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新疆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4934条记录
地膜残留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新疆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覆膜5、10、15、20、25、30年0~40 cm土层残膜量变化特征。【方法】(1)每个采样点5个样方,每个样方规格100 cm×100 cm,逐层测定0~40 cm土层残膜量;(2)地膜回收情况调查。【结果】(1)5~30年0~40 cm土层土壤残膜量排序20>15>5>10>25>30年,介于92.83~195.13 kg/hm2,平均值128.88 kg/hm2;(2)随着年限增加0~10 cm土层残膜量排序为5>10>30>15>25>20年,残膜量差异不显著;10~20 cm土层残膜量排序依次为15>20>30>10>5>25年,15、20年残膜量高,较5、10、25、30年差异显著;20~30 cm土层残膜量排序依次为15>20>10>25>5>30年,15、20年残膜量高,与5、30年对比有显著性差异;30~40 cm土层残膜量排序依次为20>25>5>15>30>10年,20、25年残膜量高,与5、10、15、30年有显著差异。(3)随着土层深度增加5年各土层之间残膜量差异不显著;10年0~30 cm各土层残膜量差异不显著,30~40 cm较其它土层残膜量差异显著;15年10~20 cm与0~10 cm、30~40 cm土层残膜量差异显著,30~40 cm与10~20 cm, 20~30 cm土层残膜量差异显著;20~30年各土层之间残膜量差异不显著。【结论】(1)随着覆膜年限的增加,5~30年0~40 cm土层内残膜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在覆膜20年时达到峰值,呈略下降的趋势;(2)随着覆膜年限增加5~30年0~10 cm土层残膜量呈先减后增的趋势,总体量呈下降趋势;10~20 cm土层残膜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总体变化不明显;20~30 cm土层残膜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总体量呈略下降趋势;30~40 cm土层残膜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总体呈上升趋势。(3)随着土层深度增加,5~30各年份残膜量呈下降趋势,残膜主要在0~30 cm累积,30~40 cm也有少量残片:覆膜5、10年0~10 cm土层为主要累积区;覆膜15、25、30年10~20 cm土层为主要累积区;覆膜20年0~10与10~20 cm土层残膜量基本相同。

关键词: 土壤 地膜残留 时空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产植酸酶益生乳酸菌的筛选

新疆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离筛选产植酸酶益生乳酸菌菌株.[方法]以发酵饲料、博扎、浆水为代表的发酵样品中,分离筛选出形态差异菌株,通过产酶筛选及 16S rDNA分子鉴定,获得产植酸酶乳酸菌菌株,并通过耐酸、耐胆盐、耐肠胃液、自聚集力及抑菌分析对其进行评价.[结果]筛选出4 株产植酸酶乳酸菌,其中菌株JS5 植酸酶酶活高达0.83 U/mL,与植物乳杆菌菌株 DSM 20174 相似性为 100%,确定该菌株为植物乳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菌株JS5 在pH值3 条件下存活率高达100%,在胆盐浓度0.1%时JS5 存活率为0.55%,在模拟肠液和胃液中,存活率分别为8.56%和 0.38%,其活菌数均在 1×106 CFU/mL以上,达到发挥益生作用的最小活菌数要求.菌株JS5 自聚集力为(9.69%±0.44%),可促进菌株在肠道定殖.菌株JS5 发酵液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铜绿假单胞菌均有抑制作用.[结论]植保乳杆菌JS5 产植酸酶较高,可在模拟肠胃液中存活,具有良好的细胞黏附能力和抑制病原菌生长,可用于益生的畜禽微生态制剂.

