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2种广叶绣球菌多糖分子量分布及抗炎活性比较
《食品工业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以热风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2种方法制备广叶绣球菌子实体干制品,对2种干制品中可溶性多糖主要成分的分子量分布特性和体外抗炎活性进行比较分析。通过CCK-8法检测这2种可溶性多糖成分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增殖的影响,并应用脂多糖(LPS)建立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炎症模型,考察细胞上清液中NO浓度及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浓度等指标,比较这2种绣球菌可溶性多糖成分的抗炎活性。结果表明,热风干燥品中可溶性多糖的主要成分SCG-G的重均分子量为1.48×10~4 Da,真空冷冻干燥品中可溶性糖的主要成分SCG-D的重均分子量为2.47×10~5 Da。绣球菌冻干品可溶性多糖中的主要成分SCG-D对小鼠巨噬细胞增殖活性影响较小,细胞毒性低,并能显著抑制LPS诱导的NO及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释放的作用,存在明显剂量效应关系,表现出较好的体外抗炎活性。


黄化茶树新品种‘茗冠’多茶类品质差异分析
《食品工业科技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茗冠’是从白鸡冠后代选育出的优良黄化茶树新品种,为探究‘茗冠’多茶类的品质差异,以茗冠鲜叶为原料,按照绿茶、红茶、白茶加工方法制成相应茶类,进行感官品质审评和香气、滋味分析。结果表明,茗冠绿茶香气呈嫩香,花果香显,滋味醇厚;茗冠红茶香气呈甜香,花香显,滋味甜醇;茗冠白茶香气毫香,花香馥郁,滋味鲜爽,不同工艺加工的茗冠茶各自带有独特的花香特征。在茗冠绿茶的香气成分中,具有花香的萜类香气成分相对含量较大,其次是具有果香的酯类香气成分,对茗冠绿茶香气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茗冠绿茶的代表性香气成分为己酸叶醇酯、己酸-3-己烯酯、己酸-2-己烯酯、橙花叔醇、丁酸叶醇酯、橄榄醇、α-法呢烯,代表性成分以具有果香的酯类物质和具有花果香的醇类物质为主,造就了茗冠绿茶花果香显的品种特性;在茗冠红茶的香气成分中,具有花香的萜类香气和醇类香气成分相对含量较大,对其香气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茗冠红茶中代表性组分为二氢芳樟醇、α-柏木烯、β-紫罗兰酮、γ-杜松烯、十六酸甲酯、苯甲醛,代表性成分以具有花香、甜香的萜类物质和醇类物质为主,造就了茗冠红茶花香且带有甜香的品种特性;在MGB的香气成分中,具有花香的萜类香气成分和醇类香气成分相对含量较大,对其香气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茗冠白茶中代表性组分为香叶醇、月桂烯、3-蒈烯、乙酸芳樟酯、芳樟醇,代表性成分以具有花香的醇类和萜类物质为主。茗冠绿茶、茗冠红茶和茗冠白茶非挥发性组分整体差别较大,茗冠绿茶中的儿茶素类化合物、花青素类和部分黄酮醇和黄酮糖苷类(槲皮素-3-O-半乳糖苷、槲皮素-3-O-葡萄糖苷、槲皮素-3-O-葡萄糖苷-7-O-鼠李糖苷等)等化合物相对含量总体高于茗冠红茶和茗冠白茶;茗冠红茶中的茶黄素类、酚酸类和少部分黄酮醇和黄酮糖苷类化合物(牡荆素-2-O-半乳糖苷、牡荆素-2''-O-鼠李糖苷、芹菜素-6,8-二-C-葡萄糖苷、芹菜素-6-C-葡萄糖苷等)及部分氨基酸类化合物(L-苯丙氨酸、L-色氨酸、L-异亮氨酸、L-缬氨酸、L-天冬氨酸)等化合物相对含量高于茗冠绿茶和茗冠白茶;茗冠白茶中的部分氨基酸类化合物(L-精氨酸、L-谷氨酰胺、L-赖氨酸、L-组氨酸、L-酪氨酸)相对含量高于茗冠绿茶和茗冠红茶。


