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樱桃谷鸭源鹅出血性多瘤病毒(GHPV)全基因组克隆与分析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鹅出血性多瘤病毒(Goose hemorrhagic polyomavirus,GHPV)为近年来我国鸭群新发病原。为明确我国鸭源GHPV基因组特征,本研究利用分段PCR扩增技术克隆获得樱桃谷鸭(Anas platyrhynchos domestica)源GHPV(FJ201601株)全基因组序列,并对其进行核苷酸同源性比较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克隆的GHPV(FJ201601株)全基因组序列长为5 254 bp(Gen Bank登录号MG544856),(G+C)%含量为48.01%,编码的6个主要功能基因(ORF-X,VP2,VP3,VP1,Large T和Small T)长度分别为510、981、654、1062、1 911和483 bp。核苷酸同源性分析表明,FJ201601株和其他不同地区、不同宿主来源GHPV相互之间基因组核苷酸同源性较高(99.7%以上);其6个主要功能基因和其他不同地区、不同宿主来源GHPV相应基因的核苷酸(99.4%以上)和氨基酸同源性(98.2%以上)均极高。从全基因组及其编码的6个主要功能基因遗传进化关系可见,GHPV各分离株在基因组上亲缘关系较近,6个主要功能基因在遗传进化上差异不大,但北京鸭源GHPV和樱桃谷鸭源GHPV在遗传进化上仍存在细微差别,且不同宿主(多品种鸭和鹅)源GHPV在遗传进化上不存在宿主特异性。本研究丰富了GHPV分子流行病学数据,明确了GHPV基因组分子特征,为后续开展GHPV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鹅出血性多瘤病毒(GHPV) 樱桃谷鸭源 基因组 序列分析 遗传进化


福建西番莲上首次检出东亚西番莲病毒
《园艺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东亚西番莲病毒(East Asian passiflora virus,EAPV)在福建西番莲上的发生情况,采用血清学和RT-PCR检测技术对采集的西番莲病样进行检测,并对阳性样品PCR产物进一步克隆、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11份样品的马铃薯Y病毒属(Potyvirus)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为阳性,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血清学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应用Potyvirus属通用引物从11份样品中扩增得到预期大小约660 bp的目的片段,序列比对发现,其中10份阳性样品与已报道的夜来香花叶病毒(Telosma mosaic virus,TeMV)核苷酸序列高度一致,1份样品与已报道的EAPV核苷酸序列一致性超过98.3%。针对EAPV疑似样品(命名为FJBXG-P1),利用特异性引物扩增得到预期大小约955 bp的目的片段,获得的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基因序列全长870 bp(Gen Bank登录号:MG650164)。序列比对发现,EAPV分离物FJBXG-P1的CP基因序列与已报道的EAPV核苷酸序列、氨基酸序列一致性分别为81.0%~97.6%和84.0%~96.9%;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38个EAPV分离物在系统发育关系上聚为两簇(GroupⅠ和GroupⅡ),其中GroupⅠ为AO株系,GroupⅡ为IB株系,FJBXG-P1分离物属于AO株系。福建西番莲上EPAV的检出,是该病毒在中国大陆地区发生的首次报道。


编辑初审的优化与完善
《天津科技 》 2018
摘要:编辑初审是稿件质量控制的首要环节。以《台湾农业探索》为例,从稿件的基本审查、形式审查、学术审查3个方面阐述科技学术期刊在编辑初审环节中质量控制的工作要点及易被忽视的问题,探讨对编辑初审工作的理解和把握,提出优化编辑初审流程的创新和尝试。


禽坦布苏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初步分析
《福建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进一步建立基于禽坦布苏病毒E囊膜蛋白的快速检测方法,本研究通过纯化的禽坦布苏病毒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获得2株杂交瘤细胞株(2F6和4E11),其分泌的单抗效价可达1∶64 000,并可有效识别禽坦布苏病毒感染的Vero细胞;原核表达的囊膜E经SDS-PAGE电泳后可与单抗进行Western-blot发生反应,初步表明制备的单克隆抗体为禽坦布苏病毒E蛋白单抗,为该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及新型诊断方法建立奠定基础。


我国鸭新发疫病流行特点与防控思路
《养禽与禽病防治 》 2018
摘要:我国作为禽类养殖的大国,鸭饲养量达55亿只,其中蛋鸭52亿只,约占世界鸭总饲养量的75%以上;鹅饲养量达8亿只,约占世界鹅总饲养量的93%。然而我国虽然是世界水禽生产大国,但并非水禽生产强国。主要存在以下原因:(1)遗传育种不力,是产业中相对薄弱的环节。(2)疫病越来越多。新发生疫病,旧疫病变异突变经常发生,疫病的防控和净化是系统工程,仍需要我们花费大量财力物力付诸实施。(3)疫