关键词: 乳酸菌 植酸酶 筛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草渣发酵产非淀粉多糖酶菌株筛选及产酶的动态变化

新疆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从4株真菌中筛选出产非淀粉多糖酶水平较强的菌株,为甘草渣固态发酵生产非淀粉多糖酶工艺奠定基础。【方法】设计刚果红法及滤纸条崩解试验,对4种真菌(黑曲霉、里氏木霉、黄孢原毛平革菌、康宁木霉)进行初筛,采用甘草渣摇瓶发酵进行复筛,测定纤维素酶(CMC酶、滤纸酶)及木聚糖酶活力。将产酶水平最高的菌株与甘草渣进行固态发酵,验证其产酶效果。【结果】4株真菌均具有产纤维素酶、木聚糖酶的能力。黑曲霉与其他3种菌株间存在拮抗作用。黄孢原毛平革菌和康宁木霉较其他2株真菌产纤维素酶较高,在发酵第4 d时CMC酶活力分别达到2.10、2.31 IU/mL。黑曲霉摇瓶复筛发酵产木聚糖酶活力最高可达97.46 IU/mL,而黄孢原毛平革菌与康宁木霉混菌发酵产木聚糖酶活力最高可达131.707 IU/mL。【结论】甘草渣与黄孢原毛平革菌、康宁木霉混合固态发酵生产出的非淀粉多糖酶活力增长周期更稳定,产量更高。甘草渣作为农业副产品有潜质成为未来生产酶的低成本底物。

关键词: 甘草渣 纤维素酶 木聚糖酶 固态发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发挥农业期刊优势服务"三农"研究-以《新疆农业科学》为例

新疆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近15年来《新疆农业科学》编辑部发挥期刊优势,紧紧围绕新疆特色农业区域农作物、林果等科研进展,发挥农业学术期刊作用,增强出期,助力农业强区。【方法】收集2011-2024年《新疆农业科学》,开展科普活动项目数据,采用文献统计方法对比分析,发挥科期刊在创新引领、科技示范、技术推广等方面的带动作用。【结果】扎根基层,积极帮助当地农业生产,让期刊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直接指导农业生产,加快了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有力地支撑了区域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通过培训将最先进的专业技能传授给一线基层农业技术员和农民,提升了实施效果。【结论】专家和编辑们进入生产一线进行科技服务,指导农民科学种田,提升了农民科学素质,也使编辑更加了解农村并积极投身“三农”建设,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区贡献了期刊力量。

关键词: 《新疆农业科学》 “三农”服务 编辑:实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疆红枣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新疆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新疆红枣产业发展现状及进展。【方法】采用实地调研,走访各产区种植大户、枣园、加工企业、合作社等收集数据,总结分析新疆红枣产业的发展现状。【结果】目前红枣在新疆59个县(市)广泛种植。截至2022年新疆红枣种植面积31.87×10~4 hm2(478×10~4亩),产量161×10~4 t,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新疆红枣生产上规模应用的品种约有6个,其中灰枣占比70%左右,骏枣25%左右,哈密大枣4 666.67 hm2(7×10~4亩),七月鲜3 333.33 hm2(5×10~4亩),其它鲜枣,如冬枣、蟠枣、伏脆蜜等鲜枣3 333.33 hm2(5×10~4亩)左右。【结论】新疆红枣果个饱满、高糖、色艳、品质优良。红枣产业已成为新疆林果支柱产业,是我国规模最大的优质干枣生产基地。新疆审(认)定的红枣品种有灰枣、骏枣、赞新大枣、喀什喀尔圆枣、喀什喀尔长圆枣、七月鲜、垦鲜1号、垦鲜4号、伏脆蜜、尼雅蟠枣、灰枣系列、羌灰系列等20余个品种。新疆红枣产业发展中品种结构相对单一,枣园栽培管理轻简化程度尚不高,枣果实品质有所下降,枣园病虫害危害严重及枣精深加工转化能力不足。

关键词: 枣产业 现状 品种 果实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气调包装对精河枸杞鲜果采后品质的影响

