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猪兔感染弓形体后免疫机理的探索——Ⅳ.猪感染弓形体强弱毒虫株后的变态反应
《江苏农业科学 》 1984
摘要:自Frenkel(1948)氏发现变态反应可诊断弓形体病以来,大量资料证实有较高的检出率.本试验企图通过皮内变态反应,检测“NTA”与“NT”虫株免疫动物的变态反应并进行比较,以探索两种虫株的细胞介导免疫机理.材料与方法抗原制备:参照哈尔滨兽医研究所(1979)猪弓形体病研究组的变态反应抗原制备方法略加改进.


鸡新城疫的免疫及其免疫程序
《江苏农业科学 》 1984
摘要:鸡新城疫(ND)是一种高度传染的烈性病.为了防制此病的流行,各国学者相继研究出多种ND疫苗.这些疫苗虽均有一定的免疫效力,但免疫期尚不理想,且各有其优缺点.为了促进养鸡业的发展,现将各种疫苗的特性,影响免疫效力的因素,以及免疫程序简介如下.ND疫苗的种类及其特性当前各国使用的ND疫苗大致分成活苗和灭能苗两大类.以ND中、弱毒制成的各种活毒苗,具有较好的免疫效力,生产成本低,使用方便,可采用点眼、滴鼻、饮水、喷雾等途径免疫,较受群众欢迎.但采用活毒苗免疫往往能激发呼吸道疾病、产蛋下降等不良反应,并可能有潜在散毒的危险.


变通的Friis兔肉汤培养基制备法
《江苏农业科学 》 1984
摘要:据报道,Friis(1977)培养基可分离培养猪肺炎霉形体和猪絮状霉形体.考虑到国内实验室无菌条件和药物供应状况,我们按照报道方法变通制备上述培养基,作猪肺炎霉形体的分离和培养继代,以及微粒凝集的血清学诊断,均获得满意效果.


去势对肉猪增重和胴体品质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1984
摘要:在肉猪生产中,我国的传统习惯是公母仔猪在断奶前后进行去势.一般猪去势后较温顺,易于管理,育肥较快,且可除去公猪肉的羶味.国外有些国家对公猪去势,而母猪一般不去势,也有些国家搞超早期(生后一周)去势.近年来,在商品瘦肉猪生产技术的研究中,有人建议采用控制去势措施来提高瘦肉率.本试验就在于探索去势对商品猪生产性能的影响,以便在生产实践中为提高增重和改善胴体品质提出对策.


云南稻在南京种植时的形态变异
《江苏农业科学 》 1984
摘要:云南省地处西南边陲,境内地形复杂,海拔高低悬殊,气候差异很大,形成了类型繁多并具有耐寒、耐旱、抗病虫、大穗、大粒、米质好等性状优异的云南高原稻种,为国内外育种工作者所重视.但由于株型高大,外地引种易倒伏,难以利用.为此,将云南稻在南京种植,研究其植株形态变异的规律,以期在育种上利用.


杂交稻病虫草害的序列防治
《江苏农业科学 》 1984
摘要:病虫草害发生的新动向镇江丘陵稻区种植杂交稻200~250万亩,约占水稻总面积的33~40%.杂交稻在生育过程中,受到多种病、虫、杂草为害,影响产量很大.一般年份因病虫为害(不包括草害)损失稻谷约两亿斤,减产8~10%.据近几年调查结果,杂交稻病、虫、草的发生和为害出现了新的动向,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外源性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七十年代以来,白背飞虱、褐稻虱和稻纵卷叶螟等外源性害虫,大发生频率增加,为害逐年加重,已成为杂交稻中后期的主要虫害.在当前防治工作中,应以这三种迁飞性害虫为主,结合防治纹枯病,制订防治策略.