6个铁观音杂交创新种质筛选鉴定
《福建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以黄旦为对照,对6个铁观音杂交创新种质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物候期、芽梢性状、鲜叶产量、制茶品质、生化成分等进行调查鉴定。结果表明:各种质树型为小乔木或灌木,树姿为较直立或半开张,叶形为椭圆或长椭圆形,叶片为中叶或小叶,叶片呈稍上斜着生,叶质为软,芽叶色泽为黄绿或紫红色,芽叶茸毛少或中;TGY-2、TGY-3的物候期比对照早;TGY-2、TGY-4、TGY-6等种质1芽3叶长比对照长,1芽3叶重均比对照重,TGY-2、TGY-3、TGY-4发芽密度比对照密;TGY-2、TGY-3、TGY-4等3个种质鲜叶产量比对照高;TGY-2、TGY-4、TGY-5种质乌龙茶品质均优于对照;各种质生化成分差异不大。


长期施肥对黄泥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
《农业现代化研究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和多样性对不同施肥的响应机制及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以黄泥田水稻土为研究对象,设置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化肥配施秸秆(NPKS)3个处理,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对土壤细菌16S r RNA基因和真菌ITS基因进行测序,分析不同施肥对细菌、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泥田土壤细菌的主要类群为Acidobacteria、Proteobacteria、Chloroflexi、Actinobacteria和Firmicutes,而真菌主要由Ascomycota、Basidiomycota和Zygomycota构成。长期施肥导致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及相对丰度产生显著差异。与CK相比,NPK和NPKS处理黄泥田土壤的Proteobacteria、Actinobacteria和Zygomycota相对丰度分别增加26.58%和45.84%、30.36%和55.45%、86.17%和68.08%。细菌的α多样性方面,不同处理的Shannon和Simpson指数无显著性差异,但NPK处理的Chao1和ACE指数均显著低于CK和NPKS处理。真菌α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NPK处理显著低于CK和NPKS处理。RDA分析结果表明,细菌群落结构主要受盐度、孔隙度、总氮、微生物生物量氮、有机质、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含水量的影响,而真菌群落结构的关键影响因素是含水量、孔隙度和盐度,其次为总氮、微生物生物量氮、有机质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土壤p H对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结构影响较小。因此,不同施肥影响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结构组成和多样性。有机无机肥配施提高细菌和真菌的多样性,改变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结构组成,为改良土壤质量和维持农田生态系统功能提供理论依据。


异源表达Hvsusiba2水稻对稻田甲烷排放及土壤相关菌群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Hvsusiba2是调控大麦淀粉合成和光合产物分配的转录因子。前期研究我们将Hvsusiba2导入粳稻(Oryza sativa L.subsp.japonica),Hvsusiba2粳稻稻田甲烷排放显著下降,胚乳淀粉含量显著提高。为进一步明确Hvsusiba2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本研究我们将Hvsusiba2导入籼稻(O.sativa L.subsp.indica),研究异源表达Hvsusiba2籼稻全生育期甲烷排放和稻田主要甲烷菌及甲烷氧化菌变化。采用静态箱法测定Hvsusiba2水稻稻田甲烷排放通量,结果显示Hvsusiba2稻田全生育期的大部分时段甲烷排放量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低于对照株系。Hvsusiba2水稻甲烷减排率幅度为54.7%~3.8%,减排率最高的时期为幼穗分化期。2个Hvsusiba2水稻株系生长季累计甲烷排放量分别为5 060.16 mg?m-2和5 250.60 mg?m-2,比对照减排30.30%和27.58%。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水稻关键生长期根土6类产甲烷菌和2类甲烷氧化菌以及土壤总细菌的丰度变化。结果显示:在整个生长期内Hvsusiba2水稻根土6类产甲烷菌菌群丰度的总体趋势是前期高、后期低;甲烷古菌(Archaea,ARC)、甲烷鬃菌科(Methanosaetaceae,Mst)和甲烷微菌目(Methanomicrobiales,MMb)3类菌群丰度的高峰出现在分蘖盛期,甲烷八叠球菌科(Methanosarcinaceae,Msc)菌群丰度的高峰出现在幼穗分化穗期,普通产甲烷菌(Methanogens,MET)和甲烷杆菌目(Methanobacteriales,MBT)分蘖期最高。Hvsusiba2水稻产甲烷菌丰度在分蘖期、抽穗期和开花期显著或极显著地低于野生型对照。在大部分测试时间段内Hvsusiba2水稻的2类甲烷氧化菌群丰度比对照有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下降;Hvsusiba2水稻土壤总细菌丰度在水稻的分蘖期、抽穗期和开花期也显著低于野生型水稻。稻田中产甲烷菌的丰度依次是甲烷鬃菌科(Mst)>甲烷古菌(ARC)>普通产甲烷菌(MET)>甲烷微菌目(MMb)≥甲烷八叠球菌科(Msc)>甲烷杆菌目(MBT);2类甲烷氧化菌中Ⅰ型甲烷氧化菌(MBAC)丰度极显著大于Ⅱ型甲烷氧化菌(TYPEⅡ)。结合之前的研究结果,我们认为Hvsusiba2可能是通过改变水稻光合同化物分配生理,减少向土壤有机质的输送,降低土壤相关菌群的丰度达到稻田甲烷减排的。
关键词: 水稻 Hvsusiba2异源表达 甲烷减排 产甲烷菌 甲烷氧化菌 菌群丰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