新疆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气调包装处理在低温条件下对枸杞鲜果保鲜效果的影响,筛选适宜的气体参数,为生产中枸杞鲜果的贮运保鲜技术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新疆精河枸杞鲜果为试材,在(0±1)℃的贮藏环境下,采用低(4.0%~5.2%CO2)、中(3.4%~4.0%CO2)、高(2.2%~3.3%CO2)3种不同气体透过性膜包装果实,定期测定贮藏期间果实腐烂率、失重率、质构特性、果实表面色泽、不同呼吸途径速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抗坏血酸以及丙二醛等果实品质,分析不同气调包装处理对枸杞鲜果保鲜效果的影响。【结果】与CK对照相比,中透气包装(3.4%~4.0%CO2)处理可显著抑制枸杞鲜果腐烂率和失重率,维持枸杞鲜果较优的质构特性和色泽,降低总呼吸速率,延缓可溶性固形物、抗坏血酸含量的下降和增加丙二醛含量,有效维持精河枸杞鲜果品质。【结论】中透气包装(3.4%~4.0%CO2)精河枸杞鲜果的保鲜效果最佳,使果实在经过30 d的贮藏期后仍能保持较好的商业价值。

关键词: 精河枸杞 气调包装 采后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预处理对赛买提杏片热风干燥特性和水分迁移的影响

中国食品学报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不同预处理对赛买提杏片热风干燥特性及水分迁移规律的影响,以切分去核的赛买提杏片为原料,在消除酶促褐变的基础上,经4种预处理(热水漂烫、蒸汽漂烫、微波处理及硫处理),探究3个温度(40,50,60 ℃)下的干燥特性、水分有效扩散系数及活化能,并建立干燥动力学模型,研究模型参数与干燥温度间的关系.结合低场核磁共振(LF-NMR)和成像技术(MRI),通过横向弛豫时间和成像伪彩图的变化阐明干燥过程中杏片内部水分迁移规律.结果表明:与40℃相比,经4种预处理的杏片干燥耗时分别缩短41.67%,36.36%,53.85%,50.00%.Deff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主要在5.9637× 10-7~1.3530×10-6m2/s范围.基于干燥动力学进行模型拟合,漂烫及微波等热处理的最适模型均为Wang and Singh模型,R2分别为0.9929,0.9955,0.9942,而非热预处理的硫处理最适模型为Page模型(R2=0.9967).LF-NMR试验表明干燥前期主要由表面汽化为主,杏片中自由水最先被脱除,干燥后期由内部扩散控制,部分自由水转化为不易流动水和结合水,水分扩散速率降低.护色预处理结合热风干燥对杏片干燥特性及水分迁移均有一定影响.方差分析显示,4种护色处理方式在各温度干燥时Deff无显著差异(P>0.05),干燥温度对干燥过程中的水分扩散起决定性作用.结合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可知,微波和硫处理组杏片至干燥结束,在干燥温度50℃和60℃,干燥时间相较于漂烫处理组可缩短4 h.

关键词: 赛买提杏片 漂烫 硫处理 微波处理 模型验证 低场核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核桃园苹果蠹蛾的空间分布型与抽样技术分析

新疆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苹果蠹蛾成虫以及幼虫的田间空间分布型,分析其在核桃园的空间分布特征,为苹果蠹蛾的田间调查、预测预报以及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传统统计学(6种聚集度指标、Taylor幂法则以及Iwao的回归模型)以及地统计学方法研究核桃园苹果蠹蛾成虫、幼虫的空间分布型,基于Iwao回归模型确定苹果蠹蛾成虫及幼虫的理论抽样数。【结果】苹果蠹蛾成虫种群在核桃园的空间分布型均属于聚集分布。苹果蠹蛾成虫、幼虫的分布型均为聚集型;苹果蠹蛾成虫、幼虫种群为聚集分布,且聚集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增加;Iwao回归模型证明苹果蠹蛾的空间分布型属于聚集分布,且为一般的负二项分布。苹果蠹蛾种群的最优拟合模型为球型、指数型和线型,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型;苹果蠹蛾成虫及幼虫种群的三维和二维空间分布聚集中心主要分布在田块边缘。苹果蠹蛾成虫在置信概率t=2,成虫不同平均密度m=3、5、7、10、15、20、25和30时的理论抽样数。进行序贯抽样确定了最大理论抽样数,在t=2,D=0.05、0.10、0.20和0.30时,当m0=3头/诱捕器,最大理论抽样数分别为3 432、348、 88和92;苹果蠹蛾幼虫在置信概率t=2,成虫不同平均密度m=1、2、3、4、5、6、7、8、9和10时的理论抽样数。序贯抽样确定了最大理论抽样数,在t=2,D=0.05、0.10、0.20和0.30时,当m0=1头/百果,最大理论抽样数分别为1 738、435、 109和48。【结论】苹果蠹蛾成虫及幼虫种群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中的负二项分布,聚集中心主要分布在田块边缘。最大抽样数可用于指导核桃园苹果蠹蛾的监测和防治。

