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6030条记录
贵州重点茶区茶园土壤pH值和主要养分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贵州重点茶区茶园土壤p H值和主要养分状况的差异,对湄潭、凤冈、都匀、西秀和正安5个重点茶区201个土壤样品进行测定,利用SPSS和Sigmaplot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和绘图分析,采用茶园土壤肥力分级标准和优质高效高产茶园土壤标准评价土壤主要养分状况,对比研究了5个重点茶区茶园土壤的p H、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结果表明:1茶园土壤p H值都匀和西秀(p H集中在3.00~4.00,土壤严重酸化)极显著低于湄潭和凤冈(p H集中在4.00~4.50,土壤酸化);湄潭和凤冈极显著低于正安(p H集中在4.00~5.00,土壤有酸化趋势)。2都匀和西秀茶园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极显著高于湄潭和凤冈,达Ⅰ级土壤和优质高效高产茶园土壤标准;而湄潭和凤冈分别仅有1/2和1/5左右达优质高效高产茶园土壤标准。3各茶区普遍缺磷,以正安茶园土壤最为严重,极显著低于都匀,显著低于湄潭,仅有3.13%达Ⅰ级土壤和优质高效高产茶园土壤标准。4各茶区普遍缺钾,以凤冈茶园土壤最为严重,极显著低于其他茶区,没有样本达Ⅰ级土壤标准。

关键词: 茶园 p H 土壤养分 贵州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贵州喀斯特地区草地畜牧业发展优势与潜力分析

家畜生态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根据中国草地资源调查资料(农业部畜牧兽医司,1996)、贵州各市(州)年鉴、CNKI数据库及相关文献、贵州气象局提供的数据等为依据,对贵州各市(区)气候、天然草地面积、草畜承载量、石漠化面积等因子进行研究,分析了贵州草地建植的政策优势、气候地形优势、植物资源优势和草地资源优势。结果表明:1)贵州根据气候和地形优势,为建立多层次、立体、反季节性牧草提供了条件;2)贵州天然草地面积4.82×106 hm2,占土地面积的27.36%,可利用天然草地面积3.76×106 hm2,占总土地面积的21.34%,占天然草地面积的78.01%,成片草地面积493.38hm2,占总土地面积的0.28%,草地畜牧业的发展具有很大潜力;此外,人工草地的建立具遏制水土流失和石漠化、提高土壤肥力的功效;3)贵州喀斯特地区可利用冬闲田和陡坡种植牧草,作为备用草地,降低了牧草的季节性供应不均衡所带来的损失;4)草地畜牧业不仅涉及农学,还涉及到地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多种学科,甚至能发展成为观光农业。

关键词: 喀斯特 石漠化 草地 资源 贵州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紫花苜蓿不同生长期收割产量及营养分析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探索贵州省农区不同生长期紫花苜蓿收割鲜草产量和干物质产量的变化规律,试验在紫花苜蓿营养期、花期、枯萎期等不同生长期收割,分别测定了各生长期鲜草产量、干草产量、水分、粗蛋白、粗纤维含量。结果表明:紫花苜蓿不同生长期收割产量差异很大,花期收割的鲜草产量、风干物质产量和蛋白质产量均高于营养期和枯萎期;粗蛋白、粗水分含量随着生长期的延长呈下降趋势,不同生长期之间差异显著(P<0.05);粗纤维含量随着生长时期变化呈上升趋势,不同生长期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

关键词: 紫花苜蓿 生长期 牧草产量 蛋白质产量 水分含量 粗纤维含量 营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黔中地区不同品种苹果果皮色素类物质的含量变化

贵州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为黔中地区苹果生产管理提供参考,以黔中地区栽培的丽嘎、皇家嘎啦、天红1号和长富2号4个苹果品种为试材,研究其花后50d果实不同生长发育时期果皮色素类物质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4个品种的花青素含量随着果实生长发育至成熟阶段呈逐渐上升趋势,且差异显著;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类胡萝卜素、类黄酮和总酚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其中,丽嘎、皇家嘎啦、天红1号和长富2号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差异显著,4个品种的前4个生长发育时期类黄酮含量差异显著。

关键词: 苹果 果皮 色素 黔中地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质稻丰优香占高产保优施肥技术研究

贵州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讨优质水稻高产保优施肥技术,以优质稻丰优香占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的施肥处理(处理1,只施用化肥;处理2,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处理3,油枯+农家肥+沼液;处理4,柳叶秋牌有机肥+沼液;处理5,蚓粪氨基酸有机肥+沼液),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产量表现为处理2>处理1>处理3>处理4>处理5,其中处理2和处理1的水稻产量均高于750kg/667m2,且与处理3、处理4和处理5的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处理2和处理1较其他3个处理的有效穗数和穗粒数显著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略有降低。稻米食味品质以处理3、处理4、处理5最佳,其次是处理2,该4个处理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而处理1的稻米食味品质显著变劣。施用化肥(处理1,处理2)能提高各生育时期的植株氮素积累量,与仅施用化肥(处理1)相比,化肥有机肥配施(处理2)在抽穗至成熟阶段的氮素积累量显著减少,这是稻米品质改善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优质稻 高产保优 栽培 丰优香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WRKY转录因子家族GroupⅡa基因研究进展

