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稻瘟病菌群体遗传宗谱组成与水稻品种布局的相关性分析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Rep-PCR分子指纹对来自贵州的200个稻瘟病菌菌株进行了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在0.83遗传相似水平下,供试菌株被划分为87个单元型,17个宗谱;同时,病菌群体遗传宗谱的组成与各地区水稻品种的布局有极大的相关性。以杂交稻为主栽品种的几个地区,如遵义、黔东南、黔西南等,稻瘟病菌群体的遗传宗谱相对单一,且多为优势宗谱GZL17;以地方品种或粳稻为主栽品种的地区,如六盘水和毕节,稻瘟病菌群体的遗传宗谱较为分散,各个宗谱所占的比例相对均匀,没有优势或次优势宗谱,显示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因此,大面积种植杂交水稻可促使稻瘟病菌群体的遗传背景趋于一致,增加稻瘟病的成灾风险。


郑州地区甜樱桃花芽形态分化的观察
《果树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甜樱桃品种早红宝石、红灯和拉宾斯的花芽形态分化进行观察。结果表明,(1)花芽形态分化起始期与果实成熟期没有直接相关性。早红宝石、红灯和拉宾斯的花芽形态分化期分别为5月1日—8月20日、5月1日之前—8月10日和5月1日—9月10日。(2)早红宝石和红灯花芽形态分化进程基本一致,比拉宾斯的早10~20d。(3)花芽形态分化速率受温度调节,适宜早红宝石和红灯花芽形态快速分化的温度可能低于适宜拉宾斯花芽形态快速分化的温度。
独蒜兰共生菌根真菌动态变化研究
《湖北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兰科植物菌根真菌单菌丝团分离方法,对独蒜兰盛花期和盛叶期菌根真菌进行了分离培养,结果发现根形成早期、根伸长区和近根尖成熟区、外皮层细胞中以生长快、气生菌丝发达的Epulorhiza属菌根真菌为主,成熟根、近根基部成熟区、皮层中部及内皮层细胞中以生长慢、气生菌丝不发达的Epulorhiza属菌根真菌为主。生长快、气生菌丝发达的Epulorhiza属菌根真菌对寄主的侵染力强,对菌根的形成及独蒜兰的生长发育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生长慢、气生菌丝不发达的菌根真菌对寄主的侵染力弱,对菌根的维持起重要作用;这两类Epulorhiza属菌根真菌协同作用,共同促进菌根的形成和维持,这为组培苗的菌根化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等离子体处理红杂10号种子对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贵州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观测经过等离子体处理番茄种子的植株生长发育和产品品质的变化,从而找到提高番茄产量以及抗病性的等离子体处理的适宜电压范围。利用大气压等离子体装置对番茄种子(红杂10号)进行处理,研究了不同电压(4 760~6 800 V)的大气压等离子体处理番茄种子后对番茄植株生长以及产量与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电压的等离子体处理后对番茄植株生物性状的影响效果不同,等离子体处理的7个组的单果重(>80 g)、果长(≥5.2 cm)、果粗(≥5.5 cm)均比对照(CK)有明显提高。处理后的番茄抗病毒病除第6组和第7组与对照CK发病率相同外,其他组的病毒发病率均为2.08%。等离子体处理的7个组的总产量均比对照(CK)高(>2 797 kg/667m2),产量最高的是3 540 kg/667m2(6 120V),总产量比CK提高26.56%。综上所述,等离子体处理电压范围在5 440~6 120 V对番茄的大多数指标较好,最好的是6 120 V处理。从番茄总产量和抗病性方差分析以及回归预测均与实验数据基本一致。


有机土影响大棚白菜产量和品质的生理机制
《西南农业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普通土壤栽培为对照,研究了农产废弃物玉米秸秆及大粪干为主要原料经腐熟后与洁净土配制的有机土栽培基质对大白菜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有机土栽培的大白菜生长势好,根系活力强,光合速率高,增产效果极显著,产量提高28.1%;而大白菜的硝酸盐含量降低了470 mg/kg,降幅达36.7%;有机土栽培还明显增加了大白菜叶球的干物质含量,增幅为16.8%;与对照相比,有机土壤栽培的大白菜的粗蛋白含量、总糖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表明有机土栽培在提高大白菜产量和改善白菜的营养品质方面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玉草1号产量构成因素和最适密度研究
《种子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玉草1号的产量构成因素及其最适密度。结果表明,影响单位面积产量的主要因素是分蘖数、单株产量和种植密度,其中种植密度对单位面积产量的影响最大。建立了多元回归方程Y=-214.7138+23.0069X2+52.8086X5+1.3233X6(X2、X5、X6分别代表分蘖数、单株产量和种植密度)。分析出了最适种植密度,为45000株/hm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