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新疆16个地方杏品种特性比较
《新疆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新疆的杏资源开发利用和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鲜食兼加工优良品种轮台小白杏为对照,对15个新疆地方杏品种的物候期、单果重、出仁率、果实VC含量、总糖、糖酸比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测定了轮台小白杏和15个新疆杏地方品种的物候期、单果重、果实营养品质等各项指标,发现新疆杏各地方品种花期较集中,但是果实成熟期、单果重以及营养品质相差较大,开发潜力大。【结论】毛拉肖和贾格达玛伊桑都是甜仁,出仁率高、核壳薄,适合加工;堪及玉吕克的极晚熟性可配合其他优良品种尝试培育一些中晚熟杏新品种;除堪及玉吕克、莎车黑叶杏、洛浦2号外,其余品种鲜食性都较好,其中贾格达玛伊桑鲜食性最强。


施肥方式对甜高粱秸秆产量和糖分含量以及酶活性的影响
《西北植物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4种施肥方式(CK、A1、A2、A3)对2个甜高粱品种‘新高粱3号’(XT-2)和‘新高粱9号’(T601)秸秆生物产量、糖分含量和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肥方式对2个品种的生育天数没有影响;品种XT-2以氮、磷、钾后移改进作追肥施入处理(A3)的生物产量最高(54 916.96kg/hm2),而T601以生育前期施入磷、钾肥全部作基肥一次施入处理(A1)的生物产量最高(64 136.60kg/hm2),两者分别比CK(不施肥)增产14.96%和10.48%。(2)甜高粱秸秆总糖含量与蔗糖含量随生育期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秸秆总糖含量在拔节期很低,其基本从挑旗期开始积累,并于成熟期达到最高值,且以XT-2品种在A3处理下的总糖含量最高(达到鲜基重12.7%)。(3)施肥方式对甜高粱秸秆蔗糖磷酸合成酶合成酶(SPS)和蔗糖合成酶(SS)活性的影响很明显,并以品种T601在A3处理下的SS活性最高(266.74mg.g-1.h-1)、品种XT-2在A1处理下的SPS活性最高(431.21mg.g-1.h-1),且二者均与其他处理差异极显著。研究发现,适宜施肥方式能显著提高甜高粱秸秆的生物产量、糖分含量和蔗糖代谢相关酶(SS、SPS)活性,从而有效改善甜高粱品质,增加其产量。


不同生态环境下对新疆冬小麦品种面团流变学特性的影响
《新疆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了解生态环境对新疆冬小麦品种面团流变学特性的影响。【方法】选择用新疆7个冬小麦品种于2009、2010年在6个海拔区(473~1 422 m)种植,探讨生态环境对冬小麦品种面团流变学特性的影响。【结果】面团流变学特性指标在基因型、环境(除形成时间外)间呈显著或极显著差异。不同品质类型品种间、不同地点间冬小麦面团流变学特性变化不同。三种筋型冬麦品种在稳定时间、评价值、最大拉伸阻力间的差异均显著;中强筋类和中弱筋类的形成时间、延伸性差异不显著,与强筋类差异显著;强筋类和中强筋类的吸水率、弱化度差异不显著,与弱筋类差异显著。随着海拔递增,三种筋型小麦弱化度升高,最大拉伸阻力、拉伸面积则降低。强筋类面团流变学特性主要指标在乌鲁木齐点表现最好,于田点最差。生态因子与面团流变学特性的分析表明,海拔高度与吸水率、弱化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延伸性、最大拉伸阻力、拉伸面积呈极显著负相关。平均温度与吸水率、形成时间、评价值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与延伸性、拉伸面积、最大拉伸阻力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光照对吸水率、形成时间呈显著正效应,与弱化度、最大拉伸阻力、拉伸面积呈显著或极显著负效应。而降水量与面团流变学特性的相关性均不显著。【结论】强筋类品种在新疆北部地区的表现好于南部地区;而中强筋和中弱筋类在上述区域均适宜种植。


7种种子处理剂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效果
《新疆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室内发芽试验及田间小区试验,明确7种种子处理剂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效果及对小麦发芽、出苗和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药剂处理小麦种子后,进行室内发芽试验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供试药剂在处理浓度下对小麦发芽、出苗及生长无不良影响,各处理小区的小麦白穗率显著低于对照区,各药剂浓度处理对小麦全蚀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200 mL/100 kg种子处理、2.4%苯醚甲环唑+2.4%咯菌腈悬浮种衣剂300 mL/100 kg种子处理、1.1%咯菌腈+3.3%精甲霜灵+6.6%嘧菌酯悬浮种衣剂300 mL/100 kg种子处理、125 g/L哇噻菌胺悬浮剂200 mL/100 kg种子处理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效果均在80%以上。[结论]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2.4%苯醚甲环唑+2.4%咯菌腈悬浮种衣剂、1.1%咯菌腈+3.3%精甲霜灵+6.6%嘧菌酯悬浮种衣剂和125g/L哇噻菌胺悬浮剂对小麦生长安全,对小麦全蚀病防治效果较好,在生产上可合理轮换使用。


