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滴施改良剂对棉花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盐碱土结构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新疆植棉区土壤盐碱化严重.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升土壤肥力进而获得棉花高产,通过盆栽试验,以南疆库尔勒盐碱化土为研究对象,研究自制天然-合成聚合物土壤改良剂对棉花种子萌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棉花幼苗根茎长、干鲜重的影响,并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方法对土壤改良剂作用下土壤微观结构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自制土壤改良剂 1#即矿源黄腐酸钾-聚丙烯酸接枝盐碱土壤改良剂在 3 个不同浓度条件下均能改善棉花种子萌发、早期生长状况,以A2 处理(880 mg土壤致良剂 1#+1000 mL蒸馏水)效果最佳,相对于CK处理(1000 mL蒸馏水),发芽势和萌发率分别提高了 63.2%和 50.0%,幼苗鲜重增加了 99.0%,干重增加了 76.9%.自制土壤改良剂 2#即矿源黄腐酸钾-聚丙烯酸共混盐碱土壤改良剂在低浓度下能提高种子萌发率及幼苗生物量,中高浓度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改良后土壤的红外光谱变化不大,有机质吸收峰稍有增强;添加土壤改良剂能改善原始土壤致密紧实的结构,土壤颗粒之间开始团聚、土壤表面变得粗糙,改良剂 1#以A2处理土壤团聚颗粒最大,颗粒间孔隙最多,改良剂 2#土壤也变得相对疏松,但不同添加浓度之间变化不大.
关键词: 盐碱化耕地 土壤结构 土壤改良剂 天然-合成接枝共聚物 棉花 种子萌发生长


地黄花叶病毒RT-LAMP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植物保护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反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reverse transcription 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RT-LAMP)技术建立了针对地黄花叶病毒(Rehmannia mosaic virus, ReMV)的快速、特异、灵敏的RT-LAMP检测方法。根据ReMV外壳蛋白(coat protein, CP)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设计了3组LAMP引物,通过引物筛选确定最佳引物组合;利用电泳检测及可视化方法(加SYBR GreenⅠ显色剂)进行RT-LAMP温度优化、特异性检测、灵敏度比较。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RT-LAMP方法最适检测温度为60℃,优化后的LAMP方法能特异性检测ReMV,灵敏度是常规PCR的1 000倍,可检测到1.2×10-1拷贝/μL的模板浓度。对60份地黄样品的检测结果表明,RT-LAMP方法的阳性检出率为98.3%,高于常规RT-PCR方法(75%)。本研究建立的RT-LAMP检测技术为ReMV的准确检测提供了快速、高效的方法。
关键词: 地黄花叶病毒 反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RT-LAMP) 快速检测


盐胁迫条件下不同施氮水平对玉米苗期生理特性的影响
《玉米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宏兴990"玉米品种为材料,研究在盐胁迫下不同施氮水平对玉米苗期玉米的生长情况、生物量、离子稳态、抗氧化酶活性、总黄酮等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正常施氮(T3)处理能显著促进盐胁迫下玉米幼苗的生长和生物量的积累.高氮(T4、T5)和低氮(T1、T2)处理能显著提高盐胁迫下玉米叶片中SOD(超氧化物歧化酶)、POD(过氧化物酶)和CAT(过氧化氢酶)的活性,高氮和低氮处理显著降低MDA(丙二醛)含量.盐胁迫下,高氮和低氮均能增加脯氨酸和总黄酮的积累,减少氨基酸和叶绿素的合成.此外,Na+、Cl-和K+的含量随着施氮浓度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而NO3-呈先下降后上升的相反趋势.抗氧化酶活性(SOD、CAT、POD)与多项生理指标(脯氨酸、总黄酮、氨基酸、叶绿素、NO3-、Cl-、K+)间存在显著相关性,SOD和脯氨酸呈显著正相关.研究为今后在盐胁迫下通过施氮提高苗期玉米的耐盐性提供理论基础.


夜间光照度变化对灰茶尺蠖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夜间不同光照度对灰茶尺蠖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为茶园科学应用灯光防治害虫提供参考,本研究设置LED灯光6个光照度(分别为40 lx、80 lx、120 lx、160 lx、200 lx和240 lx)处理和1个白色自然光(150~200 lx)对照,观察记录不同光照对灰茶尺蠖幼虫发育历期、存活率、化蛹率、单蛹重、羽化率、成虫发育历期及产卵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6个光照度对灰茶尺蠖各龄期幼虫发育历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240 lx光照度处理下发育总历期最短;240 lx光照度处理下5龄幼虫存活率最低,羽化率显著低于对照;光照处理对雄成虫寿命影响较雌成虫显著;随着光照度增加,灰茶尺蠖雌成虫产卵历期逐渐缩短、产卵量不断减少。本研究结果表明,茶园在夜间增加适宜波长光照射可扰乱灰茶尺蠖正常生长历期,抑制其种群发展速度,有效减轻灰茶尺蠖危害。


