酯类和喹诺酮类药物表现敏感,临床用药防治效果显著。该研究结果为副猪格拉瑟菌血清8型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防控提供了参考资料。
关键词: 格拉瑟菌血清8型 毒力基因 致病性试验 药敏试验 耐药基因


玉米茎秆穿刺强度及其相关性状QTL定位
《玉米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PB80(抗穿刺力弱)与PHJ65(抗穿刺力强)为亲本组配的310个重组自交系为材料,采用重测序技术对群体进行基因型分型,结合3个环境下群体茎秆第3节穿刺强度、长度及其直径进行QTL定位.结果表明,共检测到12个玉米茎秆穿刺强度QTLs,单个QTL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0.09%-10.67%,其中效应最大的QTL qSRPR2-4在2个环境下重复检测到,认定为主效QTL.节间长度共检测出QTLs 13个,单个QTL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2.39%~8.17%.节间直径共检测到QTLs7个,单个QTL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2.61%-8.21%.同时从主效QTLqS-RPR2-4区段内筛选出 3个候选基因(AC194970.5_FG005、GRMZM2G028905、GRMZM5G823629),这3个基因均影响茎秆细胞壁纤维素含量.


长期有机无机外源氮素配施作物氮肥利用率及土壤剖面氮分布特征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究有机无机外源氮素配施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作物产量和土壤剖面氮素分布的影响,为华北平原潮土区合理减少氮肥使用、提高氮肥利用率和科学管理土壤氮素资源提供参考。基于28年肥料定位试验,选择不施肥(CK)、单施化肥(CF)、化肥与有机肥配施(CFM)、化肥与秸秆配施(CFS)4个处理,分析了化肥、有机肥、秸秆作为主要外源氮素长期配施对作物可持续生产能力、氮肥利用率、施肥后效及潮土氮素剖面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入外源氮素能提高作物产量,小麦季CF、CFM、CFS处理平均分别增产280.49%、276.02%、286.73%,玉米季平均分别增产160.15%、170.86%、178.45%。CF、CFM、CFS处理小麦季、玉米季产量变异系数均高于CK处理,小麦季增幅更大。小麦季CFS处理产量可持续指数最高,为66.32%,玉米季CFM、CFS处理产量可持续指数基本一致,高于CF处理。与CF处理相比,CFM、CFS处理平均氮素吸收量分别提高2.11%、4.29%。CF、CFM、CFS处理氮肥累积利用率分别为61.12%、62.91%、64.78%,后效分别为0.72%、0.90%、0.60%,化肥与有机肥配施效果高于单施化肥、化肥与秸秆配施。与CF处理相比,CFM处理0~40 cm土层土壤全氮含量提高22.08%~35.94%,碱解氮含量提高12.05%~38.17%。综上,投入外源氮素可提高作物产量和氮素吸收量、提升产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在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下,化肥配施秸秆最有利于维持可持续生产能力。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化肥与秸秆配施提高了土壤氮含量。
关键词: 外源氮素 产量 氮肥利用率 氮肥累积利用率 土壤剖面氮素分布


砜吡草唑土壤残留动态及对后茬植物安全性评估
《植物保护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砜吡草唑在土壤中的残留动态,并用室内毒土法测定了砜吡草唑对植物活性,以评估其对后茬植物的药害风险。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砜吡草唑土壤残留分析方法准确度高,砜吡草唑平均添加回收率为83.76%~90.63%,变异系数为1.96%~6.69%;利用该方法检测砜吡草唑在土壤中残留动态,其降解方程为CT=0.338 1e-0.006 1T,半衰期为113.6 d。测定土壤中不同含量砜吡草唑对32种植物毒性,结果表明,当土壤中砜吡草唑含量为0.1 mg/kg时,对蒲公英、苋菜、生菜、紫云英、番茄、菠菜、秋葵、茴香鲜重抑制率高于50%,土壤残留药害风险极高;对上海青、绿豆、芥菜、茼蒿、甘蓝、油麦菜、辣椒、茄子、高粱、水稻、芝麻、黄瓜鲜重抑制率为30%~50%,残留药害风险较高;对油菜、三叶草、烟草鲜重抑制率为10%~30%,属中等残留药害风险;对向日葵、大豆、玉米、小麦、棉花鲜重抑制率低于10%,土壤残留药害风险较低。部分植物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砜吡草唑对菠菜的IC30、IC90分别为0.009、0.491 mg/kg,对高粱的IC30、IC90分别为0.093、0.726 mg/kg,表明二者配合可作为土壤中砜吡草唑残留的指示植物;苜蓿、小麦、大豆、玉米对砜吡草唑IC10分别为1.063、0.911、1.101、3.724 mg/kg,高于砜吡草唑田间使用初始沉积量的2倍量(0.712 mg/kg),表明砜吡草唑对苜蓿、小麦、大豆、玉米安全性较高,作为使用砜吡草唑后茬轮作作物较为安全。


