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9911条记录
日本的草地研究概况

农业经济问题 1984

摘要:一、日本草地的发展和利用 日本的耕地面积在逐年下降,根据农林水产省的统计资料:1965年600多万公顷;1979年547万多公顷;到1983年,已不足500万公顷。而草地面积则逐年增加,根据统计,1965年,牧草地面积14万公顷;1979年54万多公顷,到1983年已发展到55万公顷以上。据国立草地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土壤速效磷三种测定方法的比较

江苏农业科学 1984

摘要:近年来,由于土壤普查工作的开展和研究工作的深入,对土壤测定迫切要求能采用迅速、经济、简便、统一的测定方法.特别是提出施肥建议时,必须有各种可供比较的稳定指标.目前全国土壤速效磷的测定,倾向于统一用Olsen法(不包括精密的研究工作),但在我国实际条件下还觉得有些不足.因为单独使用NaHCO_3提取,受土壤pH的影响很大,对提取温度的要求很严格,温度和放置时间也影响提取液本身的pH,提取出的磷量少,范围窄,差别不大;在酸性土壤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太湖地区稻田耕作方法的研究 Ⅲ.免耕稻田土层中磷的活动

江苏农业科学 1984

摘要:植物生长三要素中的磷,不象氮很容易通过土壤剖面向下移动.经典的看法,磷是紧紧地被土壤粘粒分子所固定,或者接近于不能被植物利用.传统的施磷方法,是把磷作为基肥,撒施在播种层下面.但是在免耕情况下很难采用这种方法,只能与有机肥一起撒施在0~5厘米表土层内.因此,研究免耕田块土壤磷的供应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根据多年免耕试验田土壤剖面速效磷的分布及施磷试验对比结果,分析免耕田施肥与供磷的关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螟性诱剂在测报上的应用

江苏农业科学 1984

摘要:昆虫自身分泌极微量的激素以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求得生存和繁殖.利用昆虫的性信息素以控制昆虫性行为反应,是当前一项新的科学方法.尤其是人工合成的性诱剂问世后,其应用价值更引起人们的重视.大螟是杂食性害虫,寄主多,越冬场所广,虫源比较复杂,特别是趋光性弱,依靠灯下诱蛾量进行测报极感不足,而田间剥查化蛹进度和查卵工作量又大,往往因测报工作的失误造成大量损失.从1982年起我们将人工合成的大螟性息素制成诱芯应用于测报,取得初步结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外界环境对小麦光合强度的影响及其改善途径

江苏农业科学 1984

摘要:光合作用是植物干物质和产量形成的基础.研究结果表明(江苏农业科学,1983,12期),在小麦不同生育阶段限制光合能力的主要环境因素中,前期是温度,中期是氮素,后期是光强.在此基础上,我们从环境,栽培技术和植物本身三者的关系上,着重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溶性盐酸灰分法测定猪日粮的消化率

江苏农业科学 1984

摘要:饲料消化率测定,是评定饲料营养价值,合理配合日粮,提高饲料报酬,增加畜禽生产效益所必须的技术手段.全粪收集法测定消化率,工作量大,进度慢;简化的饲料消化率测定方法,国外早已探索,如以Cr_2O_3为外指示剂法,但回收率很低(75~87%).1962年Shrivastava发现牧草中含有不溶性盐酸灰分(以下简称AIA),以它为自然内指示剂,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回收率达99.8%.此后,1974~1977年Keulen等分别对仔猪、仔鸡和绵羊用AIA法与全粪法作对比测定,确认AIA法具有显著优越性.我们于1980~1981年,分3期应用AIA法测定生长肥猪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桃特早熟品种幼胚培养技术

江苏农业科学 1984

摘要:发育不完全的非常幼小的桃胚,PF值(胚长/种子长)在0.4以下,通过改良培养基培养成苗,为利用特早熟母本的杂种幼苗培育更早熟的桃子新品种创造了条件.材料与方法:采用特早熟品种“雨花露”自然授粉的种子,从胶体状胚乳中取出幼胚(PF值0.4以下).以Tukey和MS培养基为基础,添加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等,共分16个处理.接种材料置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抗赤霉病育种初步探讨

江苏农业科学 1984

摘要:1975年开始,我们将抗赤霉病作为小麦育种的重点内容之一.由于工作伊始,基础薄弱,在育种的原理、材料、方法上进行了一些探索,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搜集和鉴定抗赤霉病种质,向高产材料和早熟材料转育抗性抗病亲本是抗赤霉育种的基础材料.九年中共选用43个亲本,其中有的是经过接种鉴定,证明具有抗性而后选用的;有的虽经文献介绍是抗病材料,但后来经鉴定并不抗病而停止使用的.九年来共配制杂交组合3287个,其中抗赤霉病组合1758个,约占一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辐射杀虫技术的应用

植物保护 1984

摘要:利用辐射防治贮粮、食品、检疫害虫等,具有方法简单、效果显著、可以穿透包装物而直接杀死内部的害虫,和一次投资、多年受益等优点。先进国家在50年代已开始研究,60年代逐步应用于生产(详见表)。我国自1960年开展此项工作,目前有关食品的辐射治虫因涉及食品卫生法,正待国家批准,不久即可用于生产,至于辐射用于防治图书档案和家俱等害虫。由于可不考虑辐射安全性的卫生标准,已可推广投产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丹毒弱毒菌种G4T(10)的安全试验

兽医药品通讯 1984

摘要:猪丹毒弱毒菌种 G4T(10)的安全试验在过去实验室研究过程中,已用小白鼠做了37个批组的试验,平均存活率为91.9%;用猪做了7批试验,除少数试验猪体温有短暂的升高0.5℃—1℃外,未见有其他不良反应。各兽医生物药厂用本菌种生产的菌苗已超过5亿头剂,经过安检也证明是安全的。我们在菌苗的试点地区曾观察与检查了注射猪150万头,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