热带作物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WRKY基因家族编码是植物特有的转录因子,根据WRKY的保守结构域和进化关系可分为GroupⅠ、Ⅱ和Ⅲ,其中GroupⅡ进一步分为Ⅱa、Ⅱb、Ⅱc、Ⅱd、Ⅱe。Group IIa基因之间具有很高的同源性,基因功能多样,关系复杂。对GroupⅡa基因的结构和在植物抗病性与环境胁迫中的作用,以及主要调控机制等方面研究进行综述,为GroupⅡa基因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WRKY转录因子 基因进化 胁迫 调控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多花木蓝抑菌活性及其化学成分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超声波提取法,选取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丙酮、甲醇为提取溶剂,得到豆科植物多花木蓝根、茎、叶、籽不同溶剂的提取物。采用抑制菌丝生长法,选取稻瘟病菌、辣椒枯萎病菌、小麦赤霉病菌、油菜菌核病菌、梨黑星病菌5种植物病原真菌为测试菌,测试多花木蓝各提取物抑制真菌的活性。结果显示,多花木蓝茎、叶各溶剂提取物均没有显示抑菌活性,根、籽提取物有一定的抑菌活性,籽提取物的活性强于根部提取物,根部提取物随着提取溶剂极性的增加活性亦增加,其甲醇的生物活性最好,抑制率分别为65.31%、69.09%、72.50%、61.06%、64.95%;与此不同,籽石油醚提取物的抑制率高于其他溶剂提取物,其抑制率分别为71.43%、72.73%、79.04%、74.34%、74.02%。采用牛津杯法,选取大肠杆菌、青枯菌为测试菌,测试多花木蓝各提取物抑制细菌的作用,结果显示,根、茎、叶不同溶剂提取物均没有抑制细菌的活性,籽石油醚提取物显示出一定的抑菌活性,其对青枯菌的抑菌圈直径平均值为1.45 cm,对大肠杆菌的抑菌圈直径平均值为1.41cm,但籽其他溶剂提取物亦没有显示出抑菌活性。GC-MS分析籽石油醚提取物的化学成分,结果共鉴定出其中17种成分,占精油色谱峰总面积的99.065%,其中亚油酸含量最高,达到37.569%。

关键词: 多花木蓝 抑菌活性 籽石油醚提取物 化学成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薏苡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河南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我国现有薏苡品种普遍存在产量低、易倒伏、晚熟、抗病虫性弱等问题,缺乏优质薏苡新品种,严重制约了薏苡生产的发展。因此,从薏苡种质资源、杂交育种、组织培养及倍性育种、人工诱变育种4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薏苡遗传育种的研究现状和进展。针对当前育种存在的问题,应以种质资源为基础,结合常规育种、现代生物技术育种,建立一套完整的选育体系。

关键词: 薏苡 遗传育种 种质资源 诱变育种 组织培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对坏鳃指环虫产卵、孵化和发育的影响(英文)

水生生物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实验研究了离体条件下温度对坏鳃指环虫(Dactylogyrus vastator)产卵和孵化的影响,以及在20℃、在体条件下坏鳃指环虫的产卵和发育过程。在离体条件下,坏鳃指环虫的平均产卵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4、10、20、30和35℃时,其平均产卵量分别为0.25、5.9、9.1、9.2和13.4枚/虫;除4℃外,绝大多数虫卵是在离体后的前5h内产出;然而,在体条件下虫体的产卵是连续且稳定的,在20℃条件下平均产卵量为6.5枚/(虫·d)。虫卵的孵化时间和孵化持续的时间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少,在10、20、30和35℃条件下,孵化时间和孵化持续时间分别为19d、3d、2d、36h和24d、5d、5d、3d,而最高的孵化率(65.5%)却出现在30℃。在20℃条件下,纤毛幼虫在感染7d后90%的虫体都已成熟,因此,在此温度条件下坏鳃指环虫由虫卵发育到成虫大约需要8—10d。为了有效控制指环虫病的暴发,在第一次用药1周后要进行第二次用药。

关键词: 坏鳃指环虫 温度 产卵 孵化 幼虫发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核酸疫苗的研究现状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bovine viral diarrhea-Mucosal disease,BVD-MD)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主要感染牛,呈世界性分布,由于持续性感染及母牛的繁殖障碍,给世界养牛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防控该病最有效的方法是疫苗接种,由于传统疫苗存在不足之处,对预防该病仍存在较大难度。为了有效防治该病的发生,新型核酸疫苗受到人们的青睐。

关键词: 牛病毒性腹泻(BVD) 病原 基因组 编码蛋白 核酸疫苗 现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