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太湖地区氮素化肥合理施用技术研究 Ⅶ.单季晚稻氮肥肥效和适宜用量
《江苏农业科学 》 1984
摘要:我们自1981年起,开始研究单季晚稻氮肥施用量与施用技术.本文是1982和1983年多点田间试验的主要结果.


蛋白质水平对杂交猪肥育性能的影响
《中国畜牧杂志 》 1984
摘要:迅速提高商品猪的瘦肉率,是当前养猪生产中亟待研究的问题。本试验拟探讨日粮蛋白质水平与杂交组合对肥猪增重、饲料报酬和瘦肉率的影响,以及日粮、组合两者的互作效应,供生产实践参考。


氮肥面施对培育壮秧的效果
《江苏农业科学 》 1984
摘要:为了探索水稻幼苗的吸氮规律,改进幼苗期氮素化肥的施用方法,达到培育壮秧的目的,我们从1981年起进行了水稻秧田期氮素化肥运筹试验,揭示了秧田面施氮素化肥对培育壮秧有明显的效果.


从高产经验分析我省蚕豆生产潜力
《江苏农业科学 》 1984
摘要:我省蚕豆播种面积约300多万亩,占夏收面积的13%.其中三分之一作绿肥,三分之二收干豆.蚕豆面积的90%分布在沿江沿海农区,在当地作物布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在七十年代,由于应用良种和改进栽培技术,平均单产达262斤,并出现了单产五六百斤的田块.启东县蚕豆平均亩产连续10年超过元大麦.为全省蚕豆赶超三麦(七十年代平均单产,蚕豆为三麦的85.33%)提供了经验.调查研究这些高产经验,并将它推广到生产中去,对促进大面积平衡增产和蚕豆的粮、菜、肥、饲综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生态类型小麦品种播种期的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 1984
摘要:为了探索不同播种期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划定不同类型品种的适宜播种范围,为指导大面积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从1979年起,进行了小麦不同类型品种适宜播种期范围的研究.小麦进入越冬期的温度指标及越冬期确定小麦进入越冬期的温度指标及越冬期,在理论上可以验证现有越冬期温度指标


稻麦轮作制中免耕效果的研究 Ⅲ.对土壤养分和供肥能力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1984
摘要:前已报道,在稻麦轮作制中应用灭茬免耕法,能保护水稻土土层中的通气爽水结构,有防渍促爽,防止青泥化,促进鳝血化和培肥土壤的作用,并就防渍促爽问题进行了专题探讨.本文则从水稻土经连续免耕一定时期或实行少耕后发生的土壤养分和供肥能力的变化,评述其培肥土壤的作用.


国外油菜植保研究的一些情况
《中国油料 》 1984
摘要:Evans报道,英国的油菜种植面积已从1976年约5万公顷扩大到1982—83年度的20.5万公顷。农业发展和推广服务部门的植保专家每年都要进行冬油菜的病情调查。结果表明,发病情况与农艺措施有密切的关系。黑斑病(Alternarid brassicae)是最主要的病害。


水稻旱地小苗条寄秧的高产及生育特点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 1984
摘要:旱地小苗条寄秧分二段育成,先在旱地密播(播量800~1000斤/亩)薄膜平盖育小苗,二叶一心时再条寄到寄秧田育壮秧.据1982和1983年我所在10个试点30组对比试验结果,旱地小苗条寄秧比常规秧(对照)平均亩增稻谷56.3斤,增产7.7%.其中前季稻增8.3%,后季稻增7.4%,单季稻增4.3%.并且省工省种,经济效益较高.1983年在苏州、无锡两市的后季稻上推广了10多万亩,获得了较好的产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