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江苏省蔬菜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应用概况
《中国蔬菜 》 1982
摘要:一、应用情况 我省地膜覆盖栽培,是继1974年起,利用废旧农膜进行地膜覆盖之后,1979年由省农科院蔬菜所引进我省,1980年进行专题研究并组织全省有关农林科研单位开展科研协作、全省开始较大面积的试验与示范。1981年全省使用地膜120多吨,蔬菜、瓜类和其它作物地膜覆盖栽培的面积已发展到11000余亩。其中夏菜地膜覆盖栽培面积占全省保护地栽培面积的44.8%,占实种夏菜总面积的13.3%。比1980年增加8.7倍。地膜覆盖的蔬菜种类增加到35种。 覆盖栽培的形式有露地地膜覆盖、大棚、小棚内的地膜覆盖。覆盖栽培的季节,从夏菜发展到早春菜,晚秋菜;覆盖的方法从一膜一茬到底发展为地膜小棚、一膜多次利用,一膜两茬以及先盖天后铺地,地膜双重覆盖和行间套种等。 二、应用效果 (一)增产增收: 根据全省十三种主要种类蔬菜,62个单位的典型田块调查,地膜覆盖栽培均获增产,平均增产幅度在30—60%,高达一倍或几倍。茄果瓜豆类等蔬菜中,以甜椒、豇豆、四季豆、黄瓜、冬瓜、西瓜等增产效果最好,平均增产幅度可在50%以上。地膜覆盖栽培早期产量增加尤为显著,平均增加的幅度可在50%以上以至数倍。早期产量占总产量的比例一般可较露地栽培的提高 8—27%左右。 地膜覆盖栽培,蔬菜的产值也大幅度地增长。根据48个典型田块调查,平均每亩产值增加金额在83元至359元左右,除去地膜成本,每亩净收入可增加 49—313元。其中黄瓜、甜椒、辣椒、番茄、四季豆、花菜等品种增值最多。此外,蔬菜种株应用地膜覆盖栽培,不仅在低温季节能促进种株生长发育开花结实,且能提高产种量增加千粒重。 (=)促进早熟、增加淡季蔬菜供应: 地膜覆盖栽培茄果瓜豆类蔬菜一般可提前上市5—10天。早春地膜就地覆盖早青菜、菠菜、简蒿、雍菜、小萝卜等品种,一般可提前6—9天出苗,上市期提前7—20天。 合理安排地膜覆盖栽培的比例和布局。可以增加淡季的蔬菜供应,对解决春缺能够发挥较大的作用。清江市1980年春季严寒时间长,越冬及早春蔬菜生长受到很大影响,由于及时利用地膜及地膜小棚覆盖早春菜543亩,提前上市8—13天。1981年5月份小青菜的上市量亦比去年同时增长20%,大大改变了淡季蔬菜供应状况,对解决春缺起了积极作用。无锡市1981年在黄瓜、番茄、甜椒、茄子、四季豆等夏菜上大面积应用地膜覆盖栽培,计2839亩,占夏菜总面积的38.01%,占常年性菜地面积的17%。上述品种五月份的 L市量比去年同期增加 5—12倍。 ()防干早、防涝、防返盐: 地膜覆盖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利于防旱,暴雨后地膜覆盖的田块积水经畦沟及时排出,大大减少土壤积水所造成的涝渍灾害。省农科院蔬菜所试验,地膜覆盖后5一20厘米土壤含水量较露地增加5.8—13.7%,0——5厘米土壤含水量可增加34.5%。连云港市蔬菜试验站1981年 6月 9—10日连续降雨后,地膜覆盖区的甜椒生长正常,而露地对照区植株凋萎严重,经测土壤含水量,露地对照区高达20.88%,而地膜覆盖区只有16.43%。 地膜覆盖栽培防止土壤返盐,保苗增产效果亦比较明显。1980年,据清江市在南港大队一块盐分含量高的辣椒试验田测定覆盖区0—5厘米,5—10厘米上层含盐量为1.14%和0.97%分别较露地低 0.71%和0.13%。由于覆盖使表层盐分含量减少,水分增加、温度提高,因而保苗作用十分明显。