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播期对新疆北疆膜下滴灌春大豆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适时早播对膜下滴灌春大豆干物质积累分配、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于2021和2022年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设置B_1(4月3日、4月7日)、B_2(4月11日、4月14日)、B_3(4月19、4月21日)、B_4(正常播期4月27日、4月28日)4个播期处理为主区,副区为2个品种(‘合农71’和‘新大豆27’),测定大豆植株叶面积指数、群体光合势、干物质积累分配和转运、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结果表明:早播处理B_1和B_2分别较B_4生育进程提前8~12和3~8 d,总生育期延长7~14和2~8 d,最大叶面积指数增加2.12%~30.70%和9.53%~19.62%,总光合势增加2.42%~32.29%和9.58%~18.78%,总干物质积累量增加2.42%~32.29%和9.58%~18.78%,产量增加8.70%~32.90%和13.13%~21.70%,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7.27%~41.49%、22.78%~35.23%。因此,4月上旬播种是北疆膜下滴灌春大豆的适宜播期,有利于节水增产。
关键词: 播期 膜下滴灌 春大豆 干物质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矮壮素滴施时期对冬小麦茎秆抗倒伏能力的调控分析
《新疆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矮壮素不同滴施时期对冬小麦茎秆抗倒伏能力的调控措施,分析矮壮素最佳滴施时期,为新疆滴灌小麦抗倒伏及其调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9~2020 年,采用盆栽模拟大田滴灌模式,在前期研究得出最佳矮壮素滴施量4 500 mL/hm2的基础上,设置返青期(S1)、起身期(S2)、拔节期(S3)和不滴施矮壮素对照(S0)共4 个不同矮壮素滴施时期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滴灌小麦株高、茎粗、重心高度、基部第2 节间特征、抗倒伏指数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起身期滴施矮壮素较返青期和拔节期对小麦株高和重心高度降低的效果更明显,起身期滴施矮壮素小麦基部第2 节间最短为 4.07 cm、直径最大为 3.38 mm、壁厚最大为0.543 mm、节间充实度最大为25.57 mg/cm、抗折力最大为5.44 N、茎秆抗倒伏指数最大为15.96 N/m.与S0 处理相比,矮壮素滴施提高了小麦单茎生物量,以S2 处理小麦单茎生物量最大为3.42 g/茎.可孕小穗S1 处理最多,不孕小穗S0 最多,穗粒数S1 处理最多为 38.50 粒;穗粒重以S2 处理最重为 1.68 g,其与S1、S3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与S0 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结论]在返青期、起身期、拔节期滴施矮壮素均能降低滴灌小麦的株高,提高其茎秆抗倒伏性,但以起身期滴施效果最佳.


库木塔格沙漠土壤细菌多样性及具有群体感应抑制活性放线菌筛选
《微生物学通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背景】群体感应抑制剂(quorum sensing inhibitor,QSI)作为抗生素潜在替代品,可有效降低致病菌传染性和毒性。沙漠土壤蕴藏着丰富的放线菌资源,是挖掘群体感应抑制剂的重要来源。【目的】解析库木塔格沙漠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筛选并挖掘群体感应抑制活性放线菌资源。【方法】采用Illumina Nova Seq高通量测序技术揭示库木塔格沙漠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利用可培养方法进行土壤放线菌分离和鉴定;选用紫色杆菌CV026模型筛选群体感应抑制活性放线菌,并对其功能特性进行初步评价。【结果】Illumina Nova Seq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样品土壤细菌涉及23门96目150属,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61%)、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28%),其中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为放线菌门最优势菌属(87.3%),其次为红球菌属(Rhodococcus,6.8%)和丙酸杆菌属(Cutibacterium,0.9%)。可培养方法共分离到108株放线菌,归属9科10属,其中优势菌属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占65.76%。经筛选共得到13株具有群体感应抑制活性的放线菌,包括链霉菌属(Streptomyces) 10株,拟诺卡氏菌属(Nocardiopsis)、Bailinhaonella和拟孢囊菌属(Kibdelosporangium)各1株,其中Streptomyces sp.D67表现出较为广谱的抑菌特性。【结论】库木塔格沙漠土壤细菌多样性较为丰富,并获得多株具有群体感应抑制活性放线菌,且部分菌株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为后续天然群体感应抑制剂和抗菌剂的开发提供菌种资源,并为新型生物医药的合成、生物防治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库木塔格沙漠 细菌多样性 群体感应抑制活性 放线菌 功能特性


