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副溶血性弧菌广谱裂解性噬菌体的筛选及其在海产品安全控制中的应用
《食品科学 》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菌株作为宿主,从污水样品中分离裂解性噬菌体,并对其生物学特性及其在模拟污染黄鱼中Vp的抑菌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获得5株广谱裂解性噬菌体,形态鉴定属于肌尾噬菌体科(Myoviridae)、长尾噬菌体科(Siphoviridae)和盖噬菌体科(Corticoviridae),裂解谱结果显示单噬菌体分别可以对5~24株不同来源的Vp菌株产生裂解效应,由5株噬菌体构成的混合物VppMIX能裂解所有Vp菌株(42株)。噬菌体分离株在60℃和pH 4~10条件下具有良好的裂解活性。单噬菌体不敏感突变频率(bacteriophage insensitive mutant frequency,BIMF)在10~(-3)~10~(-5)范围内,但VppMIX能够显著降低的BIMF值达到10~(-6)。应用Vp模拟污染黄鱼片作为模型研究VppMIX的抑菌效果,结果显示在25℃恒温保藏12 h后,不同剂量VppMIX处理的黄鱼样品中Vp载量比对照组(未处理)降低了1.41~4.98(lg(CFU/g))(P<0.01)。本研究为海产品中致病性Vp的控制提供了新型生物抑菌剂。


杜梨NHX基因家族的鉴定及其在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果树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NHX基因亚家族为钠氢逆转运体,具有Na+/H+exchange(PF00999)蛋白结构域,广泛存在于多种物种中,主要参与植物响应盐胁迫过程离子平衡的重建。分析鉴定杜梨中NHX基因及其耐盐机制有助于实际生产中更为有效地利用这一砧木资源。【方法】结合已公布的梨基因组数据以及拟南芥相关数据,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鉴定杜梨NHX基因家族成员;通过MEGA7.0软件进行序列比对以及进化分析;通过在线工具Pfam、SMART以及GSDS进行基因结构分析;通过定量PCR技术分析非生物胁迫下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特征;应用火焰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NaCl胁迫下杜梨不同组织中Na+与K+含量。【结果】成功鉴定出16个候选基因,其中有4个基因属于NHX亚家族,4个基因属于CHX亚家族,8个基因属于KEA亚家族。预测的候选基因均含有Na+/H+exchange功能域;NaCl胁迫下,预测的16个基因在叶片中的表达差异大,但在8 h以后均为负调控;在茎中,PEG6000处理下,PbNHX1的表达量显著增高,且高于同一时期NaCl胁迫下的表达水平,仅在48 h时低于同一时期NaCl胁迫下的表达水平;在根中,基因PbNHX12、PbNHX13、PbNHX14和PbNHX15在NaCl胁迫和PEG6000处理下在任何时间段均为负调控。【结论】在盐胁迫过程中,与拟南芥NHX基因进化关系最近的PbNHX1和PbNHX11呈现出负调控模式,与拟南芥KEA基因进化关系相近的PbNHX10和PbNHX7可能参与K+的运输。


变棕溶杆菌OH23次生代谢产物抗菌活性的分析及其发酵培养基优化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变棕溶杆菌Lysobacter brunescens OH23菌株发酵产物的拮抗谱进行检测,发现其发酵产物对黄单胞属植物病原细菌具有特异拮抗活性,并且对水稻黄单胞菌不同菌株的拮抗活性存在差异。本研究进一步对OH23次生抗菌物质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发现OH23产生的次生抗菌物质对高温、紫外光照、蛋白酶、非强碱性环境均表现稳定,但在强碱性环境(pH 11.0)下拮抗活性丧失。最后,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设计对OH23发酵培养基组分进行了优化,最终确定OH23高产次生抗菌物质的培养基配方为高聚蛋白胨5 g/L、酵母粉5 g/L、可溶性淀粉6 g/L、FeSO_4·7H_2O 15 mg/L、ZnSO_4·7H_2O 5 mg/L。
关键词: 变棕溶杆菌 水稻黄单胞菌 次生代谢产物 抗菌活性 培养基优化


熟化垫料等氮量替代化肥对小麦产量、土壤养分及当季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高效合理地进行熟化垫料的大田利用,在相同施氮量(225 kg/hm2)条件下,以猪发酵床熟化垫料不同比例替代化肥(不施肥对照、施化肥、熟化垫料1/2氮量替代、熟化垫料3/4氮量替代和熟化垫料全氮量替代),研究其对小麦当季产量、当季土壤养分以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施氮量熟化垫料不同替代量下,小麦当季籽粒产量、穗数、穗粒数、株高及穗长差异显著(P<0.05),产量依次为氮素化肥处理(7365.3 kg/hm2)>熟化垫料1/2氮量替代处理(7225.1 kg/hm2)>熟化垫料3/4氮量替代处理(6293.3 kg/hm2)>熟化垫料全氮量替代处理(5160 kg/hm2)>不施肥对照(3676.8 kg/hm2);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随熟化垫料施用量增加而增加;小麦氮肥表观利用率随熟化垫料替代比例增加而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氮肥偏生产力与氮肥农学效率则呈现降低趋势.综合考虑小麦产量、土壤养分状况以及氮肥利用率,熟化垫料1/2氮量替代可以达到单施化肥的效果.