清江市蔬菜所叵豆地膜覆盖试验田,保苗率为93.05%,比露地对照提高22.9%,就豆地膜覆盖栽培亩产达3377斤校对照增产2.89倍。清江市的四季豆生产,长期来因碱地不能立苗,多年无收。1981年四季豆地膜覆盖栽培面积140亩,占四季豆总面积”的30%,亩产800—1200斤,而露地栽培的颗粒无收。盐城县历年来栽培四季豆也因蚜虫危害和霉雨影响,上市晚、产量低。1981年采用育苗移栽地膜覆盖,开花结荚提前20天,上市期提早到5月下旬,做到趋利避害,早熟高产。 (四)增温、保墒、改良土壤环境,促进作物生长发育: 地膜覆盖可以明显地提高地n.1,根据省农科院报道,一般较露地可提高2—4 t,据无锡市1980年春季观测,3月下旬阴雨天5—20厘米的平均地温,覆盖较露地提高2.7—1.6t,4月中旬晴天地膜覆盖区5一20厘米上层的平均地温较露地提高5.1一2.soC。植株封行后期增温效果不明显。 由于地膜覆盖能阻止土壤水分向外蒸发,因而其保墒效果很好。无锡市农科所土豆地膜覆盖试验地,盖膜后28天, 0—10厘米土壤含水量增加 3.4—5.31%,四季豆浇足底水,盖膜50天后,0—20厘米土壤含水量仍可保持16.3—19.9%。 地膜覆盖还具有防止土壤板结、提高土壤肥效的作用。表现为土壤有机质下降,速效氮、速效磷增加;土壤容重下降,孔隙度提高,土壤疏松状况良好。 由于地膜覆盖栽培能大大地改造上壤环境条件,为作物的生长发育创造了有利条件。一般表现出苗快,出苗齐,早开花,早结果,植株生长健壮,尤其是根系的生长和叶面积的增加更为显著。据无锡市农科所1980年春观察地膜覆盖栽培的番茄、茄子、辣椒、四季豆等作物鲜根重分别较对照增加4.76—85.07%,地上部鲜重分别较对照增)JIJ83.42—285.71%,省农科院试验结果,生产盛期后的地膜覆盖的番茄叶面积系数为2.63较对照1.97增]JD32.97%。 (五)提高蔬菜的产品品质: 地膜覆盖栽培的番茄、茄子、黄瓜、肛豆、土豆、西瓜等早期收获的产品一般都表现果大、荚长、形状整齐、裂果少。无锡市南站公社地膜覆盖的番茄1—3穗平均单果重2.6两,较对照增加20%,最大果横径增加2厘米,且果形整齐,脐腐病果、畸形果少。地膜覆盖拉豆平均英长较对照增加1.5寸。徐州市段庄六队地膜覆盖的番茄,平均单果重2.3两,而对照只有1.7两,地膜覆盖的马铃薯一级品占 87. 6%,而对照只有48. 9%。 (六)省工、省肥、省成本: 夏季茄果瓜豆类蔬菜应用地膜覆盖栽培一般可节省4—15个工。据苏州市调查,地膜覆盖栽培番茄、茄子、辣椒、黄瓜除铺膜、整地和收获后揭膜多花3一s个工外,免除中耕除草、施肥等农活,实际可节省人工5—15.7个。叵豆、四季豆地膜覆盖栽培还可改育苗移栽为直播,可节省育苗用工和营养钵。据无锡、常州、苏州调查,每亩地还可节省肥料 20%一30%(粪肥 40—80担)。南京市蔬菜所试验地膜覆盖栽培每亩按30万斤土计算,可增加土壤速效氮5.7市斤,相当于每亩增施尿素12.4市斤。每商地膜成本只花17—34元左右,若一膜多用、旧膜再用,成本还可下降30—50%。 三、扩大应用范围 (一)充分发挥小棚、地膜双层覆盖早熟增产的优势: 我省小棚覆盖栽培面积大、群众经验丰富,1981年全省小棚栽培面积已达12000多商。近两年应用小棚加地膜双层覆盖,充分显示出促进蔬菜早熟增产的效果。如南京市红花公社东风大队1.8亩黄瓜采用上述覆盖形式,采收期35天,亩产8043.1斤,亩产值1369. 3元比小棚栽培增产96. 4%,创全市最高记录。 (二)旧膜的利用: 利用大小棚覆盖后的废旧农膜拼合进行地膜覆盖,同样可以增产,旧膜覆盖的良豆较露地增产131.6%,四季豆增产45.9%,茄子增产82.9%。