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9608条记录
有机肥替代不同比例化肥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东北黑土是我国宝贵的耕地资源,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为了明确东北春麦区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最佳用量,提升土壤质量,在田间开展了有机肥替代部分化学氮肥研究,试验共设不施肥(CK)、有机肥替代100%化学氮肥(M)、有机肥替代50%化学氮肥(M1N1)、有机肥替代25%化学氮肥(M2N2)和全化学氮肥处理(N)5个处理,分析了不同化肥处理对小麦收获期耕层土壤(0~20 cm)有机碳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以M处理最高,为24.30 g·kg-1;N处理下土壤全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为2.70g·kg-1;施用有机肥能够增加土壤C/N比例。有机无机配施能显著增加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土壤ROC和MBC含量均以M2N2处理含量最高,分别为4.69 g·kg-1及317.40 mg·kg-1;土壤DOC含量以M处理最高,为325.97 mg·kg-1,M2N2处理次之,为307.83 mg·kg-1;土壤POC含量以M1N1处理最高,为1.38 g·kg-1。分析土壤有机碳组分对施肥的敏感性指数得出,各活性碳SI值均高于SOC,以M2N2处理下MBC的敏感性最高。经相关性分析,ROC、MBC、POC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在东北春小麦种植区域,采用有机肥替代25%~50%化肥能够增加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提高C/N。MBC对施肥反应最为敏感,可作为指示该地区土壤有机物早期变化的指示物。

关键词: 有机肥 C/N比 活性碳 敏感指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打好大豆种业翻身仗 抓好种业创新是关键

奋斗 2021

摘要:大豆是黑龙江省的主要种植作物之一,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与三江平原两大优势产区。黑龙江省是我国大豆主产区、商品大豆生产与供给基地,也是全国高油大豆与食用大豆供给基地,是全国大豆安全的"压舱石"。全国大豆看东北,东北大豆看黑龙江。黑龙江省大豆生产具备如下优势:一是面积全国最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21年黑龙江省审定大豆品种Ⅱ

大豆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7贺豆29号27.1品种来源北安市昊疆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所以昊疆0102为母本,昊疆772为父本,经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而成。27.2特征特性普通品种。在适应区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100 d左右,需≥10℃活动积温1 850℃左右。无限结荚习性。株高88 cm左右,有分枝,紫花,尖叶,灰色茸毛,荚弯镰形,成熟时呈褐色。种子圆形,种皮黄色,种脐黄色,有光泽,百粒重20.0 g左右。品质分析平均结果:蛋白质含量39.20%,脂肪含量21.34%。抗病接种鉴定结果:中抗灰斑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栽培密度对麦茬复种大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1

摘要:为了探讨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区麦茬复种早熟大豆的效益,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民的收入,选用万仓5号大豆品种进行麦茬复种试验,大豆分别采用54.0万、61.5万和70.5万株·hm-2的种植密度,调查大豆生长发育状况,测定主要产量性状和籽粒的蛋白质与脂肪含量.结果表明:不同密度对大豆株高、分枝数与荚数的影响没有达到极显著水平,主茎节数之间达到极显著水平.不同种植密度间大豆籽粒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有差异,但未达到显著水平.万仓5号种植密度大于61.5万株·hm-2时,产量可达到1500 kg·hm-2以上.2020年在大庆市设置的3个龙辐麦1号后茬复种早熟大豆万仓5号的示范试验点均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 早熟小麦;复种;早熟大豆;产量;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龙江省优质粳稻引种试验初报

耕作与栽培 2021

摘要:为了探明黑龙江省优质粳稻在黔北地区的引种与利用价值,选取黑龙江省7份优质粳稻材料,于2020年分别在贵州遵义市和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两个地区进行种植,对其重要农艺性状进行测定。结果表明,7份参试材料在黔北地区生长的生育期均缩短,其抽穗期较黑龙江省提早13~24d,变幅顺序依次为:绥粳19(24d)>稻花香2号(20d)>龙粳21(19d)>龙稻18(18d)=龙稻20(18d)>苗稻2号(16d)>绥粳18(13d)。进一步调查发现,黑龙江省优质粳稻引种黔北,其农艺性状普遍变幅较大。龙稻20在分蘖、穗长和千粒重上表现出最大的变幅波动,而龙稻18是参试品种中农艺性状唯一没有出现极端变幅波动的品种。