地黄枯草芽孢杆菌全基因组测序及其促生作用相关基因研究
《河南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地黄枯草芽孢杆菌(Bacilus subtilis)对地黄促生作用的相关基因,对其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通过功能注释挖掘促生作用相关基因。结果表明,地黄内生促生菌枯草芽孢杆菌基因组大小为4310 699 bp,GC含量为43.44%,共预测编码基因4 521个。GO、COG、KEGG、CAZy、CARD和VFDB数据库注释的基因数分别为3013、3354、4395、206、52、212。与促生作用有关基因有46个,这些基因主要集中在溶磷、固氮、铁载体等方面。同时,antiSMASH预测到共409个基因富集到12个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主要编码合成丰原素、3-羧酸碳青霉烯、类双硫醇、杆菌溶素、羊毛硫类细菌素、表面活性肽、美好菌素酸和儿茶酚型嗜铁素等8种抑菌物质,其中美好菌素酸和儿茶酚型嗜铁素还具有螯合周围环境铁离子的作用。
关键词: 枯草芽孢杆菌 地黄 全基因组测序 功能注释 内生菌 促生基因


玉米蛋白磷酸酶基因ZmPP2C72和ZmPP2C97的克隆及抗逆功能研究
《植物生理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干旱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因此挖掘干旱响应基因,解析其遗传机制,对培育抗旱品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通过转录组数据,筛选到2个在干旱胁迫及复水处理下的差异基因ZmPP2C72(Zm00001d009626)和ZmPP2C97(Zm00001d025055),ZmPP2C72和ZmPP2C97基因分别位于玉米第8、10号染色体,具有高度保守的PP2C结构域。qRT-PCR结果显示,ZmPP2C72和ZmPP2C97在玉米各组织中均表达,属于组成型表达基因,ZmPP2C72在幼根中的表达量最高,而ZmPP2C97在成熟叶中表达量最高。在干旱、ABA及NaCl处理下,ZmPP2C72和ZmPP2C97基因都显著上调表达,说明ZmPP2C72和ZmPP2C97基因积极参与并响应非生物胁迫。ZmPP2C72和ZmPP2C97基因在干旱敏感型自交系B73及抗旱型自交系郑8713中表达量均显著上调,且ZmPP2C72基因的表达量比ZmPP2C97上调更显著。构建ZmPP2C72和ZmPP2C97基因的拟南芥过表达载体,对Col及纯合过表达株系进行干旱胁迫,测定叶绿素含量、丙二醛含量、SOD和POD活性,发现过表达ZmPP2C72和ZmPP2C97基因能够提高拟南芥植株的抗旱性。


果蔬蒸汽烫漂与热风真空干燥设备的结构优化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决蒸汽烫漂与热风真空干燥设备中风速流场不均匀的问题,提高干燥设备热风干燥过程的均匀性,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对热风干燥过程的流场进行模拟分析,提出3种改进方案,并且每种方案选择4组模型。通过对比分析每组模型的速度均匀性和流场分布情况,以速度不均匀性为指标,得到在每个喷嘴出口处后端安装宽度为11 mm的喷嘴挡板为最优模型,其速度不均匀系数为10.4%,相比于改进前的模型速度不均匀性降低23.61%,极大的改善热风干燥的均匀性。最后对改进的模型进行试验验证,模拟值与试验测量值的相对误差均在10%以内,模拟值与实测值相差较小,说明所建模型较为准确。