关键词: 苹果蠹蛾 空间分布型 聚集度指标 抽样技术 地统计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株海洋杆菌属新菌种XAAS-72T的植物促生功能分析及ACC脱氨酶蛋白结构预测

新疆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海洋杆菌属新菌种XAAS-72的植物促生功能,挖掘其潜在功能基因。【方法】通过对菌株全基因组测序,分析相关功能基因组成,挖掘ACC脱氨酶合成相关的候选基因,并进行功能预测。【结果】海洋杆菌属新种Pontibacter kalidii XAAS-72菌悬液处理可显著提高盆栽小麦麦苗生长,其基因组长度为5 054 860 bp,含1个环形质粒,总GC含量为54.52%,注释的基因数目为4 391个,编码蛋白数4 261个,具有多种抗逆和促生相关基因。其与Pontibacter sp. BAB1700的ACC脱氨酶(1-aminoeyclopropane-1-earboxylate-deaminase)相似度最高为72.48%。该蛋白属于不稳定亲水性蛋白,不具备跨膜结构,且无信号肽结构。【结论】海洋杆菌属新种XAAS-72蕴藏着丰富的抗逆和植物促生相关基因。

关键词: 海洋杆菌属 植物促生特性 ACC脱氨酶 结构预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促生菌及其组合对新疆干旱区小麦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新疆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微生物菌剂的作用效果受作物及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筛选适应新疆土壤类型及气候特点的具有促生长、抗倒伏和耐受生物或非生物胁迫等作用的功能菌株,为新疆干旱区农业微生物资源收集与挖掘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浸种方式进行小麦盆栽试验,测定单菌及其组合对小麦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从新疆不同生态环境土壤中分离得到9株具有促生功能的菌株,均有不同程度的耐盐碱、耐干旱等特性。在轻度盐碱土中,9株菌小麦发芽率增幅为6.67%~33.33%,株高为6.91%~54.09%,鲜重为15.74%~75.32%,叶绿素含量为27.03%~143.87%;8株菌提高了小麦植株具抗病性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酶活,增幅为18.06%~89.59%;5株菌提高了小麦植株具抗逆性的过氧化物酶(POD)酶活;3株菌增加了小麦植株与抗倒伏特性相关的木质素含量,分别提高了19.10%、13.77%和8.43%。结合促生、抗倒伏、抗逆性等功能,对其中3株具有不同功能的菌株Y24(类芽孢杆菌属)、SD5(芽孢杆菌属)、L6(盐单胞菌属)进行组合。组合后SD5-L对小麦生长和生理特性的总体效果最佳。发芽率和鲜重较SD5和L6单菌分别增加7.15%和0.00%、133.33%和1.23%,叶绿素、木质素含量分别增加了100.00%和92.03%、5.34%和2.45%,PAL、POD酶活性分别增加了8.25%和44.80%、4.13%和-6.04%。【结论】在新疆干旱区轻度盐碱胁迫下,促生菌组合后小麦未明显增加株高,但发芽率、鲜重、光合作用、抗倒伏和抗病性等功能效果显著优于单一菌株,不同菌株之间能够协同增效。芽孢杆菌属和盐单胞菌属组合可以发挥菌株更大作用,可促进小麦生长和提高植株的抗逆性。

关键词: 小麦 功能菌株 合成菌群 促生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