近几年全省农膜使用量每年可达数千吨,因此推广旧膜的应用是相宜的。 (S)一膜乡用; 清江市1980年首创“一膜多用”,1981年应用面积69.3亩,占地膜覆盖面积的10%,南京、无锡、苏州等市亦正在推广。 “一膜多用”的几种形式: 1.地膜柳条小弓棚:用地膜代替普通农膜覆盖小棚。用柳条(紫穗槐)做棚架,棚高1.5—2英尺,这种小棚既能用作覆盖栽培又可节省成本80—90%。 2.先盖天后盖地:早春先用地膜小棚覆盖早春叶菜,清明前后作为地膜覆盖夏菜。南京市江东公社社员先用地膜小棚盖冬瓜15一20天(避免前期晚霜),提前定植,回暖后就地将天膜划洞铺在瓜拥上。 3.一膜多次覆盖:清江、无锡等市一膜可连续用于地面覆盖2—3次,覆盖栽培的次序是:早春笆菜、汤菜、芹菜、商蒿,萝【等一茄果瓜豆类夏菜或继续覆盖秋菜。 4.一膜二茬或套种:苏州南元十三队,新苏M队6亩地膜覆盖的黄瓜收获结束于6月上旬在黄瓜定植穴内直播晚肛豆,产量超过一般大田。无锡市在茄子覆盖行间早期播种两行四月白青菜和一行离党c 四、问题讨论 (一)确定合理的地膜租盖栽培比例与布局: 地膜覆盖栽培早熟增产效果显著,但不能因此而否定或取代大小棚覆盖栽培。亦不能无限制地增加地膜栽培面积,要根据各地自然条件和经济能力统筹安排,有计划按比例考虑大、/J’棚地膜覆盖和露地栽培的合理搭配。蔬菜地膜覆盖栽培要立足市场蔬菜的均衡供应和市场需要,并应考虑到社队增产增收降低成本。因此在安排比例和布局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夏菜早熟栽培不要安排比例过大,一般可安排20—60%以免造成优缺提前。 2.要合理安排后茬堵缺保供应。 3.地膜覆盖栽培的重点应放在早春菜和夏菜上,其次是越冬菜。在秋菜上应用尚待研究。 4.地膜覆盖栽培的蔬菜种类主要包括市场需要、增产增收效果显著的早春菜、留种田,夏菜中的辣椒、甜椒、黄瓜、番茄、驻 (下转44页) (上接25页)豆、四季豆、土豆、早冬瓜、早笋瓜、西瓜等,这些蔬菜覆盖面积可以扩大。而晚茄子、晚冬瓜等蔬菜地膜覆盖栽培的面积要小。 (二)施肥我量及其方法: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本身应要求基肥一次施足且以有机肥为主,增施磷钾肥、适当减氮肥。若有机肥不能一次施足,弥补方法如下: 卫.预留施肥沟(即栽种行沟)地膜四周暂不压严,待以后补施肥料。 2.行间打洞深施化肥。 3.定植穴浇灌粪肥。 4.开膛破肚,即行间划破施肥后重新盖膜。 5.揭膜补施。 6.沟灌。 (三)草害及其防除: 大面积推广中由于整地不平、压膜不严草害严重,我们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提高整地与铺膜质量要求,地平上碎,地膜拉紧拉平压牢。 2.无锡市采用膜上压土,有一定灭草效果,但取土困难,收获时或收获后清除旧膜费工。 3.甜椒、番茄等大苗定植的,于铺膜前地面喷扑草净、除草醚、氟洛灵或除草醚与氟洛灵混用杀草效果均好,应用旅大塑料除劳膜杀草效果亦佳。 4.应用绿色膜、黑膜,黑白两面膜、银灰膜效果亦好。 (四)早安问题: 国内推广地膜覆盖栽培后,曾有引起作物早衰的报道,我省大面积推广以来亦有个别类似现象发生。 我们认为个别出现早衰的情况,主要原因仍是本身肥力不足所致。因此,中后期应追肥弥补。江苏省蔬菜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应用概况@汪兴汉$江苏省农科院蔬菜所 $江苏省农林厅园艺处