关键词: 引种 优质粳稻 黔北 生育期 农艺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有机硒对绿豆萌发及叶部生理指标的影响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21

摘要:以小明绿绿豆(Vigna radiata L.)为供试品种,以有机硒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有机硒浸种对绿豆种子萌发以及叶面喷施对绿豆叶部生理指标的影响,旨在探究有机硒对绿豆生长的作用效果,为生产富硒绿豆提供技术支持。结果表明,2 mg·L-1有机硒浸种能保证绿豆种子正常萌发并显著提高芽期总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浸种浓度过高会显著抑制绿豆种子的萌发;苗期叶面喷施有机硒对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及实际光合速率(ΦPSII)无显著影响,但有提高光保护能力(ΦNPQ),减轻光损伤(ΦNO)的趋势;花期喷施有机硒后,叶部的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脯氨酸含量、SOD活性及POD活性均随有机硒浓度的增加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而MDA含量则是先降后升;适宜浓度的有机硒可以提高绿豆的产量,浓度过高绿豆产量明显降低。绿豆子粒中的含硒量随有机硒喷施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有机硒浸种的适宜浓度为2 mg·L-1。叶面喷施的适宜浓度为40 mg·L-1

关键词: 绿豆 有机硒 萌发 生理指标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破解“卡脖子”难题 积极推动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奋斗 2021

摘要:黑龙江省蔬菜种业如何破解"卡脖子"问题,不仅关系到人民生活的"菜篮子""钱袋子",更关乎全省农业农村发展战略。只有全面提升全省蔬菜种业科技竞争力,才能引领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将"菜篮子"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一、蔬菜产业已经成为黑龙江省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1.蔬菜种业是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一亩园十亩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肥一体化条件下马铃薯钾肥的合理施用

中国马铃薯 2021

摘要:黑龙江省是中国马铃薯主要生产区之一,马铃薯年种植面积约20万hm2。随着马铃薯主粮化政策的推出,如何提质增效,已是马铃薯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试验采用本地主栽品种‘尤金’,以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为核心技术在施用氮肥173.25 kg/hm2和磷肥120 kg/hm2下,设置5个钾肥梯度分别为0,90,180,270和360 kg/hm2,研究钾肥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钾肥施入量的不断增加,商品薯重、单株结薯数、单株薯重,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钾肥施用量在180 kg/hm2时,马铃薯的产量达到最高值为59 620 kg/hm2,增产23.11%,块茎钾肥利用率为46.88%。产量最高时,马铃薯的干物质含量与淀粉含量最高。运用一元二次方程模型推算出,理论钾肥最高施肥量为200.30 kg/hm2,理论最高产量59 758 kg/hm2。研究建立通用的施肥模型,制定合理的肥料调控方案。

关键词: 马铃薯 钾肥 水肥一体化 产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龙江省2010-2019年水稻生产碳中和概况及低碳稻作技术对策分析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1

摘要:稻田固碳减排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技术措施.为推动我国寒地水稻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本文在了解我国寒地稻田系统2010-2019年碳排放及碳中和概况的基础上,探索我国寒地稻田系统固碳减排的对策,包括选用氮素利用率高的水稻品种、适宜的水分管理模式、综合考虑有机肥和氮肥的施用种类及比例、翻耕和旋耕每年交替的轮耕制度等.并提出今后寒地稻田固碳减排应重点考虑加强寒地稻田温室气体产生、排放的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强化寒地稻田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准确估算,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寒地稻田温室气体排放.

关键词: 黑龙江省;水稻生产;碳中和;温室气体排放;固碳减排;低碳稻作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种植密度对早熟春玉米南北73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现代农业研究 2021

摘要:以早熟玉米杂交种南北73为试验材料,在6种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研究了种植密度对南北73玉米品种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南北73玉米品种的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是先增后减,在每亩密度为5500株时产量最高,达到了501.9 kg/亩;株高、穗位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百粒重、单穗粒重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单株产量明显降低.

关键词: 密度 早熟 玉米 南北73 农艺性状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