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灭茬免耕法在太湖地区多熟制水稻土上的应用
《江苏农业科学 》 1983
摘要:1980年起,我们在苏南开展了灭茬免耕法(前茬收获后灭茬碎土深5厘米左右)应用效果的研究.三年实践结果初步说明,在多熟制下应用免耕法,对水稻土有防渍促爽、培肥土壤、利于稻麦增产的功效.研究工作主要在平田地区本所黄泥土上两个大区及有关试验田内进行.1980年设稻稻麦三熟制定位试验,有常耕(种稻干耕水旋,种麦旋耕后整细)、常免等处理.1981年设稻稻麦和稻麦两年五熟制定位试验,有常耕及少耕(两年内耕翻一次、前四熟稻麦免耕栽培,第五熟麦常耕栽培)两个处理.各试验田前作均系大元麦,土壤含粘粒(<0.001毫米)25%,有机质2.7%左右,微酸性.同时在所外也设了一些对比田.现就主要结果论述如下.


二花脸生长肥猪消化性能的研究
《中国畜牧杂志 》 1983
摘要:本试验通过对二花脸生长肥猪在不同营养水平、不同粗纤维含量的饲养试验、消化试验和屠宰试验等,观察其饲料消化率、转换率及消化器官发育,探讨其消化性能特点。材料和方法以春产二花脸断奶仔猪42头,经防疫、驱虫、去势后选33头作为饲养试验,分Ⅰ、Ⅱ、Ⅲ组:Ⅰ组为高能低纤维组:Ⅱ组为中


太湖地区麦豆稻轮作制中春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中国油料 》 1983
摘要:我国大豆主产区,原在黄淮和东北,长江以南各省大豆仅有零星种植,且产量不高,不能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再者由于耕作改制,江南地区长期栽培双季稻后,土壤出现亚耕层青泥化,结构变差,肥料有效利用率降低,严重影响产量的进一步提高,出现农本提高,经济效益下降的现象。经调查当地耕作习惯,开展了麦一豆一稻轮作制的研究。 1975—1979年由于当时采用的春大豆品种为太兴黑豆,且耕作粗放,大豆亩产变幅在85.5—200斤。1979年选育出新品种“78—17”,结合新的栽培措施,在各点试验中,大豆


拟除虫菊酯类药剂防治棉田玉米螟的试验
《江苏农业科学 》 1983
摘要:两年来,我们进行了拟除虫菊脂类药剂防治棉田玉米螟的试验,以明确其防治效果、防治方法、残效期及对天敌的杀伤情况,为代替223乳剂提供依据.


一年三熟制麦套春大豆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营养特性的研究
《大豆科学 》 1983
摘要:1.南方麦套春大豆自幼苗到花芽分化期,因当时麦行郁闭,各器官组织的同化作用能力较其他生态条件下为弱,物质代谢的氧化还原和合成作用进行得也较缓慢,营养体弱小。盛花期由于麦子已刈割,行间光照充足,光合作用渐次增强,干物质迅速增高,物质代谢的氧化还原和合成作用迅速加快,植株内各种物质的流动速度比前期增加,代谢的活动方向转移到水解方面去,植株中可塑性物质自叶流向贮藏器官和繁殖器官。 2.结荚期是麦套春豆生育的最旺盛时期,糖、氮日平均增长量、叶面积指数、各部位总可溶性糖%以及叶的多糖都为一生中最高,也是同化作用最强,物质代谢的氧化还原和合成作用进行得最快的阶段。 3.结荚鼓粒期,南方麦套春豆所需氮素较多,初花期追施速效性氮肥和结荚鼓粒期的根外追肥,有利植株生育,因而能获得增产效果。 4.根据麦套春大豆生育期短,植株瘦弱、分枝少的特点,因地制宜,采用亚有限结荚习性品种,适当增加密度,保证每亩4万株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


紫云英根瘤菌新菌株盐48
《江苏农业科学 》 1983
摘要:本菌株从36个纯菌株中选出,已在生产上推广应用.血清型分类鉴定结果,盐48抗血清和对照菌株252抗原之间不起反应,表明盐48和252差异非常显著,可以证实是一个血清型不同的新菌株.(一)结瘤性能 盐48比对照菌株252结瘤早、根瘤大而多.沙钵鉴定25天考苗,盐48单株根瘤比252增0.75个;75天考苗,根瘤数比252增5.89个.田间试验,苗期盐48根瘤数比252增10.1~21.4个,单株鲜草重增加0.10~0.27克;初花期根瘤总数增12.0个,单株鲜重增0.70克;盛花期根瘤数增5.9~24.4个,单株鲜重增0.40~0.55克.


高光合速率种质资源的筛选技术——Ⅰ.用光合色素吸收光谱作为指标
《江苏农业科学 》 1983
摘要:目前从种质资源中筛选高净光合速率的材料,普遍采用红外CO_2测定法.据Ohno(1976)和广东农科院水稻所(1975~1977)报道,此法一年只能测定近百个材料,不能适应大批种质资源的筛选,因此迫切需要一种简而易行相对可靠的筛选技术.


根瘤菌剂的培养与应用
《大豆科学 》 1983
摘要:根瘤菌和豆科植物共生固氮,在农业实践中一直当作用地养地和提高产量的一项措施。据估计,它们每年可以固氮达90×10~6吨。据苏联1978年报告,在应用根瘤菌作为种子接种剂方面,大豆根瘤菌的应用占全苏大豆总面积37%,豌豆占24%,苕子占9%。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应用面积亦很大,并把根瘤菌作为常规措施应用,每年


苏南稻田麦-玉米-稻、麦-豆-稻三熟制农田生态效率
《江苏农业科学 》 1983
摘要:1980年我们从农田生态功能的角度对江苏太湖地区的七种种植制度作了初步分析与评价,认为当前该地区两种主要熟制中,麦稻稻制有一定生产潜力,但生态效率较低;麦稻制生态效率较高,但生产潜力不够理想.并设想能否从改进种植制度入手,达到生产潜力与生态效率均较理想的要求.为此,1981年在上年工作的基础上,选择了麦玉米稻,麦豆稻、麦稻稻、麦稻四种制度,在吴县越溪科学实验基点中等肥力田块上进行小区定位试验.小区面积500尺~2,重复三次,随机区组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