玉米自交系测验种的选择
《江苏农业科学 》 1982
摘要:在玉米育种过程中,怎样选择适当的测验种来测定新培育的自交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目前,测定玉米自交系一般配合力所用的测验种多为单交种、双交种、八交种、综合杂交种、普通品种等等.为了找出测定自交系一般配合力的可靠测验种,我们对玉米自交系测验种作了初步的分析研究.


中棉与澳洲棉种间杂种第一代的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 1982
摘要:澳洲棉(G.australe F.Mueller)原产澳洲,分布在澳洲北部.染色体数2n=26,染色体组为C_3.Fryxell(1965)发现澳洲野生棉(G.sturtianum,G.robinsonii,G.bickii和G.australe)油腺建成缓慢,种子不见油腺,无棉酚.但种胚里带有油腺的分生细胞,只有种子开始发芽后,才有棉酚的沉积,出苗时油腺发育完全,含有棉酚.


苦楝油对水稻螟虫拒食及毒力的初步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 1982
摘要:近二十多年来,随着耕作制度的演变和水稻茬口布局的变化,水稻螟虫的发生种类也相应起了变化.三化螟种群逐渐衰退,二化螟则普遍回升,大螟在沿江沿湖地区发生为害也很严重.目前在防治上主要依靠化学农药.为改变水稻害虫的防治结构,开辟防治新途径,以


小麦赤霉病抗性鉴定技术的改进及其抗源的开拓
《中国农业科学 》 1982
摘要:小麦赤霉病是长江中下游小麦生产上的主要病害,发生频率高、为害损失重。据解放以来在江苏15个赤霉病流行年的统计,减产常达2—4成,是小麦高产、稳产的严重障碍。对赤霉病的练合防治,过去一直认为赤霉病没有免疫品种,选育高产抗病品种是希望不大的。但从小麦品种资源在田间的反应看,品种间对小麦赤霉病的抗性确具有明显差异。如果从中筛选抗源,并通过抗性转育,培育具一般抗性而综合性状好的小麦品种


百合鳞片组织培养系列化研究初报
《江苏农业科学 》 1982
摘要:利用百合组织培养诱导分化成苗或小植株(Sheridan,W.W.1968;贾敬芬等,1981;谷祝等,1982),或利用百合鳞片小切块组织直接诱导分化成苗或小植株(Robb,S.M.1957;Hacket,W.P.1969;Dennis P.Stimarl等,1978;杨乃博等,1979)已有报道.但到目前为止,均停留在试验阶段.本研究目的在于:(1)探索百合鳞片外植体在组


水稻不同生育期对磷素的吸收利用
《江苏农业科学 》 1982
摘要:我省水稻缺磷主要发生在早稻上.这是因为四、五月份气温低,影响根系对磷的吸收,而且当时淹水不久,土壤的还原条件则形成,土壤中铁磷的有效化才开始.因此,即使在同样土壤中,早稻的磷素营养状况比中、晚稻差得多.为了研究水稻吸收磷素的规律,选用生育期短的早稻二九青为试验材料,参考前人的研究方法,对其有效磷素营养临界期进行了测定.


江苏省沿海地区棉花秋桃发育特性的研究
《中国棉花 》 1982
摘要:江苏大丰县沿海地区,滨临黄海。早春温度回升缓慢,秋季降温较早,常年秋桃占50%左右,有的年份多达60%以上。秋桃的铃重受不同年份后期温度的影响波动较大,晚秋桃仅及伏桃的50%左右,严重影响棉花生产。研究该地区秋桃发育特性,对我省沿海棉区实现高产稳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苏州地区氮素化肥合理施用技术研究 Ⅲ.小麦氮肥的用量和用法
《江苏农业科学 》 1982
摘要:为探求作物在现有产量水平下氮素化肥用量和简化施肥方法的途径,我们在1980年秋播时进行了本试验.一、方法和经过试验在6个县的16个公社(大队)农科站(队)进行.根据群众经验及科研成果,将不同水平的氮肥以不同分配方式作基肥、苗肥和拔节肥,从中找出较为合理的省工、省肥的施肥方案,并评价腊肥的增产作用.各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