种植模式与密度对机收芝麻产量形成和机收特性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芝麻机收种植模式,达到高产、稳产、农机农艺深度融合的种植目标,以抗落粒芝麻新品种豫芝ND837为试材,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主区为种植模式,设宽窄行(Z1,宽行60 cm、窄行20 cm)、四行一带(Z2,行距30 cm、带间距60 cm)、八行一带(Z3,行距30 cm、带间距60 cm)和等行距种植(Z4,行距30 cm),副区为密度,设18.0(M1),22.5(M2),27.0(M3),31.5万株/hm2(M4),研究种植模式和密度对芝麻光合特性、生物量、产量和机收特性的影响,为芝麻全程机械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结果表明,种植模式和密度对芝麻光合特性、物质积累、产量和机收特性均有显著影响。在同一种植模式下,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净光合速率、SPAD值、单株生物量逐渐下降,表现为其大小M1>M2>M3>M4,群体生物量呈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不同种植模式间,净光合速率、SPAD值、单株生物量和群体生物量大小均表现为Z1>Z2>Z3>Z4;在种植模式和密度的共同影响下,Z1M1的净光合速率和SPAD值最大,单株生物量也以Z1M1最高,为59.76 g/株,群体生物量和籽粒产量以Z1M3最高,分别为13 032.97,1 719.87 kg/hm2。随种植密度的提高,植株整齐度趋于一致,茎秆直径减少,单株结蒴能力降低,成熟期倒伏率也逐渐降低,大小表现为M1>M2>M3>M4;不同种植模式间,倒伏率大小总体表现为Z1>Z2>Z3>Z4;在种植模式和密度的共同影响下,Z3M1倒伏率最高为17.51%,Z4M4最低为7.97%。在设置试验条件下,Z1M3处理芝麻产量水平最高,成熟期农艺性状和机收特性较佳。


基于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检测花生过敏原Ara h 2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Ara h 2是花生主要过敏原之一,为开发食物中Ara h 2过敏原成分的快速检测方法,减少因误食导致花生过敏事件的发生,该研究采用鼠源单克隆抗体作为捕获抗体、兔源多克隆抗体作为检测抗体,通过棋盘法优化抗体工作浓度,建立了一种检测花生过敏原Ara h 2的间接双抗夹心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并对该方法的灵敏度、准确度、精密度和特异性进行评价。该方法的检出限为1.085 ng/mL,线性范围为3.12~200 ng/mL,添加回收率为78.30%~94.39%,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0%,且特异性良好,与其他常见食物过敏原无交叉反应。该方法与相同抗体所建立的间接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方法相比,在灵敏度上表现出一定优势。该研究开发的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可对花生食品生产过程中和消费前的Ara h 2过敏原成分检测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关键词: 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 花生过敏原 Ara h 2 检测


不同光质对糙皮侧耳菌丝生长和胞外酶活性的影响
《食用菌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别采用黑暗、蓝光和红光处理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菌丝,测定菌丝生长指标、木质纤维素降解酶(漆酶、纤维素酶、木聚糖酶)活性及木质纤维素降解酶基因[漆酶基因(LAC)、外切葡聚糖酶基因(EXO)和内切葡聚糖酶基因(END)、葡萄糖苷酶基因(GLU)]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与黑暗、蓝光相比,红光处理的菌丝生长速度最快、生物量最高。培养3 d时,黑暗处理的菌丝漆酶、纤维素酶、木聚糖酶活性均最高,LAC、END的相对表达量均最高。培养7 d时,红光处理的菌丝漆酶、纤维素酶活性最高,EXO、END相对表达量最高;蓝光处理的菌丝木聚糖酶活性最高,GLU相对表达量最高。培养10 d时,黑暗处理的漆酶活性最高,GLU相对表达量最高;黑暗和红光处理的纤维素酶活性、木聚糖酶活性显著高于蓝光;红光处理的LAC和END相对表达量最高。