2020年后中国的减贫战略思路与政策转型
《中州学刊 》 2019 北大核心 CSSCI
摘要:脱贫攻坚正引领贫困地区发生历史性转变,到2020年中国将实现现行扶贫标准下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面脱贫,反贫困取得历史性胜利。但由于贫困是一个客观现象,不仅相对贫困问题没有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也将长期存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防止返贫,需要及早谋划脱贫攻坚目标任务2020年完成后的战略思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调整优化现有的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住房保障扶贫、兜底保障扶贫等相关扶贫政策,推动政策、责任、帮扶、监管统筹接续,夯实防止返贫的基础,构建长效脱贫机制。


凝结芽孢杆菌对养殖水质及青虾肠道菌群、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和抗病力的影响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凝结芽孢杆菌Bacillus coagulans对养殖水质及青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肠道菌群、血清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和抗病力的影响,在养殖水体中分别添加浓度为0、10~5、10~6、10~7 CFU/mL的凝结芽孢杆菌(分别记为A0、A1、A2、A3组),在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养殖体质量为(2.50±0.32)g的青虾28 d后,测定青虾肠道菌群数量、血清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和抗病力.结果表明:添加凝结芽孢杆菌的各试验组水体氮磷指标总体上低于对照组,且A3组最低;A2组对虾肠道总菌数和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数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2和A3组弧菌Vibrio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各试验组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数量较对照组略有所增加(P>0.05);除A1组溶菌酶外,各试验组对虾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溶菌酶(LZM)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较对照组略有所提高(P>0.05);经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攻毒后,各试验组青虾成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A3组青虾成活率最高(60%).研究表明,养殖水体中添加凝结芽孢杆菌可改善养殖水质和青虾肠道菌群数量,提高青虾非特异性免疫力和抗病力,最佳添加浓度为10~7 CFU/mL.


连作对芋头根际土壤理化性状和微生物特性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芋头连作对土壤理化性状和微生物性状的影响,对芋头头茬和连作2年的根际土壤理化性状进行测定,用荧光定量PCR技术与Illumina高通量测序检测细菌和真菌数量、群落结构.连作芋头根际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钙、镁、铁含量较头茬下降显著,而速效钾、锌含量显著增加.连作细菌与真菌的基因拷贝数显著高于头茬.连作芋头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指数、相对丰度较头茬差异较小,但连作芋头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头茬,且门、属的丰度与头茬有较大的差异,其中连作镰刀菌属、亡革菌属、周刺座霉属、小画线壳属的丰度较头茬大幅增加.连作改变了根际土壤营养元素含量,造成根际土壤细菌与真菌数量显著高于头茬,引起了土壤致病真菌丰度大幅增加.


鉴别牛5种重要病毒的LAMP-基因芯片方法的建立
《动物医学进展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为建立牛的主要疫病的快速、准确及高通量鉴别诊断技术,以赤羽病病毒(AKV)、牛白血病病毒(BLV)、蓝舌病病毒(BTV)、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和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5种牛传染病病原为研究对象,将LAMP技术与微流控芯片技术有机结合,建立了相应的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并优化了该基因芯片的反应条件。结果表明,建立的基因芯片可同时检测上述5种病原,特异性好,60 min反应时间即可给出检测结果。其中AKV和PPRV的敏感性为10~3 copies/μL,BLV的敏感性为10~5 copies/μL,BTV和BVDV的敏感性为10~2 copies/μL,与LAMP检测的敏感性一致。成功建立了基于LAMP技术的5重RT-LAMP基因芯片,可同时快速准确检测上述5种病毒,为口岸检疫探索出一种能快速、高通量检测动物疫病的方法。
关键词: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 高通量 微流控芯片 牛的病毒鉴别检测


两株猪圆环病毒2型的分离鉴定和小鼠致病性试验
《畜牧与兽医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采集自江苏某猪场临床表现为疑似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的猪组织病料,经PCR检测为猪圆环病毒2型(PCV2)阳性,阳性病料经无菌处理后接种PK-15细胞进行PCV2分离并进行测序.采用间接免疫荧光(IFA)和相关基因序列分析软件进行鉴定、分析.用分离的毒株人工感染BALB/c小鼠,观察其对小鼠的致病性.结果显示,成功分离到2株PCV2毒株,分别命名为X46和5123,两毒株基因全长均为1 767 bp,遗传进化和同源性分析显示两毒株分别为PCV2d和PCV2b亚型,分离株P20代毒在PK15细胞上的TCID50分别为105.5TCID50/0.1 mL和104.5TCID50/0.1 mL.小鼠感染试验结果显示PCV2对小鼠增重有抑制作用,对肝、脾和肾有较强的侵袭能力.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PCV2的致病机理及开发新型疫苗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不同微生物菌剂对辣椒疫病的防控效果及对土壤性状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解淀粉芽孢杆菌(BB2)、长枝木霉(TB2)、棘孢曲霉(BAS1)3种微生物菌剂对辣椒疫病的防控效果以及对土壤性状的影响.通过测定病情指数、植株生物量、土壤化学及土壤微生物等指标,研究不同处理下辣椒疫病的发生程度以及相应土壤性状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3种微生物菌剂均有一定的防控效果;辣椒移栽前期,BAS1处理从第13 d开始病情指数增长较快,第19 d后增长逐渐平缓,而BB2、TB2处理则从第25 d起病情指数开始加速增长;移栽后40 d,各处理的防治效果从高到低依次为BB2、TB2、BAS1,其中BB2的防治效果最高,达到了60%以上.土壤微生物数量测定结果显示,3种微生物菌剂处理后,土壤中相应微生物的数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而辣椒疫霉的数量显著低于对照,表明3种微生物在辣椒根际均有较好的定殖作用,且能抑制病原菌的增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