不同成熟度烤烟萜类物质含量及相关基因研究
《中国烟草科学 》 2023 CSCD
摘要:为探究不同成熟度烤烟萜类物质代谢规律及与烟叶内在品质的关系,以中烟 100 为试验材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对萜类物质合成与降解关键基因表达量进行测定,利用气-质联用仪(GC-MS)检测烤后烟叶萜类物质及其降解产物,同时对烟叶感官质量进行评价.研究结果显示,随着成熟度的增加,烟叶腺毛脱落加剧,类胡萝卜素降解关键基因PAL表达量呈上升趋势,类胡萝卜素含量逐渐下降;西柏烷类物质含量与相关基因DXR、CYP71D16、C4H、CHS表达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整体呈现"先升后降",并在完熟期达到高峰.中、上部烟叶均以完熟烟叶的感官质量评价最优,与萜类物质合成及相关基因表达上调密切相关,起到了柔和烟气、提质增香的作用.生产上中烟100宜在成熟采收基础上推迟5~7 d,使烟叶成熟度达到完熟,可有效提高中上部烟叶内在品质及工业可用性.


不同温度下黄带犀猎蝽对草地贪夜蛾的捕食能力
《应用昆虫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明确不同温度下黄带犀猎蝽Sycanus croceovittatus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的捕食作用.[方法]在15、20、25、30和35℃下分别设置不同密度的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供黄带犀猎蝽捕食,观察黄带犀猎蝽2龄、5龄若虫及成虫捕食行为并统计其捕食量,研究不同温度下黄带犀猎蝽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黄带犀猎蝽2龄、5龄若虫及成虫捕食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时均用口针拖拽并吸食猎物体液完成取食.黄带犀猎蝽的捕食能力与温度关系密切,15和20℃时黄带犀猎蝽的捕食量较低甚至不捕食.25-35℃范围内,黄带犀猎蝽2龄若虫、5龄若虫和成虫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捕食作用符合HollingⅡ功能反应模型.黄带犀猎蝽2龄若虫、5龄若虫、雌成虫和雄成虫在30℃时日最大捕食量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2.05、66.67、100.00和52.63头;在30℃时处理时间分别为0.08、0.02、0.01和0.02 d.[结论]黄带犀猎蝽在30℃条件下对草地贪夜蛾捕食能力最强,本研究可为田间草地贪夜蛾的生物防治提供技术支撑.


绿光光照强度对灰茶尺蠖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索不同光照强度绿光对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 Warren)种群发展的影响,为茶园灰茶尺蠖的绿色防控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室内鲜叶饲养的灰茶尺蠖第5代1龄幼虫为材料,设置光照强度分别为40,80,120,140,240和340 lx绿光(波长520~525 nm)处理和对照共7个处理,每处理80头幼虫.其中绿光处理灰茶尺蠖白天用普通日光灯(150~200 lx)持续照射12 h,夜间用不同光照强度的绿光持续照射12 h;对照灰茶尺蠖白天用普通日光灯(150~200 lx)持续照射12 h,夜间持续黑暗12 h.测定不同光照强度绿光对灰茶尺蠖幼虫发育历期、存活率、蛹质量、化蛹率、成虫羽化率、成虫寿命、产卵历期、产卵量及卵孵化率的影响.[结果]随着绿光光照强度的增大,灰茶尺蠖幼虫的总发育历期缩短,其中240和340 lx绿光处理与对照差异显著;灰茶尺蠖5龄幼虫的存活率呈下降趋势,各绿光处理均与对照差异显著.除40 lx绿光处理外,其他光照强度绿光处理的灰茶尺蠖化蛹率显著低于对照.与对照相比,不同光照强度绿光处理雌虫和雄虫的蛹质量均有所下降,且雄虫的蛹质量低于雌虫.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灰茶尺蠖成虫的羽化率呈下降趋势,其中120,140,240和340 lx绿光处理与对照差异显著.与对照相比,240和340 lx绿光处理成虫寿命显著缩短,单雌最高产卵量和平均单雌产卵量均显著下降,产卵历期也显著缩短.与对照相比,不同光照强度绿光处理的卵孵化率显著下降,最低仅为17.00%.[结论]240和340 lx绿光处理显著缩短了灰茶尺蠖幼虫的发育历期和成虫的寿命,降低了羽化率、产卵量及卵孵化率,从而抑制了灰茶尺蠖种群的发展速度,表明这2种强度绿光能有效防控茶园灰茶尺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