塑料大棚蔬菜茬口类型的探讨
《中国蔬菜 》 1984
摘要:1978年以来我所在省内沿江和江淮地区提倡和推广使用蔬菜塑料大棚冬季育苗或留种,春季栽培或制留种,秋季再栽培的周年综合利用技术,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一技术是降低大棚生产成本,提高大棚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不仅推动了大棚持续发展,开辟了蔬菜均衡、高产、优质和多品种生产的重要途径,而且还培育了壮苗,繁殖了良种,在促进大面积蔬菜生产的高产稳产,加速实现蔬菜生产现代化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和欢迎。 为了充分发挥蔬菜塑料大棚综合利用的作用,使大棚在一年中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必须重视合理的茬口安排。根据我所的试验研究和调查总结,按照大棚的主要用途,初步认为综合利用的茬口可分为下列表中三种基本类型: 第一类是以栽培为主的茬口类型,由春季早熟栽培(主要是辣椒、番茄、黄瓜和四季豆等)、秋季延后栽培(主要是辣椒、番茄等)和冬季育苗(主要用于茄果类、瓜类和豆类)三茬组成。春季栽培一般于2月中下旬开始,前茬需在2月上旬前结束,最好用经过冻垡或秋季作露地栽培的大棚。在大棚内采用加盖草帘的小棚栽培茄果类和瓜类时,4月中下旬可上市,四季豆子5月中下旬上市,可部分解决4—5月淡季蔬菜供应。栽培时要注意品种选择,进行适宜的棚温管理和采用综合丰产栽培措施,以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秋季多层覆盖的番茄和辣椒可延迟至元旦或春节供应,对丰宫秋冬蔬菜花色品种有一定作用。秋番茄要采取防止病毒病发生的有效措施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为了避免连作,防止病害发生和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秋季可露地栽芹菜,排大蒜,种早萝V或进行青菜(白菜)多次作,冬季可进行冻堡。虽经济效益较差,但有利下茬蔬菜生长,可因地制宜交替应用。冬季育苗要采用多层覆盖,所育蔬菜苗种类和时间与秋延后早晚有关,延至元旦或春节时,大棚只能育瓜类、豆类和露地番茄苗,且翌年需安排其他类型的茬口;育早熟栽培的茄果类苗时,秋茬必须在11月中旬前结束,如种茄果类蔬菜,应采用早熟品种或在适宜播期内适当早播。为确保早熟高产,这类大棚应在春季用新膜扣棚。本类茬口可明显提高单产,并使所种蔬菜春提前或秋延后,除对满足市场需要有较大作用外还有较显著的经济效果,是主要的茬口类型之一。本类型因茬口安排紧,技术要求高,适宜在肥料充足,栽培水平较高,劳力较充裕且大棚主要用于栽培的近郊社队中采用。 第二类是以育苗为主的茬口类型,由冬季育苗,春季制留种和秋季延后栽培三茬组成。育苗需采用多层覆盖,一般从12月开始,前茬应在11月中旬前结束。为满足育苗需要,本类茬口宜在秋季或初冬用新膜扣棚。大棚既可当育苗床,用电热温床直接播种,也可作移苗床,用间断加温的电热温床或加盖草帘的小棚移苗。育苗时大棚的土地利用率为50—60%,如以每亩菜田需一4平方米播种面积计算,则每亩大棚可供80—100亩菜田直接育苗。移苗时每亩大棚能育10厘米x 10厘米苗四万株或7厘米x 7厘米苗八万株,可满足10—20亩菜田用苗需要。春季制 种以辣椒、番茄居多,只要掌握相应的制种技术便可获得比露地更高的种子产量。如早丰一号辣椒大棚制种一般可收40—50斤,矮黄番茄一代杂种可收10—15斤,均可满足200亩菜田用种需要。甜椒在大棚内生长良好,用大棚能繁殖原种和提高种性。春季如用于栽培则茬口变为第一类型,只是因育苗出茬较晚,栽培的蔬菜定值期推迟,早熟性和经济效益均较差。秋茬与第一类茬口安排相同,如大棚仍用于育苗,秋茬宜行露地栽培并至少在育苗前半月结束。准备苗床时要彻底清除棚内残株落叶,土地要深翻整平,营养土最好用棚外不带病菌的肥沃疏松土壤,不宜在棚内直接育苗或移苗,以免发生病害。本茬口类型既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又能为大面积蔬菜生产培育壮苗,对露地蔬菜生产的高产稳产有很大促进作用,是综合利用中最主要的茬口类型,已在生产中广泛应用。 第三类是以制留神为主的茬口类型,由冬春制留种,夏季育苗和秋季延后栽培三茬组成。本类型冬春季常用于大白菜、甘蓝等十字花科蔬菜的制留种,一般于12月将种株定植在大棚内,低温阶段盖膜和加盖稻草防冻,春暖后保持棚顶部薄膜,去除围裙膜并改用塑料纱围裙,既可避免高温或雨水影响制留种,又可防止昆虫异花传粉,保证种子质量。7月中下旬用这种设施育秋番茄苗,对防止病毒病有一定作用。如冬春不用于十字花科留种而在春季进行茄果类制留种,秋季就可作栽培,冬季可育苗,则成为第二种类型。本茬口类型应用不多,常在蔬菜良种场,农科站(队)或生产队繁殖十字花科蔬菜时采用。 大棚综合利用的各种茬口类型均需较高技术水平,操作管理也较严格,必须由专业组负责落实,管理人员需有一定的文化或技术水平。安排时要因地制宜选用适宜当地需要的茬口类型,不能生搬硬套。技术水平较差、劳力较紧的社队应首先保证主茬的利用,其他茬次要量力而行,否则达不到应有效果。季节上也要服从大棚的主茬,如有矛盾应将前茬提前结束或将后着推迟定植。同时,还应注意用地养地相结合,每种茬口类型均应使大棚有尽可能多的晒堡或冻堡时间,各类茬口宜交替使用,在一个棚内不宜长期安排一种茬口类型,有多个大棚的社队更应做到各类茬口搭配和交换安排,这样可避免病害发生,使各种茬口类型均能取得更好的经济效果和社会效益。另外,大棚综合利用的各种茬口每年都有6个月以上的时间在盖膜情况下进行,在此期间,常会遇到7—9级大风、暴雨或积雪危害。因此,所用大棚一定要牢固,结构必须合理,要采用防老化膜,这是大棚能否进行综合利用的基础,必须予以充分注意。塑料大棚蔬菜茬口类型的探讨@沈善铜$江苏省农科院蔬菜所