甜高粱种质资源在新疆的多样性表现及聚类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多样性指数、变异系数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国内外72份甜高粱种质资源24个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14个质量性状中粒色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为1.6333,幼苗色和结实形式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低为0,平均为0.7460;10个数量性状中穗长、茎粗、锤度、单穗粒重、单株秆重、出汁率、千粒重、株高、穗重、生育期都存在较大的变异,变异系数幅度为7.85%~53.01%,各性状多样性指数均较大,平均2.0061;穗长的多样性指数最大,为2.1383,生育期多样性指数最小,为1.7331,表明新疆现有甜高粱资源拥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聚类分析将72份资源划分为四大类。
玉米ZmCIPK21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核农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CIPK(CBL-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是近年来鉴定出的植物中特有的一类Ca2+传感器,与其互作的蛋白一起在植物特定的生长发育和应答胁迫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从玉米中克隆到1个1338bp的ZmCIPK21基因,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ZmCIPK21与盐、ABA、高温等逆境胁迫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ZmCIPK21基因组含有14个外显子和13个内含子,蛋白结构上具有CIPK所共有的N端激酶结构域和C端NAF保守结构域。与拟南芥CIPK家族进化分析结果显示ZmCIPK21与AtCIPK21具有较高同源性。


滴灌条件下冬小麦土壤水分变化特征研究初报
《新疆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一管6行布局是新疆滴灌冬小麦主要模式之一,研究其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制定滴灌小麦优化灌溉制度。【方法】通过大田和小区试验结合,在冬前滴灌450 m3/hm2的基础上,设春后3 750、3 150和2 475 m3/hm2三个滴水量处理;采用烘干法测定毛管管下、毛管管间(离毛管45 cm)位置0~140 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结果】1管6行模式下,管下和管间位置土壤水分分布有一定差距,春后滴水量为3 150和2 475m3/hm2处理管间位置在水分胁迫情况下,土壤水分含量有一定的波动变化,消耗利用了更深层土壤水分;3 750 m3/hm2处理管下及管间位置不同土层土壤水分变化较稳定。【结论】在同等条件下,北疆地区滴灌冬小麦大田灌水定额应确定在750 m3/(hm2.次)范围为宜。


施氮量对枣麦间作小麦光合速率、光合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新疆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枣麦间作模式下,探讨施氮量对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确定枣麦间作模式下合理的施氮量。【方法】在枣麦间作模式下,研究不同施氮量对小麦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光合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和产量构成的变化。【结果】在枣麦间作模式下,施氮量处理小麦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光合物质积累及分配显著高于对照,且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显著提高;施氮量处理显著提高了小麦收获穗数和穗粒数,千粒重与对照无明显差异,产量显著提高。【结论】在枣麦间作模式下,通过合理增施氮肥量,提高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延长叶片光合功能期,增加光合物质累积量的同时,促进光合物质向籽粒分配的比例,通过主攻收获穗数和穗粒数来提高产量,是实现枣麦间作小麦高产的有效技术模式。


生活垃圾堆肥对土壤重金属含量及玉米产量、品质的影响
《新疆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评估一定时期内施人生活垃圾堆肥对土壤重金属及玉米产量、品质的影响。[方法]以玉米为供试作物,施用化学肥料为对照,通过施用不同量的生活垃圾堆肥和化肥配合,研究连续两年施入垃圾堆肥对土壤和玉米籽粒重金属累积的影响。[结果]通过连续两年试验,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土壤肥力明显提高;而Cd、Pb、As、Hg等4种重金属含量随垃圾堆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Cr含量基本不变;玉米籽粒中Cr、Cd含量随垃圾堆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各处理土壤5种重金属Hg、Cd、Cr、As、Pb含量均未超出《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的二级标准。玉米籽粒中Hg、Cd、Cr、As、Pb含量未超出国家食品卫生标准的标准值。当施肥量为30 000 kg/hm~2时,玉米产量较对照有明显增加(P<0.05)。[结论]一定时期内,适量垃圾堆肥农用短期内能提高土壤肥力,并且不会引起土壤重金属污染,也不影响玉米籽粒的食用,使用多年后应及时监测。


新疆耕地变化的时间特征及耕地保护的SWOT分析
《新疆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新疆的后备耕地资源面积为1 425.60×104hm2,占全国后备耕地资源的21.69%。在当前城市化、工业化步伐不断加快,人口不断增长,各业用地矛盾日益突出、粮食安全等问题十分严峻的情况下,新疆在我国耕地保护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研究在通过对新疆耕地保护的优势劣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为耕地保护战略的制定及实施提供依据。【方法】SWOT分析方法。【结果】(1)1997~2007年,全国的耕地面积呈减少的态势,而新疆则反之,耕地面积净变化率为3.23%。新疆的耕地面积变化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1997~2001年为耕地的快速增长期;2001~2004年为耕地的快速下滑期;2004~2007年为耕地面积的缓慢恢复期。(2)新疆耕地保护的优势在于水土光热资源较为丰富,农业生产条件好,农产品品质好,比较优势明显;劣势在于资源性缺水较为严重,土壤贫瘠,水土流失、盐渍化问题严重。面临的机遇为周边区域和国家对新疆农产品的需求增大,耕地经济效益连续多年提高。国家和新疆加大了对耕地的资金投入,面临的挑战为新疆绿洲外围生态环境趋于不利化,生态需水向农业用水的保障提出了挑战,耕地可持续利用面临考验。【结论】通过SWOT分析可以得出,通过适当的方法能够使新疆耕地得到保护,农业获得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是新疆耕地保护的主要障碍因素。基于上述分析,新疆的耕地保护战略应该为在保持现有耕地面积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耕地质量,加大土地整理力度,控制土地开发,提高耕地利用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