陆地棉TCP家族基因鉴定及组织表达分析
《新疆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鉴定、分析陆地棉TCP家族基因,为进一步研究TCP基因在棉花植株内的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方法]基于2019年最新组装的陆地棉TM-1参考基因组,通过Pfam网站获取TCP家族HMM模型文件,使用HMMER网站鉴定陆地棉TCP基因,CottonFGD网站获取陆地棉TCP基因组蛋白序列.利用MapIn-spect进行染色体定位、MEGA 7.0进行多序列比对聚类分析、MEME网站motif预测、TBtools软件鉴定基因结构以及陆地棉TCP基因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结果]共鉴定出63个陆地棉TCP基因,其中39个Class Ⅰ亚族,24个Class Ⅱ亚族;Class Ⅱ亚族中包括17个CIN亚类,7个CYC/TB1亚类.染色体定位发现该63个TCP基因在陆地棉22条染色体上均有分布,其中A组染色体上分布有33个基因、D组上分布有30个基因.所有TCP蛋白均包含TCP结构域.TCP基因外显子、内含子结构及长度在同一亚家族内具有相似性.TCP家族基因中有12个基因在陆地棉纤维中优势表达,32个基因在花器官中优势表达,16个基因在营养器官:根、茎和叶中优势表达.[结论]获得了与陆地棉生长发育相关的TCP基因.
关键词: 陆地棉 TCP基因 基因家族鉴定 生物信息学 特异性表达


基于三维激光点云的靶标探测系统研究与试验
《新疆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使用R-Fans-32三维激光雷达(LiDAR)研究植株三维激光点云与植株叶面积之间的关系,为变量喷雾系统提供数据支撑.[方法]假设植株激光点云数量与叶面积之间存在线性关系.搭建基于三维激光点云的靶标探测的试验系统,先测量靶标植株的高度来探究该探测系统的精度,激光雷达以10Hz的扫描频率和lm的探测距离实现对10株番茄的三维点云数据的获取,激光雷达上位机软件Ctrlview实现对三维激光点云数据的储存.利用Cloud Compare软件对储存的点云数据进行处理,利用LiDAR360软件对植株进行高度测量和点云数量的获取.对采集的植株点云进行数量统计,利用CL-202植物叶面积测量仪对采摘的靶标植株叶片测量叶面积,验证植株点云与叶面积之间的关系.[结果]激光雷达探测所得到的番茄植株的高度与手工测量值的最大相对误差为7.92%.利用线性函数拟合植株点云数量与叶面积,拟合度为0.7805,最大相对误差为5.64%.[结论]设计了一种用于探究基于激光点云的变量喷雾系统可行性的试验系统,依据三维激光点云计算植株的叶面积精度良好,R-Fans-32三维激光雷达可作为变量喷雾系统的探测部件.
关键词: 变量喷雾 激光雷达 信息采集 三维点云 叶面积 测量


马铃薯病毒病病原RT-PCR分子鉴定
《新疆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中国新疆马铃薯主产区的病毒病发病种类,分析该区域马铃薯主要病毒病原,为马铃薯病毒病科学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1 年在我国新疆马铃薯主产区乌鲁木齐县、吉木萨尔县、奇台县、巴里坤县、泽普县采集马铃薯病毒病疑似感病样本87 份,并对样本进行RT-PCR检测,对于阳性样本的CP基因进行克隆及测序,完成同源性、地理来源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从 87 份样本中检测到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马铃薯S病毒(Potato virus S,PVS)、马铃薯卷叶病毒(Potato leaf roll virus,PLRV),检出率分别为100%、37.93%、6.89%,以PVY检出率最高,未检出马铃薯X病毒(Potato virus X,PVX)、马铃薯M病毒(Potato virus M,PVM),PVY是危害该区域马铃薯样本的主要病毒病原.试验对PVY阳性带病样本进行克隆与序列比对,其中5 份样本CP基因序列与中国(福建、山东、江苏)及波兰等地分离物一致性达到100%,与其他国家的分离物的一致性达到99.04%以上.[结论]我国新疆马铃薯主产区主要由PVY、PVS、PLRV的一种或多种病毒所侵染,其中PVY病原较严重.


