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棉花苗床控温指标与调温技术
《江苏农业科学 》 1985
摘要:棉花育苗移栽,是利用保护地栽培的方法,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提高和控制环境中的温度条件,提早棉花播种期,延长有效开花期,以实现多结铃,争高产。塑料薄膜覆盖育苗,增温效果随外界温度的高低而变化。1980年以前,棉花苗床温度的调节,以盖膜增温和揭膜降温为手段,控温指标以最适光合作用温度25℃为依据。但3月底4月


小麦赤霉病损失率测定方法的商榷
《植物保护 》 1985
摘要:目前在测定由小麦赤霉病造成的产量损失时,因各地所用方法不同,导致同一病情测出的产量损失相差较大,使各地产量损失难以比较。针对这一情况,在江苏江宁做了如下试验: 试验设计 田间调查取样 选用当地推广品种扬麦3号和宁麦3号,在赤霉病病情稳定且症状明显时,大面积调查病穗率,病情指数;另外,各品种在


农业系统论及其方法(二)
《江苏农业科学 》 1985
摘要:4.农业经济 农业经济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农业的输入,即劳力、土地、资金、工具和其他农用物资(农药、化肥等);(2)农业管理与政策,它包括农业科研、教育、推广的体制,农业生产与管理体制,各种农业经济政策等;(3)农产品经营,包括农产品的贮藏、加工、经销;(4)农业的输出,指农业提供的农产品、加工产品以及经济收益。 农业经济的各个方面,各个要素围绕着提高经济效益这个中心形成复杂的农业经济系统。 农业系统的四个子系统又共同构成更为复杂的农业系统。四个子系统间的内在关系是:(1)农业生物与农业环境二者构成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物与农业环境互相适应就能形成农业的自然生产力,


江苏大豆生态特性的研究
《大豆科学 》 1985
摘要:大豆在我省栽培历史悠久。长期以来,经过不同地区不断地人为定向培育和选择,创造了适应各地区、不同自然环境条件和耕作制度的大豆品种类型。我省南北纬度相差4度(31°—35°),耕作制度极为复杂,因而品种类型较多。就已搜集到的本省大豆地方品种已达1332份(包括上海市60份,春大豆203份,其余都为夏豆),研究这些品种的生态特性,对大豆的栽培与育种工作,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耐盐高胶田菁新品种——盐菁5、盐菁171
《江苏农业科学 》 1985
摘要:田菁胶作为半乳甘露聚糖胶的新材料和瓜胶的代用品,用于石油井水基压裂液,及矿山浆状炸药的胶凝剂,已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田菁胶与国外瓜胶相比,化学组成、理化性能和分子结构等均相似,并具有独特的交联性、絮凝和耐盐等性能。但在质量上,如粘度、水不溶物等,则田菁胶尚不及瓜胶。


食料条件对白背飞虱生殖及为害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1985
摘要:为进一步提高白背飞虱的测报和防治水平,1983~1984年以单季中籼稻为材料,通过室内个体饲养和水泥池群体饲养,在不同品种和不同施氮水平的稻苗上,观察了若虫生长发育速度、成虫寿命、产卵高峰前期和产卵量,测定了不同虫量上、下两代的增殖倍数及其为害损失。


大麦网斑病的药剂防治
《江苏农业科学 》 1985
摘要:大麦网斑病1981年在本省沿江地区严重发生。1982年我们用2000ppm代森混剂喷洒不同次数,控制发病程度,测定病害的损失。立新2号元麦乳熟期剑叶和倒2叶的病斑占叶面积30%、50%和70%以上时,千粒重分别下降4.5%、9.7%和15.4%。为了及早向生产提供有效的防治方法,1982~1984年进行了药剂筛选及使用技术的试验研究。 供试药剂有日本宇部公司生产的80%代森锰锌,美国杜邦公司生产的80%代森混剂,


中国水稻生长季水分条件的研究
《江苏农业学报 》 1985
摘要:根据我国稻区51个气象台站20年(1951—1970)的气象资料和16年(1959—1975)的辐射资料,采用修正后的彭曼(Penman)公式,计算了我国水稻生长季的参照作物蒸散量(ET_o),并应用若干地区稻田需水量试验资料,验证和确定了我国南、北方稻区的水稻作物系数(K_c),进而计算了我国不同稻区生长季的稻田蒸散量(ET)。在此基础上又计算了水稻生长季降雨量(p)与同期稻田蒸散量的差值(P—ET)和水稻田干燥度指数(RAI),提出了我国北方稻区灌溉的最低数额以及划分我国水稻气候区域的水分指标。


新型催熟剂乙二膦酸在棉花上的应用
《农业科技通讯 》 1985
摘要:乙二膦酸是一种新型的有发展前途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它具有催熟、增产、抗病等性能。它能促进果实的成熟、种子的发芽,开花和打破顶芽优势,有促进、抑制生育方面的作用。乙二膦酸在植物体内被吸收后,渐渐地转变为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磷酸和乙烯。应用乙二膦酸能提高种子的饱满程度和发芽率,好于乙烯利。并具有使用浓度范围广,无药害,药效发挥缓慢,使用安全等特点。近几年来先后在蔬菜、玉米,花卉、苹果、梨、柑桔、葡萄上应用,都有不同程度的增产效果,只要使用得当,一般增产10—20%。棉花因施肥管理不当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常出现贪青迟熟,有的年份有20—30%的棉铃要到枯霜后才


Ta1核不育基因对杂种一代的遗传效应
《江苏农业学报 》 1985
摘要:本试验目的在于通过对普遍小麦(Tr.aestivum)细胞质,Ta1核不育基因和携有Ta1核不育基因的母体细胞质以及携有Ms不育基因的提莫菲维(Tr.timopheevi)细胞质之间的遗传效应比较,探索太谷核不育小麦在育种上的利用前景。供试材料以扬麦3号,Ta1扬麦3号不育株和Ta1扬麦3号可育株以及Ms扬麦3号等为母本,以普通小麦品种(系)6900,宁麦4号,宁麦7208和扬麦4号等为父本,于1983年冬季在温室进行人工杂交,1984年1月中旬在南京春播。播种前种子用1%的过氧化氢(H_2O_2)进行打破休眠期处理,单粒点播,行长4尺,行距8寸,株距2寸,二行区,重复三次,顺序排列。播种时施入少量种肥,播种后用塑料薄膜覆盖。6月中旬成熟。初步试验结果如下: (一)ta1核不育基因对杂种一代的影响 将携有Ta1核不育基因的不育株和携有ta1基因的可育株与同一父本进行杂交,共二者之间的杂种一代的性状差异,作为Ta1不育基因的遗传性差异(在排除环境差异的情况下),结果列于表1。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