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采收期对鲜食玉米沪紫黑糯1号性状指标的影响
《上海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沪紫黑糯1号在7种不同采收期(即授粉至采收分别为16、18、20、22、24、26 d和28 d时)的性状指标变化。结果表明:不同采收期处理对穗长、穗粗、出籽率、百粒重4个性状都有显著影响。适宜采收期是授粉至采收20~24d,最佳采收期是授粉至采收22d左右,此时沪紫黑糯1号的穗长、穗粗、单穗重、出籽率、百粒重、糯性和鲜食品质总评分分别为17.3cm、5.3cm、258.4g、67.45%、36.35g、17.0分和92.5分,鲜果穗完全转色,乌黑发亮。
关键词: 鲜食玉米 沪紫黑糯1号 采收期 经济性状 品质性状


NaCl胁迫对2个网纹甜瓜幼苗生长量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特性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甜瓜的耐盐性机制,比较了2个网纹甜瓜(‘春丽’和‘阿鲁斯春’)幼苗在不同浓度NaC(l0、50、100、150和200mmol/L)胁迫下幼苗生长量、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浓度NaC(l50mmol/L)处理后,2个甜瓜幼苗的生长量、Fv/Fm、ETR、ФPSⅡ和qP值与对照比有所上升,随着盐浓度的增加,这些指标开始下降。相同浓度的NaCl处理对‘春丽’幼苗生长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影响小于‘阿鲁斯春’。在0~200mmol/LNaCl胁迫下‘春丽’Pc平均值比‘阿鲁斯春’高,Hd所占比例低于‘阿鲁斯春’,两品种Ex平均值比较接近,这些数值的变化与甜瓜品种的耐盐性有关。


稻田耳叶水苋发生规律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植物保护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上海地区稻田新优势杂草耳叶水苋的发生规律,对上海地区稻田中耳叶水苋的发生情况进行了田间调查和定点观察,并在室内研究了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耳叶水苋发生周期长,有两个明显的发生高峰,分别为水稻播种后第1周和第3周。水稻播种后45 d,耳叶水苋种群数量达到最大,随后,种群数量逐渐下降。耳叶水苋的种子在23~27℃条件下发芽最好。作为一种水生杂草,其种子在土壤含水量40%~60%的湿润或饱和状态下,发芽率较高,且耳叶水苋的种子对水层具有较好的适应能力,即使处于10 cm水层下也可以正常萌发。耳叶水苋种子极小,其顶土能力较差,覆盖0.5 cm土层能有效抑制其出苗。


毒莠定对郁金香愈伤组织诱导及胚状体产生的影响
《上海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311-B"回归最优设计研究毒莠定等3种试剂对郁金香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及胚状体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胚性愈伤组织出愈率及胚状体产生与毒莠定浓度呈极显著相关,毒莠定对郁金香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起决定性作用,培养20d愈伤组织就可以产生,最佳培养基配方为MS培养基+毒莠定6mg/L+BA0.5mg/L,出愈率达100%,每块愈伤组织平均产生10个胚状体。毒莠定与BA呈正交互作用,可以配合使用;与恶霉灵呈负相关,不必配合使用。
关键词: 郁金香 毒莠定 组织培养 愈伤组织 胚状体 回归最优设计


草莓NBS-LRR家族基因FaNBS1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果树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同源克隆结合RACE技术从久香草莓茎尖cDNA中分离到一个抗病相关TIR-NBS-LRR类基因FaNBS1(GenBank登录号:HQ845018),解析了该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组织结构和同源特征;并采用半定量RT-PCR技术分析了该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和外源植物生长物质处理下的表达变化。该基因在基因组上长为2 434bp,由3个外显子组成的转录本包含长1 893 bp的读码框。所编码蛋白含630个氨基酸残基,在15~146是保守的TIR结构域,191~492是NB-ARC结构域。FaNBS1与大豆TIR-NBS-LRR抗性蛋白ADF78118的全序列一致性为50.20%,在NB-ARC保守结构域的一致性为52.06%。半定量RT-PCR分析显示,FaNBS1在检测的所有组织中都表达,但在茎尖分生组织中表达水平最高,且在叶中的表达水平明显受到外源水杨酸和脱落酸处理的影响。
关键词: 草莓 NBS-LRR基因 同源克隆 基因结构 进化树 RT-PCR


有机稻米生产效益分析及其发展对策
《上海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上海市崇明县有机水稻与常规水稻生产为例,通过调查对比分析了有机水稻与常规水稻的生产状况以及种植的技术经济指标。结果表明:有机水稻生产技术条件要求高于常规水稻,在目前的价格水平下,种植有机水稻具有一定的比较效益。


杀虫灯诱杀昆虫的有效距离及生态学参数
《应用昆虫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人工标记释放回收技术,探讨了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和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Hübner的有效距离及不同安装高度的诱杀效果。诱杀结果表明,标记释放虫源离灯越远,其灯下回收率越低;灯高0.8m的灯下回收率显著高于灯高1.3m。提出了用"可控距离CID"、"诱杀中距离MTD50"、"诱杀黄金距离GTD61.8"3个生态学参数量化与规范杀虫灯对昆虫的诱杀距离。拟合结果表明,高0.8m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的可控距离分别为115.1m、110.9m,诱杀中距离分别为71.8m、67.4m,诱杀黄金距离分别为61.5m、57.1m,可控面积分别是4.2hm2、3.9hm2;高1.3m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的可控距离分别为108.1m、107.8m,诱杀中距离分别为66.6m、64.7m,诱杀黄金距离分别为56.7m、54.5m,可控面积分别是3.7hm2、3.6hm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