甘薯属(Ipomoea Genus)13个野生种的染色体数
《作物品种资源 》 1984
摘要:野生种质资源在作物育种中的重要作用已为广大育种工作者所认识,而且在许多作物的育种实践中已经收到不同程度的效果。尤其作为抗性种质,野生种更为人们所重视。同样,lpomoea植物在地球40°S—40°N的范围内广泛地分布着,Nishiyama(1981)确认在热带和温暖地区,人们已经


稻田土壤氮矿化类型与氮肥效应
《土壤学报 》 1984
摘要:近年来许多研究工作指出:水稻一生所需的氮素主要来自土壤。一些研究还注意到,土壤有机氮的矿化强度、容量及矿化类型与水稻生长有密切的关系。只有弄清土壤的供氮特征,才能通过施肥技术,协调土壤供氮和水稻需氮之间的供求关系,达到合理施肥和稳产高产的目的。本工作希望用实验室培养方法,测定土壤氮素矿化量及其累积曲线类型,研究其与田间试验中水稻产量、吸氮量及氮肥效应的关系,为预测土壤供氮水平和因土施肥技术提供依据。


淮北淮南气候条件与水稻产量形成的关系
《江苏农业科学 》 1984
摘要:我省的淮北地区属暖温带气候,淮南地区属北亚热带气候.淮北籼、粳稻的安全生长季分别比淮南少5~15天和20~25天,两地水稻生长季的气候条件差异很大.为了弄清淮北、淮南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产量形成,进一步提高我省水稻大面积产量,我们根据1979年以来在新沂和南京进行的地理播种试验和大面积生产的调查结果,在假设肥水条件以及其它因子都能满足水稻生育的前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