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肠致病性大肠杆菌(猪源)几种特性的测定及其与发病的关系
《中国兽医杂志 》 1982
摘要:猪源肠致病性大肠杆菌,一般具有产生耐热性肠毒素(ST),不耐热性肠毒素(LT)和菌体表面抗原如K_(88)等。肠毒素直接侵犯肠粘膜细胞,形成水泻,K_(88)抗原则使病菌粘着于小肠前段粘膜绒


小麦绿体春化的初步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 1982
摘要:在小麦育种工作中,通过温室或就地、异地夏播等方式以加速世代,目前已被我国各地广泛采用。但至今主要应用在春性材料一年二代或一年三代。对于具有重要生态适应的冬性、半冬性品种及其杂种后代,如不进行一定时间低温处理使其通过春化阶段,绝大多数则不能正常抽穗(见表1)。这样,就必然导致育成品种(品系)的春性过强和育种效率不高。为了寻求半冬性、冬性材料加速世代的途径,1968年夏季,们我在江西


柽麻新品种——早熟1号(7020)
《江苏农业科学 》 1982
摘要:针对南京柽麻收种晚,产种量低的缺点,进行了以早熟、产种量高为目标的新品种选育研究.经过多年的系统选种和近年的品比区试,选出了早熟1号柽麻.一、选育经过1970年秋季开始,采用系统选种的方法,在大田中按株矮、茎秆细、分枝部位低而紧凑、种子成熟期早的标准选取240株,经考种入选42株.次年种入株行圃,发现同一株上的种子,其后代在植株高矮、茎秆粗细、叶片大小、结荚数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当年再按原标准选留部分单株.1972年在株行圃中以20号单株的后代变异较小.1973年与南京柽麻比较,成熟期提早22天,当时暂定名为


江苏省淮北花碱土地区“渍害” 综合防治研究
《土壤通报 》 1982
摘要:“渍害”,当地群众称之“暗涝”或“包浆”,是江苏省淮北花碱土地区低产的重要原因之一.关于“渍害”的研究,过去一般从“水”的角度考虑的居多,有关防治措施也不外“除涝治渍”、“开沟降渍”等水利措施.1976年我们在徐州地区睢宁县梁集公社进行土壤调查期间,发现在同样的降水和排水条件下,沙碱薄地发生“渍害”的多,曾提出过“渍害”的问题实质上是土壤肥力问题的论点.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近几年来,我们继续进行了“渍害”防治的研究,进一步发现“渍害”形成的因素复杂,和气候、地形、土壤、水文、水文地质条件以及人为耕种活动


棉花未受精胚珠离体培养分化成绿芽研究初报
《江苏农业科学 》 1982
摘要:利用陆地棉(Cossypium hirsutum L)在花粉粒发育处于单核期时的未受精幼小胚珠,接种在适宜的诱导培养基上,可形成愈伤组织;愈伤组织再转入适宜的分化培养基上培养,可分化出绿色的小芽.小芽有芽头5~8个,最大的芽头长0.5厘米,呈圆锥形.细胞学观察表明,有芽原基和叶原基的细胞形成.本试验在棉花组织培养领域里首次取得这种进展,为进一步培养再生小植株创造了条件.


江苏省种植制度的气候生态分析
《土壤肥料 》 1982
摘要:一、前言我省地处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区,南北气候差异显著,东西由于海陆的影响,地区性差别亦较大。作物生长季光、热、水资源较丰富,有利于提高作物复种指数。建国以来,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我省种植制度经过几次重大改革,对农业的增产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在改制过程中,有些地方超越了自然条件和经济水平许可的范围,违反因地制宜的


安哥拉兔生长发育和产毛量的初步观测
《畜牧与兽医 》 1982
摘要:1980年我院先后引进了西德安哥拉兔、日本安哥拉兔和本地安哥拉兔,分别简称为德系、日系和中系安哥拉兔。为了摸索各长毛兔的饲养特点,于一九八一年进行了对不同品系安哥拉兔的生长发育和产毛量测定,并对其毛纤维类型和若干性状作了初步的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