福建茶树种质资源群体结构及遗传差异
《茶叶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38对SSR荧光引物对208个福建茶树种质资源的群体遗传结构、遗传多态性、遗传分化、基因流、分子方差进行分析,并调查其叶片性状.结果表明,208个福建茶树资源的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674,Shannon's信息指数为1.444;叶面积与叶片长宽比平均值分别为27.442 cm2和2.516;福建茶树种质资源的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个体间遗传变异.经群体结构分析将供试材料分为8个群体,群体a、b、f、h内材料来源单一,群体c、d、e、g内材料来源复杂,不同地点间茶树群体遗传背景相似.群体a、群体b、群体e内共有40个福建茶树品种,群体a内主要为适制绿茶品种,群体b内主要为适制乌龙茶品种,群体e内代表性品种为适制绿茶品种,群体a、群体b、群体e的群体属性与适制茶类存在一定相关性;群体c内包含南靖县、云霄县与平和县资源,地理位置相对较近,群体属性与地理来源相关.群体g与群体e群体间基因流为6.321,表明群体间基因交流频繁;群体相似系数聚类显示群体d与群体b亲缘关系较近.群体h与其他群体间遗传分化明显,叶面积、叶齿数性状特征差异显著(P<0.05),群体f与其他群体间亲缘关系较远,叶齿数、叶脉对数性状特征差异显著(P<0.05),说明群体h和群体f都具有一定的独特性,需进一步鉴定.本研究结果为福建茶树种质资源的鉴定、筛选与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烟草四种重要土传病原菌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植物病理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快速准确地鉴定和区分烟草生产中的4种土传病害病原菌-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软腐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寄生疫霉(Phytophthora parasitica)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通过设计和筛选特异性引物,建立多重PCR反应体系,并对体系中的引物用量和退火温度进行优化,检测优化后体系的特异性和灵敏度,验证其在烟草组织、土壤样品及种子样本中病原菌检测的实用性.结果表明,反应体系中最优的引物用量组合为RsRipNTF3/RsRipNTR3 各 0.9 μL、PccTF4/PccTR4 各 0.6 μL、PpRhTF1/PpRhTR1 各 1.2 μL 和 FoP450TFl/FoP450TRl 各0.8 μL,最佳退火温度为61.1℃.该体系可分别扩增出4种病原菌的特异性片段,大小分别为511、361、669和840 bp,对病原菌DNA的检测灵敏度可达50 pg·μL-1.植物组织和土壤样本检测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多重PCR检测方法能够准确地检测出其中的病原菌;采用该检测方法对80份烟草商品种进行检测,发现其中4个样本携带有青枯雷尔氏菌或尖孢镰刀菌,而未检测到软腐果胶杆菌和寄生疫霉.本研究建立的多重PCR检测方法可以灵敏、准确、高通量检测4种烟草土传病原菌,为烟草土传病害的准确诊断和早期防控提供可靠的技术方法.


甜玉米籽粒糖代谢关键调控基因的鉴定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甜玉米籽粒形成过程中还原糖、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变化规律及糖代谢关键调控基因,选取授粉后10天、15天、20天、25天和30天这几个时间点进行含糖量检测和转录组分析。结果显示还原糖含量在授粉后10天最高,约15 mg/g,此后逐渐下降到约4 mg/g。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变化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两者在授粉后15天左右达到峰值,随后逐渐降低。PCA分析结果表明,授粉后10天的样本可以明显与其他时间点样本区分开,而授粉后15天~30天之间的时间点,样本区分度不大,表明授粉后10天时的籽粒发育与15天后的发育模式存在很大的不同。以授粉后10天样本基因的表达量为参照,对221个淀粉和蔗糖代谢通路上的基因进行分析,发现绝大部分注释基因在籽粒发育过程中不表达或低表达。有6个注释基因在授粉后15天持续高表达,分别是编码淀粉合成酶(EC 2.4.1.21)的基因Zm00001d045261、编码α-葡糖苷酶(EC 3.2.1.20)的基因Zm00001d036608、编码颗粒结合型淀粉合成酶(EC 2.4.1.242)的基因Zm00001d033937和Zm00001d045462、编码葡糖-1-磷酸腺苷酰基转移酶(EC 2.7.7.27)的基因Zm00001d050032及编码蔗糖合酶(EC 2.4.1.13)的基因Zm00001d045042,表明这6个编码基因在糖代谢过程中起着关键调控作用,对甜玉米品质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该研究结果为今后鲜食甜玉米的分子育种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基因资源。