黑土与潮土铁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碳对长期秸秆还田的响应
《中国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旨在探究不同旱地土壤中不同类型铁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碳含量和性质的差异及其对长期秸秆还田的响应。【方法】基于1990年开始位于我国吉林公主岭和河南郑州的黑土和潮土长期定位施肥试验,选择长期定位试验中的不施肥对照(CK)、单施化肥(NPK)和化肥+秸秆还田(NPKS)3个处理进行。通过连续浸提法获取土壤中络合铁(FePP)、非晶型铁氧化物(FeHH)及晶型铁氧化物(FeDH),探究不同形态铁氧化物及其结合态有机碳的含量差异;结合紫外可见光谱分析,探究铁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碳的性质差异。【结果】与CK及NPK处理相比,NPKS处理下黑土有机碳含量显著提高了18.1%和14.9%,潮土有机碳含量显著提高了46.1%和13.3%。两种土壤中FePP含量均低于FeHH及FeDH含量,但络合铁结合态有机碳(OCPP)含量明显高于非晶型铁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碳(OCHH)及晶型铁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碳(OCDH)含量,可占总铁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碳含量的71.4%—93.2%,说明OCPP是铁氧化物结合有机碳的主要存在形态。与NPK相比,NPKS处理黑土中FePP含量显著降低了65.6%,FeHH含量显著降低了17.8%,FeDH含量没有显著变化;潮土中FePP含量显著增加了15.9%,FeHH含量没有显著变化,FeDH含量显著提高了24.6%。NPKS较NPK处理显著降低了黑土中总铁氧化物结合有机碳的含量,其中OCPP降低了11.3%,OCDH增加了53.7%,OCHH没有显著变化,而对潮土中总铁氧化物结合有机碳含量没有显著影响。进一步对每克铁氧化物结合有机碳含量的分析发现,与NPK相比,NPKS处理显著增加了黑土中3种铁氧化物结合有机碳的能力,而对潮土中结合有机碳的能力没有显著影响。FePP主要与疏水性较强、芳香性较弱的大分子有机碳结合,FeHH主要与疏水性、芳香性均较强的小分子有机碳结合,而FeDH主要与一些疏水性及芳香性均较差的大分子化合物结合。【结论】与单施化肥相比,长期秸秆还田后黑土和潮土中晶型和非晶型铁氧化物结合有机碳的含量均显著增加,而络合铁结合有机碳在黑土中显著降低,在潮土中无变化。这是秸秆还田后土壤有机碳水平提升且在土壤类型中存在差异的重要机制之一。


牡丹'海黄'花瓣色斑呈色的转录及代谢机制解析
《植物生理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花色是牡丹(Paeonia×suffruticosa)的重要观赏性状,其中花瓣具有色斑是一些牡丹品种群的重要呈色特征。通过分析牡丹‘海黄’花瓣斑和非斑部位色素代谢组,发现类胡萝卜素和黄酮醇类是非斑部位的主要色素,而花青苷则是色斑呈现的关键色素。转录组及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斑和非斑部位的差异转录本中,植物激素信号、R2R3-MYB转录因子及色素生物合成途径相关酶基因的富集,表明其可能参与了‘海黄’花瓣的呈色过程,其中MYBs-SG7与黄酮醇合成酶基因FLS在非斑部位具有优势表达特性。在矮牵牛花瓣中瞬时表达MYBs-SG7基因可以特异性激活FLS基因的表达,进一步证实了黄酮醇合成途径是‘海黄’花瓣非斑部位呈现黄色的主要途径。该研究结果不仅加深了我们对牡丹花瓣色斑呈色机制的理解,而且为以西南牡丹作为育种亲本开展花色定向育种提供了重要的试验依据。


一株马立克病病毒特超强变异株meq基因编辑缺失候选疫苗毒株的构建与鉴定
《畜牧兽医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马立克病(MD)是由马立克病病毒(MDV)感染引起的一种重要的家禽免疫抑制病与肿瘤病,该病可用疫苗进行预防和控制,但在长期免疫压力下MDV的毒力持续增强,经典MD疫苗已难以对当前流行的特超强MDV(HV-MDV)变异株提供良好的免疫保护,亟需研发新一代MD高效疫苗。本文以HV-MDV变异株HNSQ01为亲本毒株,在CEF上连续传代之后,利用CRISPR/Cas9系统对其meq基因进行编辑,通过一系列试验鉴定和分析,最终建立一株meq基因编辑缺失的MD疫苗候选毒株,命名为SQ01Δmeq。1日龄SPF鸡攻毒试验结果显示,在77 d试验周期内,亲本毒株HNSQ01不仅严重抑制感染鸡生长并导致免疫抑制,而且导致100%的MD发病率、100%致死率及80%的肉眼观察肿瘤发生率;但SQ01Δmeq未引起感染鸡的生长及免疫抑制,而且MD发病率、致死率及肿瘤发生率均为0%,表明其对宿主无致病性,生物安全性良好。本研究建立的meq基因编辑缺失MDV毒株SQ01Δmeq,为后续研发新型高效的MD疫苗奠定了重要基础。
关键词: 马立克病 MDV meq CRISPR/Cas9 基因编辑 基因缺失 新型疫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