不同生态环境下葡萄光合特性差异性
《新疆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生态环境下葡萄光合特性变化,研究2 个葡萄品种在不同生态条件下光合特性的差异,分析不同主栽葡萄品种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方法]在乌鲁木齐市安宁渠镇和吐鲁番市鄯善县2 个生态环境条件下进行试验,以无核白鸡心和无核白2 个葡萄品种为材料,采用LI-6400 和FMS-2 测定其光合指标和荧光参数,分析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温度和光照差异对2 个葡萄品种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鄯善葡萄架下最高温度持续时间和光照时间均高于乌鲁木齐,鄯善最高温度为43℃,乌鲁木齐最高温度仅有38℃,日最高温度超出35℃的天数分别为86 和20 d.鄯善PAR值高于乌鲁木齐,鄯善最高值为1 975.5 μmol/(m2·s).2个葡萄品种叶片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均呈双峰趋势,鄯善高于乌鲁木齐,10:00 时无核白鸡心葡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在鄯善为41.8 μmol/(m2·s),显著高于乌鲁木齐的39.4 μmol/(m2·s).2 个葡萄品种表观量子效率、暗呼吸速率、ΦPSⅡ、qP和NPQ等值均表现为在鄯善高于乌鲁木齐,电子传递速率在乌鲁木齐高于鄯善.[结论]无核白鸡心葡萄在鄯善环境条件下对光能的利用能力优于乌鲁木齐,鄯善的净光合速率高于乌鲁木齐,该葡萄品种对鄯善环境逐渐适应;鄯善环境条件下实际光化学效率、qP、NPQ值均大于乌鲁木齐,电子传递速率在乌鲁木齐值更高.无核白葡萄对光能的利用率在乌鲁木齐环境条件下优于鄯善,相较于无核白鸡心葡萄该品种对鄯善环境适应能力较差;鄯善实际光化学效率、qP、NPQ、电子传递速率等值均高于乌鲁木齐.


滴灌棉花产量及构成因素对关键生育期施氮量的响应
《西北农业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探讨棉花产量及构成因素对关键生育期施氮量的响应,为棉花氮肥精准调控提供理论支撑.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分别在棉花蕾期、盛花期、盛铃期按同时期农户常规施氮量(CNF)的75%、100%、125%、150%和200%设计5个施氮水平,共13个处理,研究氮肥调控对棉花三桃个数、单铃质量、单株有效铃数、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户常规蕾期14.29 kg·hm-2和盛铃期35.63 kg·hm-2的施氮量较为合理,棉花单铃质量、单株有效铃数和产量较高.盛花期增施氮肥有利于棉花高产形成,农户常规盛花期施氮量的2倍(Nflower-200)处理与CNF相比,单铃质量、单株有效铃数和产量分别显著增加16.49%、15.75%和11.24%.CNF处理氮肥偏生产力最大为21.28 kg·kg-1,Nflower-200处理经济效益最高为7 370.17元·hm-2.可见,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可以实现棉花关键生育期精细化氮肥调控,建议当地农户在棉花盛花期适当加大氮肥施用量,可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不同食用豆的红外光谱特征研究
《种子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不同食用豆的营养成分和特点建立一种简单、有效的检测方法.以 8 种不同食用豆类为试材,应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方法,通过比较各种豆类红外光谱特征和官能团特征峰的性质,鉴定比较了不同豆类中三大主要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红外光谱图吸收峰的位置、强度和峰型的差异,并对其所含营养成分中官能团和极性键振动进行结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食用豆类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峰在 3292 cm-1 附近-OH 伸缩振动和 1143 cm-1、1051 cm-1 附近的 C-O 和 C-O-C 伸缩振动;蛋白质的吸收峰显示在 3292 cm-1 附近的 N-H 伸缩振动和1645 cm-1、1548 cm-1 附近的蛋白质酰胺Ⅰ带和Ⅱ带吸收区;脂类物质的吸收峰显示在 2926 cm-1 附近的 CH2 伸缩振动和 1384 cm-1 附近的CH3 弯曲振动.8 种食用豆类营养成分都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类物质,但在官能团区有一定的差异,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能够直观、简便地比较不同食用豆类的营养特点.


小麦穗部位种子浸泡液电导率与种子活力的关系
《新疆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电导率预测小麦穗部位种子活力的可行性,为快速预测种子活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新疆小麦主栽品种新春44号为材料,在花后15 d(A15)、20 d(A20)、25 d(A25)、30 d(A30)、35 d(A35)、40 d(A40)和45 d(A45) 7个不同收获时间条件下,分别将穗部位均分为B1、B2、B3、B4、B5和B6 6个样本,形成宽广的种子活力水平范围,研究穗部位电导率与种子活力之间的关系。【结果】种子电导率与苗高、苗鲜重、苗干重、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简化活力指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回归模型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656 8、0.811 6、0.864、0.802 7和0.803 6。【结论】电导率测定简单易行,电导率与苗高、苗鲜重、苗干重、活力指数和简化活力指数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用测定电导率的方法能够预测穗部位种子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