再生季稻与同期抽穗主季稻干物质分配特性及机制研究
《作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再生稻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特性对深入理解再生稻产量形成的生理机制及进一步挖掘增产潜力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本研究以华东南稻区推广的常规籼稻佳辐占和籼粳杂交稻甬优2640两个再生稻品种作为供试材料,在确保 2 个供试水稻品种的再生季稻和主季稻在籽粒灌浆阶段处于同一晚秋气温条件下抽穗成熟,比较再生季稻及其同期抽穗的主季晚稻的光合生理、激素含量、干物质生产、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13C同化物在植株地上部和地下部的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差异.结果表明,相比同期抽穗的同基因型主季晚稻,2个供试品种的再生季稻生育期缩短50%,但有效穗数和收获指数分别增加50%和10%,最终产量可达到对照产量的55%~65%;再生季稻在籽粒灌浆前期叶片光合速率和SPAD值均明显增高,但齐穗后20 d至成熟期其光合速率和SPAD值则明显降低;再生季稻株体内的ZR、IAA含量在齐穗期较高,之后相比较低,再生季稻株内的ABA含量在齐穗期至齐穗后10 d或20 d较高,达到10%~20%,而其GA3含量普遍较低;再生季稻稻桩、叶片和茎鞘的NSC转运率高达67%~78%、59%~67%和52%~61%,因此其NSC转运对产量贡献率也分别高达10%~18%;13C光合同化物分配在穗部占比大,成熟期再生季稻穗部的分配率高 20.83%,同时,减少了再生季稻 13C同化物向地下部的转移量达 5%,因而有效穗多,收获指数高.再生季稻减少了光合同化物向根际土壤的转移与分配,既能提高其收获指数,又有利于减少水稻的 CH4 等温室气体排放量,是一种经济高效益和环境友好型的稻作模式.
关键词: 再生季稻 13C脉冲标记 非结构碳水化合物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鲜切桃品质及其在冷藏期间的变化
《北方园艺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以白肉普通桃优系‘MX14-1’、红肉普通桃优系‘YH-T33’和黄肉普通桃‘锦香’的成熟鲜切果实为试材,研究低温冷藏期间桃果色泽、可溶性糖、脯氨酸、丙二醛、花色苷、类黄酮等含量及超氧阴离子清除率变化,以期为今后鲜切桃加工技术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4℃冷藏条件下,鲜切‘YH-T33’的色差H值可保持48 h相对稳定,鲜切‘锦香’的色差H值可保持24 h相对稳定;鲜切‘MX14-1’的色差H值保持稳定的时间小于24 h。鲜切‘MX14-1’的可溶性糖含量变化相对平稳,鲜切‘YH-T33’和‘锦香’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在冷藏前48 h,鲜切‘YH-T33’的脯氨酸、丙二醛、花色苷、类黄酮含量及超氧阴离子清除率均呈逐渐升高的变化趋势,48 h后趋于平稳或下降。鲜切‘MX14-1’的脯氨酸和花色苷含量的变化趋势与鲜切‘YH-T33’一致,但丙二醛、类黄酮含量及超氧阴离子清除率整体呈逐渐升高的变化趋势。鲜切‘锦香’的脯氨酸、丙二醛、类黄酮含量整体呈逐渐升高的变化趋势,且在冷藏前24 h表现的更为明显,24 h后趋于平稳;花色苷含量及超氧阴离子清除率略有波动,但在统计学上差异不显著。因此,在4℃冷藏条件下,鲜切‘锦香’的色泽和品质可保持24 h稳定;鲜切‘YH-T33’的色泽和品质可保持48 h稳定;鲜切‘MX14-1’的品质保持稳定的时间大于24 h,而色泽保持稳定的时间小于24 h。


香蕉果皮总黄酮提取工艺优化及抗氧化研究
《粮食与油脂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以香蕉果皮为原料,以总黄酮得率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法优化果皮总黄酮的低共熔溶剂提取工艺,并对香蕉果皮总黄酮的抗氧化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为低共熔溶剂1,2-丙二醇/氯化胆碱摩尔比3∶1、温度88℃、时间40 min、料液比1∶15.0(g/mL)、含水量50%,在此条件下香蕉果皮总黄酮得率为5.13%±0.11%。优化提取的香蕉果皮总黄酮提取物清除DPPH·和ABTS~+.的IC_(50)分别为(1 646.90±12.07)μg/mL和(1 474.72±33.82)μg/mL,Fe~(3+)还原能力为(0.42±0.01)mmol/g,对亚油酸脂质过氧化的抑制作用可达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BHT)的78.03%,表明其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


稻瘟病菌坏死和乙烯诱导肽1样蛋白的原核表达、纯化与活性分析
《科学通报 》 202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坏死和乙烯诱导肽1(necrosis and ethylene-inducing peptide 1,Nep1)样蛋白(Nep1-like proteins,NLPs)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细菌、真菌及卵菌中的分泌型蛋白.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了稻瘟病菌中的4个坏死和乙烯诱导肽1样蛋白的家族基因成员的相关信息,克隆了它们的编码区序列,分别将它们构建到了pGEX-6P-l载体中.通过优化诱导条件对它们进行了原核表达、纯化,获得了相应的可溶性目的蛋白,进一步将纯化的目的蛋白注射到烟草叶片中,发现N端融合GST标签的MoNLP1、MoNLP4蛋白仍具有生物学活性,可以明显诱发烟草叶片组织产生细胞坏死.该研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该基因家族在稻瘟病菌中的功能与作用以及开发更多潜在的植物蛋白激发子奠定基础.
关键词: 稻瘟病 坏死和乙烯诱导肽1样蛋白 原核表达 蛋白纯化 细胞坏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